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24|回复: 15

[其他资源] 大纲、课标及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7 20: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iyuan 于 2012-12-17 22:26 编辑

教学大纲
1981?  对应经典32K课本(上下册)金山快盘附件经典32K高中地理人教大纲1995第二版.rar(3.59MB)
1995?
   对应人教版大纲16K教材(必修上下选修一二)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对应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湘教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1: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大事记
http://www.xingyun.org.cn/home.p ... log&id=13876078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7月,根据邓小平1977年8月在科教工作会议上的建议,恢复了文化考试制度。从1978年起,全国统一考试的科目,划分为文史类和理工农医类两大类,地理列在文史类的考试科目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初中地理仍为初一设“中国地理”,每周3课时;初二设“世界地理”,每周2课时。高中恢复设置地理课,每周2课时,规定六年制设在高二,五年制设在高一,讲“人和地理环境”。
1982年2月和8月,人教社地理编辑室编写的全国通用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下册先后出版(经典32K本)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多种版本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
1992年5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地理学科审直委员会审查通过:(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6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 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试行)》,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从此,“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995年7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昆明召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后仍改称教学大纲)
1996年4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1996年5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1997年9月,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高中一年级开始试用人教社编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
1998年9月,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高中二年级文科班开始试用人教社地理社会室编着的《地理》(限选)第一册(试验本)。
1999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着的普通高中《地理》(限选)第二册教科书(试验本)出版,供江西、山西、天津三省市普通高中三年级文科班试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9-1 2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概要说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钟作慈
       引言        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与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不同,高中地理是以系统地理(全球整体的、原理和规律性的知识系统)为主,因此要以“究理、辨因、评价、表达”为四个基本方面。但并不需要在每一部份内容都面面俱到。
2.作为基础教育,高中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首先保证所教学
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使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非标准要求可以略或不计。对于原理性知识、理论性知识要以课程标准为“度”,不要任意拔高、加深。
    3.对于教材必须进行处理,不可照本宣科,即把课本内容完全在课堂上讲授一遍,那样反而会淹没重点和难点。对于实践活动的要求(如案例研究等)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或自主选修及总复习时间再行处理。
4.教学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即这些内容一定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5.高考重在考察能力,而能力是以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仅凭从高一新课就开始的“按高考难度教学,靠大量习题训练”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是难以真正培养能力的。在必修模块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感知、理解、适度迁移,才能做到基础牢固。
6.高中地理学科的所谓能力的核心就是“图文转换、知识迁移”,即凡是能够以图像呈现、说明、解释、分析的问题,就不要停留在文字上,更不要死记文字结论;凡是案例(举例、实例等)必须重在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思路、程序、方法的明确与掌握上,而不能就事论事。这恰恰不是靠“练出来”的,而是靠“讲出来”的。
7.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安排方式,形成了“先必修、再规定选修、再自由选修、最后总复习”的基本顺序,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要由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分别指导其进一部选修或直接总复习。但这一年半仅凭重复教材和盲目练习,效果必然不好,学生在临考试反而达不到最佳状态。应当利用这一年半时间查漏补缺、系统整理(打破模块界限,梳理出知识与技能系统),拓展知识(对于好学生应引导其适当多学几个选修模块)、提升能力(通过研究课本外的典型案例和题目,多讨论,重方法和解答思路,不是只对答案)、精选高质量习题的综合练习。
8.研读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发的新课程高考大纲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明白高考到底要考什么。
9.对于众多概念需要“了解”或“理解”,但不要过于追求定义的正确和完整。因为高中课本中的许多概念并非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给出。更不要死记。对于数据基本不需要记忆。
必修模块一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说明宇宙由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  
物质组成,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基本天体(重点);说明天体在不
停运动并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并用示意图说明总星系、银
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层次关系(重点)
    说明太阳系的各种天体及相互绕转关系;从体积和大小说明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从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存
在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太阳对于地球生物存在的重要意义,太阳光热是地球
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对地球(气候、电离
层、磁场)的影响(重点)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用示意图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解释昼夜更替、地
方时的形成,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均为重点和难点)
    用示意图解释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黄赤交角和周期,
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
长短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和四季划分。(均为重点和难点)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绘示意图说明地球从外向内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
个外部圈层和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内部圈层。说明各圈层主
要特点:(重点)
    大气圈  上下边界、组成成分及作用、分层及各层状况(重
点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水圈  连续而不规则,不间断循环运动,包括地表水、底
下水等。
    生物圈  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总称,占有大气圈底部、
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与这些圈层相互渗透、影响。
    地壳  上下边界、岩石组成、坚硬、厚度。
    地幔  上下边界、分层、软流层、岩石圈。
    地核  上界面、分层、状态。
5.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用课本中的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在不同地质作用下的
迁移、转化过程。(重点)
6.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了解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了解内力作用包
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说明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
和垂直运动,褶皱、断层、地垒、地堑的形成。利用课本中的
图、文判断并说明火山、褶皱山、断块山、风化地貌、侵蚀(风
蚀、水蚀、冰蚀)地貌、堆积地貌等的形成。利用典型地貌说
明内、外力的综合作用。(均为重点,最后为难点)
7.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指图或绘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分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太阳辐射达到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并把热量传给大气三
个环节,以及能量的转化。指图或绘图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说明大气的
直接热源,以及一些典型自然现象。(均为重点、难点)
8.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绘制示意图,正确表示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六个风带
的名称和纬度位置。指图说明各风带和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而移动的规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热带雨林、热带沙漠、地中
海、温带海洋等典型气候类型形成的影响。(均为重点、难点)
9.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课本中的示意图说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低压和气
旋、高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成因、气流运动特点、所导致的
天气现象。(均为重点、难点)
10.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课本中的示意图说明海陆间、海上内、陆地内三个循环
过程及各个环节,说明水循环在维持全球水平衡、能量交换、物
质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均为重点、难点)
1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全球洋流模式图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
律及主要洋流名称,特别说明北印度洋的情况。(重点)说明洋
流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航海等方面的影响。
12.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根据课本内容说明气候(或水、生物、地貌)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难点,在课内完成一个要素,其他在课外
解决)
1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如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黄土高原、  
我国东北林区等),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要素之间交
换物质和能量、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物质和保持平衡、各要
素共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
理环境的变化。(难点)
14.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说明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的表现和主要成因。运用珠穆朗玛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分
析说明垂直自然带的表现和主要成因。(重点)
15.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平原和山地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
不同影响,以及对交通线路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16.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如气候资源、水资源),说明全球气
候变化对于古代、近代、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17.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如地震、寒潮、洪水、干旱),说明
成因及危害。(重点)
必修模块二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运用人口增长统计图,说明“高高低”、“低低低”、“从高高
低相低低低过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原因。运用世界人
口增长分布图和统计图,说明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各大
洲人口增长差异。(重点)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经济、政治、社会
文化、生态环境因素和其它因素。(重点)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说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含义。说明
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方面考虑,而人口合理容量则是综
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注重人类发展的意义,以及提
出这两个概念的实际意义。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了解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及组  
合状况。知道城市有中央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以
及行政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以所生活的城
市为例,说明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形成这种结构的历史原因、
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重点、难点)
    掌握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及解释成因的思路和方法,能够用于
新的案例。(重要)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四个等级)。了解中心地理
论等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差异的理论要点。(难点)以实例说明
不同规模城市所提供服务的种类、级别和范围。(重点)
    掌握到不同规模城市寻求不同服务的思路和方法。(重要)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什么是城市化。说出世界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具有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程不同、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出现了巨大城
市带等特点。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城市规模与结构、人口分布等方
面的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环境、交通、住宅问题及原因。(重点)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了解地域文化的基本含义,以及地域文化有地域性、有单要
素也有多要素、有物质要素也有非物质要素、是一个相对稳定而
又发展变化的过程、地理环境是其形成基础和影响条件。举例说
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影响。
(重点、难点)
    (注:根据教材选择城市或人口之一讲授即可,不必二者都
讲)
8.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了解农业区位主要指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环境条
件。举例说明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等)和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技术等)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利用课
本给出的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生产特点、面临
问题及其区位因素。(重点)
    掌握说明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问题和区位因素的思路
和方法。(重要)
    (注:不同教材对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标准不一,如中
图版按原始农业包括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
业包括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
农业,现代农业包括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
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和大牧场畜牧业分类,人教版按已种
植业为主的类型包括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
主的类型包括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分类,说明学术上流派不一
。因此本部分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给出资料分析和解决
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要过于求的课本内容的记忆。)
9.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了解工业区位主要指工业生产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环境条
件。举例说明原材料、运输、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与成本、环
境、政策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
含义。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发
展特点、面临问题及其区位因素。(重点)
    掌握说明工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问题和区位因素的思
路和方法。(重要)
       (注:不同教材对于工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标准不一,如中
图版按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分类,人教版按已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分类,说明学术的流派不一。因此本部分
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给出资料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
思路和方法,不要过于求的课本内容的记忆。)
10.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11.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说明生产活
动的地域联系不可缺少和日益重要。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包括铁
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通信包括邮政和电信等方式在地
域联系中的不同作用。(重点)
1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特点。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
说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布局和发展,以及商业布局的不同
影响。(重点)
    掌握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布局和商业网点布局影响的
思路和方法。(重要)
13.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了解人类在史前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对人类  
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同的、越益深入的认识与后果。
14.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大气污染和酸雨、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在不
同地域的表现。(重点)
15.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了解“21世纪议程”的产生背景,准确说出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含义、三个基本方面、四方面内容和三条基本原则。运用自
己所了解或掌握的具体实例说明如何转变观念,改变政府行为、
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加强国际合作来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
续发展。
16.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说出个人的体会和应当如何改进不当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
态度,养成良好行为。
必修模块三
1.了解区域的意义。
    了解区域是一个有一定地理位置、有一定范围的实体。区域
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多个要素,划分指标有单一的也
有综合的。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了解区域差异是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比较区域差
异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进行。利用课本给出的
实例,比较两个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
水文、土壤、生物等)、人类活动(人口、生产活动、交通、民
居、文化、经济发展等)的差异。(重点)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思路与方法。(重要)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陆地环境在采集与狩猎阶段、农
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
式的不同影响,海洋环境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生产与生活
方式的不同影响,岛屿环境随着工业和海运的发展对人类生产与
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重点)
    掌握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思路与
方法。(重要)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规律和主要原
因。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
的影响,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了解矿产、水和生物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正面、尤其是负面影响。
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
原因,其危害情况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重点)
    掌握分析说明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危害和综合治理保
护措施的思路和方法。(重要)
6.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同上)
7.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同上)
8.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同上)
    9.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同上)
    10.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知道遥感的含义。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了解如何应用遥
感进行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1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和作用。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
了解如何应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和导航。
12.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知道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了解如
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规划、城市
道路交通管理、城市防灾救灾和城市环境管理。
13.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知道什么是数字地球。了解数字地球的基础是全球网络与分
布式储存,最大特征是虚拟现实技术,重要信息源是高分辨率卫
星影像,以及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
选修模块三  旅游地理
1.简述旅游资源的内含,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说出旅游资源必须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够直接用于欣赏
和消遣,并且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从内容、地域、季节、
组成和价值等方面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从组成要素、包含的类型等方面说明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
游资源的区别。(重点)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上准确指出各遗产的地理位置
并说出其名称。(重点)各举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一例,
说明它的重要价值。(重点)
4.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如何从了解景观特点、精选观赏
点位、把握观赏时机、洞悉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等方面欣赏
旅游景观的自然美和人工美。
5.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描述相关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说明其形成原因。(重点)
    掌握描述旅游景区景观特点,以及说明其地理成因的思路和
方法。(重要)
6.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资源的价值与功能、资源的环境
状况、资源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客源市场,以及服务设施等
是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基本内容。(重点)
    掌握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思路和方法。(重要)
7.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自选一个熟悉的旅游资源,评价其开发条件。(重点)
8.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知道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包括吸引物(标志性观赏物)、旅游
者、服务业(交通、食宿、娱乐、通信、购物等)三个,旅游者
是主体,吸引物是前提和基础,服务业是保证,三个因素互相依
存、互相作用。了解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突出景观特色、
自然美和人工美统一、维护生态平衡、最佳综合效益”的原则,
进行景区形象规划设计、功能分区(服务区、游览区、保护区)
规划设计、空间布局(交通设施、服务设施)规划设计。(重点)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旅游景区试进行规划。(重要)
9.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学会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旅行社、亲朋友
好等处收集旅游信息。综合考虑主观愿望、经济实力、闲暇时间
确定旅游点。综合考虑交通、食宿、避免行程重复、合理安排时
间和内容、突出主题等方面,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重点)
    选择一个自己想去的旅游区,使进行路线选择。(重要)
10.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对旅游安全的威胁,以及
如何增强安全意识、消除不安全因素、控制不安全行为、加强救
援。
11.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说明为什么旅游业是世界第三产业  
的支柱,就业人数最多,以及旅游业对经济(带动区域相关行业、
提供就业机会、创汇创税回笼货币等)、社会文化(提高国民素
质、促进文化交流、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作用及负面影响。
12.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水体
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对旅游景观的破坏。
13.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立法、规划、监测、加大保护措施、加强
教育等措施保护旅游环境。明确要做一个合格的旅游者。
选修模块五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详细列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泥石
流、滑坡等)、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
洪涝灾害(洪灾、涝灾)、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
害(包括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说明自然灾害具有危害严重、有突发
和渐发之分、不同区域发生的灾害类型和频率不同(地域差异显
著)、连锁发生等主要特点。
3.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说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会引发自然
灾害,人类又可以防止自然灾害。
4.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指图说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热带气旋
主要集中的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
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地区,旱灾多发的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内陆,
以及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及各自的主
要灾害类型。(重点)
5.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指图说明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寒潮、旱灾、洪
涝、风暴潮、蝗虫等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重点)
6.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指图或绘图说明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
和发生过程。(重点)
7.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指图或绘图说明台风(热带气旋)、寒潮、干旱、洪涝等气
象灾害的形成原因。(重点)
8.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灾害。
    根据课本提供的资料,说明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所带来的
危害。
9.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运用所学习过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比较地震、地质灾害、
洪灾、海洋灾害等在不同地区造成危害程度的差异。
10.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运用所学习过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说明我国海洋灾害区、
东南沿海灾害区、东部灾害区、中部灾害区、西北灾害区和青藏
高原灾害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主要灾害类型。(重点)
1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或自己收集资料,说明如何利用地理信
息技术预测灾害、监测灾情、评估灾情。
12.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结合实际体会如汶川大地震等,说明如何对地震和台风进行
防避和灾害发生后抢救。(重点)
13.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利用课本给出的实例或自己收集资料,说明我国在灾害监
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等方面的对策和主要成就。
14.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运用自己的所知、所见、所闻,阐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高
科技防灾减灾的远景。
(注意:选修模块是确定报考文科专业学生所修习的内容,在教
学中要注意填补初中的缺漏,联系必修模块的内容,更加突出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要死记课本内容。)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7-1-13 18: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7-1-13 18:57 编辑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8                        - 01
印刷时间:1978-01



开      本:32开
页      数:45页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7-1-13 19: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课程.教材.教法》                  1983年01期
        
          关于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陈尔寿



一、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性质与作用http://www.dljs.net/dlsk/13226.html

(一)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性质

教学大纲由国家制定,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对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学课程计划所规定的中学地理课程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中学地理课程的体系、结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定了教学中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及品德教育的范围、深度,同时规定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因此有时间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修订了若干次中学教学大纲,中学地理课程安排也不断变化。

1956年教育部颁发《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57年修改后正式实行。这个大纲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体系和地理内容结构,规定高初中共开设5门地理课程:初一自然地理、初二世界地理、初三中国地理、高一外国经济地理和高二中国经济地理。全国文科高考招生,必须考中外经济地理。这个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要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并且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能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1963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这个大纲规定初一开设中国地理,每周三课时,高中一年级开设世界地理,每周三课时。这个大纲还将原来初中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放到中国地理准备知识中,同时加强了乡土地理的要求。高中世界地理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地球和宇宙、地球的运动、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大气和气候、植被和土壤、人类和地理环境内容。

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规定: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初中二年级开设世界地理,高中不设地理课。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个大纲规定: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当前人地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个大纲保留了1987年大纲的有益部分,又有不少改革和创新。1992年国家教委审查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义务大纲”)。高中地理课程目前仍使用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

(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作用

教学大纲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说明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后者系统安排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义务大纲”还对初中地理教学基本设备和教学用图作了说明。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加强中学地理教学的计划性和统一性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国家颁布的具有强制性的指导文件。国家通过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以保证全国范围内地理教学水平的基本统一,保证教学质量。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编写中学地理教材的依据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地理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内容安排、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科书(教材的主体)来体现的。因此应根据教学大纲对编写教材的要求和每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来编选教材。

3.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说明”部分明确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部分具体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因此,大纲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提供了基本依据。认真学习和钻研大纲,是教师进行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

4.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

5.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成绩考核的依据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各项具体要求(必学内容),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高中会考、初中会考、平时的学生成绩测定都要依据这个标准进行。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7-1-13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家清等:中学地理课程改革30年回顾与启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2;作者:李家清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0f7410100gtgl.html李文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7-2-21 12: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又要有新大纲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7-6-21 09: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制定颁布的新的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将在三个年级开设地理课。1996年5月,教委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新的教学大纲在继承了原大纲优点的基础上,又根据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和21世纪初期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从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大纲编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方面,都有了新的思路。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对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2年,教育部在总结几年试验的基础上,并适应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要求,对这个大纲又进行了修订,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7-23 1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http://www.xingyun.org.cn/forum. ... 15&fromuid=1721
(出处: 星韵地理网)


上一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
http://www.xingyun.org.cn/forum. ... 76&fromuid=1721
(出处: 星韵地理网)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7-23 16: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2003实验版高中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虽然实验版课标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下面为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



从上述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出,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地调整。下面从三大方面帮助大家分析新版课标的改版之处。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在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业质量分析

作为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高中地理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描述。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不同级别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应该认识到的是,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三、课标改进之处

(一)课程性质分析与基本理念分析

1.课程性质突出思想性

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比较



区别一:重新定义学科作用

★2003实验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侧重于服务现在

★2017标准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除了服务现在,还强调了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

区别二:修正学科性质的表现

★2003实验版: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并解释了内涵。

★2017标准版:修正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省略了内涵解释。

区别三:中心定位课程作用

★2017标准版: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2.课程理念体现核心素养



(1)贯穿了地理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基本理念的阐述均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进行地理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的,同时学习方式的使用和学习评价体系建立也都是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来进行。

(2)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创新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之上,需要更科学地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需要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已具备的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3)细化了学习评价体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当中提出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但具体评价的方向没有做出明确。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便作出了明确,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课程目标分析

1.总目标的设定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总目标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表述更为精炼,但简短的一句话便将修订后的课程总目标的核心点明清楚——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地理教育在教育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的时素养和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眼前的分数,更重视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2.课程目标的维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体现,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是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角度进行阐述,但核心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高度整合和提炼,并以“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地理学科塑造品格和提升能力的价值。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





(四)实施建议分析

1.教学建议

新版课程标准表述内容与文字大大精练,对实验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观念、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条内容进行了删减与修订,融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

同时,新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即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建议

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如采取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思维清晰可见;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其次,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强调表现性评价,指明在演示过程、实验与调查过程、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一改过去三维目标评价模式。随着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在原来三维目标评价基础上,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决策交流等能力的形成,主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内容渗透。

3.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实施建议中新增的特色便是增加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总体而言,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许多共同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两版本课程标准有“持续发展”和“一脉相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版本又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这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符合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7-23 16: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3 16:56 编辑

http://www.doc88.com/p-2374903811452.html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变化整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11-30 06: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根据2018年11月29日下午举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网络培训《地理》学科专家讲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突破与创新”整理。主讲专家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原总编辑韦志榕。经专家同意,整理发布。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下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DE3MTYzMw==&mid=2247484265&idx=1&sn=4841d7774ace3d33dd820475a3612c5c&chksm=fa302377cd47aa6171bf4713c45846ec1128cb51a851c53a0568e4d6d76e4dab8e65df0173e7&mpshare=1&scene=23&srcid=1129sgLQq88UH86cZSMizNTw#rd

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大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从课程到高考,一整套制度性措施基本形成,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快车道”。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4年)形成育人大的格局。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 研究和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小背景:高中地理课程十年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得到了高度认可,认为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选课程内容,在原有地理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理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成绩:
  • 教师认同“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学目标只重视落实“双基”的状况。
  • 教师认同地理课程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突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体系不刻意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了过于专业化和学科化。
  • 教师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且积极付诸实践,传统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有明显改观,探究式学习方式渐成气候。
  • 教师认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问题:
  • 存在两种倾向,使教育目标无法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整体表现”,削弱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 从课程内容的布局来看,出现有些模块内容容量过大,与教学课时不匹配的情况;一些主题教育内容,如地球科学、海洋权益、国家安全等应适时补充到课程之中。此外,生活性、实践性的内容明显不足。
  • 总体来看,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知识”的窠臼,尤其是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的地理实践活动凤毛麟角。
  • 没有学业质量标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不配套,教师无所适从。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课标修订的顶层设计。
  • 以解决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确定课标修订的重点。
  •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为突破口,带动课标其他部分的研究和修订。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点

创新点之一: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地理核心素养的定位

把握要点: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对上位) 通过教育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具有重要的综合育人价值。

2.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

  • 人地协调观: 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 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地理实践力:一种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地理核心素养等级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能够做什么。“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有良好结构的情境到不良结构的情境。

另一个向度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样做。“深广度”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也由易到难。对每一个地理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描述,是对该素养学科表现的反映,不结合具体的地理课程内容。这两个向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4. 地理核心素养体现在课标的不同部分

  • 体现在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 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3) 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 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 体现在课程目标中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人地协调观)

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额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综合思维)

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洞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区域认知)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

  • 体现在课程模块的设计中


1)内容要求:学习哪些内容。

2)教学提示:用什么方法学习。

3)学业要求:学习的结果怎样。学习这个模块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业成就要求,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创新点之二:三类课程合理配置

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创新点之三:四个等级划定标准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1. 学业质量标准是一种什么样的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成就表现标准。

学业成就体现的是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即水平的高低是通过“表现”展示出来的。

表现标准侧重检验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更加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2. 学业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是怎么样的?(一依据一结合)

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分级依据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分级,体现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根据《高中课程方案》对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定位,学业质量标准主要结合这两类课程的内容。

学生完成地理学科学习任务后,地理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学业质量标准。

3. 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是怎么样划分的?

  • 知识与技能

行为动词:认知性的,如说明、说出、解释等。用程度差异的形容词加以区分,如简单、初步,复杂、综合等。

  • 思维方式

行为动词:辨析性的,如辨析、分析、评价等。用程度差异的形容词加以区分,如简单、初步,复杂、综合等。

  • 问题情境

与核心素养分级相一致。熟悉、简单的情境、给定的简单情境、给定的复杂情境、现实真实的情境。

  • 实践活动

行为动词:行动性的,如观察、实验、模拟等。他人指导、与他人合作、简单实验、复杂实验、合作完成、独立完成等。

4. 学业质量标准水平是怎样描述的?(四个基本原则)

学业质量标准的表述重视对核心素养的落实。

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与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应。

学业质量标准的层级与核心素养的层级水平相对应。

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进阶思想。
5.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

理解和把握评价的目标,有效测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预期表现。

构建测评框架: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

提供测评结果反馈:制定等级化的、描述性的评分标准。

专家简介
韦志榕,女,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原总编辑,曾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科研工作,尤其对地理和社会课程、教材有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会。主编人教版地理、历史与社会教材,主持国家或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17年被聘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12-31 16: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 17:10 编辑

http://www.doc88.com/p-3012522214619.html
新修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8年8月)

韦志榕:高中地理课标修订及教学建议(宽屏3小时)(共93张PPT)
http://www.zxxk.com/soft/8289282.html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129/7002002023001162.shtm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感悟)2018年.ppt
https://www.taodocs.com/p-152621678.html

王民 新修订高中地理课标培训《核心素养水平与教学对策》(上)2018年8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827/5132110301001311.shtm

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2017年8月核心素养版课程标准)http://www.doc88.com/p-6147457524763.html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下面为2017版课标与实验版课标的比较:


从上述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出,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地调整。下面从三大方面帮助大家分析新版课标的改版之处。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1.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区域是地理学的显著特征,任何一种自然地理现象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某一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存在明显差异。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综合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每一门学科都在培养的,地理学科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主要是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要从自然、社会两方面去思考和分析。

3.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基本素养。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4.人地观念

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人地观念直接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念和导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扮演着课程实施者和评价者的重要角色,其所拥有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效果,从而也会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2.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

核心素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各个教育阶段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去进行长期的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从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努力揭示学习地理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确保学生在相应学段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3.运用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教师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探究式教学包括个人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式探究。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在核心素养体系自我发展领域中,问题解决与创新、自我管理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

4.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地理教学情境。因此,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在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业质量分析

作为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高中地理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描述。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不同级别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1和水平3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应该认识到的是,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三、课标改进之处

(一)课程性质分析与基本理念分析

1.课程性质分析

(1)高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更为突出: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着重点明了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地理学习对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作用,并结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突出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出高中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

(2)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表述更加明确: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在更深层次的地理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将这些思想和方法以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表达得更加准确,让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更好去把握。

2.基本理念分析

(1)贯穿了地理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基本理念的阐述均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进行地理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的,同时学习方式的使用和学习评价体系建立也都是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来进行。

(2)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创新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之上,需要更科学地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需要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已具备的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3)细化了学习评价体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当中提出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但具体评价的方向没有做出明确。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便作出了明确,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课程目标分析

1.总目标的设定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总目标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表述更为精炼,但简短的一句话便将修订后的课程总目标的核心点明清楚——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地理教育在教育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的是素养和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眼前的分数,更重视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2.课程目标的维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体现,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是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角度进行阐述,但核心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高度整合和提炼,并以“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地理学科塑造品格和提升能力的价值。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


1.课程内容大变动(3+7——2+3+9)


2.改变了呈现方式

(1)呈现方式从表格变为纯文字;(2)删除活动建议和体例说明;(3)加入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4)加入对模块主要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说明。

3.调整了课程内容

(1)必修课更具基础性;(2)选修课更具选择性;(3)内容课程更清晰具体;(4)凸显时代性与科学性。

4.人地关系理念贯穿始终。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因此新版课标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实施建议分析

1.教学建议

新版课程标准表述内容与文字大大精练,对实验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观念、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条内容进行了删减与修订,融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同时,新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即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建议

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如采取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思维清晰可见;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其次,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强调表现性评价,指明在演示过程、实验与调查过程、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一改过去三维目标评价模式。随着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在原来三维目标评价基础上,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决策交流等能力的形成,主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内容渗透。

3.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实施建议中新增的特色便是增加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评价目标:以素养为命题立意,以学业质量为命题基础;

评价框架的制定:核心是确定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三个维度分别是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

结果反馈:以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特征为依据,反馈结果应结合具体任务反应实质内容。

总体而言,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许多共同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两版本课程标准有“持续发展”和“一脉相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版本又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这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符合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9-12-16 11: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纪初16K人教版教材的培训资料(课标产生之前的过渡)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程在培养目标方面产生了什么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要了解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及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对现行教学大纲和新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范围和顺序。
原高中地理教学大纲(1990年)其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②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教育。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新地理高中教学大纲(2000年2月第二版)的教学目标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地整治和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②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④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通过新旧大纲对比,可以清楚看出,两个大纲均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的教学的目的,但无论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其目标都有较大的变化。新大纲除了上述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规定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各自的教学目标。
这样,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有利于高中地理教育改革有方向、有层次地进行。
(1)知识方面
由于原大纲的教学目的就是整个中学地理教育而言,因此,对高中阶段就显得针对性不强。在知识要求方面,表述为“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显得比较空泛。具体落实到教材上,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上,显得较为混乱。高中必修下册涉及部分人文地理、高三选修的区域地理知识,基本重复了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
新大纲知识要求具体明确。必修课知识目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相应人文环境。选修课的知识目标,高二是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和地理等人文地理知识,高三是我国的区域差异以及我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这样构筑了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重点,以中国国情与国土整治为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识新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新大纲关于知识的层次为了解、理解(隐念了应用的层次)两个层次。了解一般是指基础知识内容;理解则是指原理、成因、规律等。
(2)能力要求方面
新大纲在强调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而且大纲还专门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大纲还具体明确地列出了各项基本能力的要求,如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地理基本方法和技能;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和能力;运用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城乡建设、区域规划等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观念要求方面(或思想教育方面)新旧大纲都极其重视和强调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新大纲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国情与国策教育、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新大纲不仅在观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学生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从我做起,使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概括而言,21世纪是一个全球巨变的时代。新课程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和观点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们反映了:“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素质教育的理念。
1基础地理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新地理大纲中的’
教学目的”共有4点,其中3点是针对观念和观点以及能力提出的。
2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新大纲的内容框架不困于地理科学的内容框架,而是从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素质的角度重新设计。
3密切联系实际,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新大纲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的方法,必修与选修内容大约共有94个教学内容要点,其中大约有33个教学内容要点明确提出要’结合实例”。
二、学科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实施等方面有什么新的要求?
高中地理和课和选修课分设在高一和高二、高三,总课时为105-209课时,在课程目标、内容安排等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高中地理教学体系。
必修课设在高一,每周3节,总课时数是105课时。高一必修课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自然环境,由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四部分构成。第二块是发展部分,关于人类的生产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人文地理知识。第三块是升华部分,关于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高一必修内容,继承与发展了原有旧大纲和旧教材自然一一人文—一人与环境间题的内容主线。
选修课分设在高二、高三,高二、高三每周各2节。高二选修课内容由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构成,拓宽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识。高三选修课内容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两大部分,它摒弃传统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模式,构建了从区域地理一—问题式为主的区域地理一一应用地理(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新体系。
因此,选修课程拓宽了地理学科的教学时空,选修课程无论在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上都明显高于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深刻地反映了93、94年高考取消地理学科以来,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学科体系的反思,以前的方式一一过分看重了地理事实,造成了地理就是“物产+地名”认识误区。因而,选取了能反映地理学时代性、理论性、人文性和应用性的知识内容,并与国际接轨。这样,选修课程内容对现行高等师范地理教育和全体高中地理教师,包括刚毕业的新大学生,都是全新面孔的新知识。知识更新、建构新的地理知识体系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是当前教师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艰巨任务之一。
三、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如何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新大纲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无可置疑,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学习活动,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亮点,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为便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大纲列举了从高一必修到高二、高三选修课程共有26个课题,供教师参考。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类型多样,层次各异,构成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体系。
其主要类型大体可分为①观察型②模拟型③比较型④案例型⑤调查型⑥判断型等六大类。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的广泛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地理学科长期以来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紧密相结合的优势,在开展活动课程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推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作活动的有许多成功经验,新高中地理课程编写体系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的特色等等,这些都给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优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给地理学科教学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能充分展现地理学科优势的重大机遇。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地理学科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继承与创新地理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地理学科特点和理论与案例编写的特色,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寻找案例,把理论与实际事例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推动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因时、因地、因具体事物从动态生成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切入研究性学习教学之中。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通过野外观察、天文观测、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活动、积极交流、自主探索,切入研究性学习。值得指出的是,在开展活动课程过程中,切忌走入过去单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和技能的狭窄空间之中,而是要把它与创新性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进行活动的假设、设计活动方案、验证活动假设,改进活动设计,完成相关研究记录与报告等。
3利用家长、社会、校友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开发、搜集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让学生认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认识当前人类迫切解决的学科前沿知识与问题,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4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共享的资源库。由于地理知识广泛性和应用性,地理网站数量巨大,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的资源库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
5把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与正规课程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三者有机结合,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方法。
四、新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结构和呈现方式有什么重要变化?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结构变化
1.教材组构内容方式从系统地理一一部门地理向“一条线”、“三大块”的格局变化“一条线”、“三大块”构建了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格局。“一条线”指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三大块”指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自然环境知识从环境出发组织教学内容,避免了过分强调圈层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中心。加强了综合性,加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
2.从原理性(理论性)向理论与实际结合转变新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通过选取实际材料加以论证、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既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侧重人文性、突出生态性、强调应用性
必修人文地理已经占了2/3,而选修课程则几乎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是基础,人文地理则是应用性,尤其是高三区域国土整治,虽然看上去似区域地理,实际上是应用地理,以案例,即从问题出发,摒弃传统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模式,去寻求理论问题。重视非经济的人文地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素质教育强调人文教育。高二人文地理、高三的区域国土整治,也体现了人文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社会的新发展
反映地理学研究成果,适应社会新发展,增设了环境容量、人口迁移、旅游(已经成为见多识广的工具或方式,是生产力再生产的一种方式,永不落的朝阳产业)、政治地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全球化概念)、综合国力(民族竞争力)、3S技术、农业产业化、山区的开发问题、流域的整治问题、海洋开发问题、城市新区等新内容。
(二)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1.教材编排从章一一节形式向单元一一课形式的转变旧教材采用章一一节的编排方式。新教材为了方便教学,采用单元一—课的编排方式,每课一课时,便于教学。但这种方式难免显得机械。例如课与课之间内容的重要性、难度、容量会有差别,但教学都用一课时。
2.从课文、图像、作业三大子系统分离向密切配合的结构变化高一必修共有380幅图,其中上册226幅,下册154幅。密切图文配合,甚至以图代文,使图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高中地理教材,本着降低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没有安排课后练习,但却设计了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的“活动”。活动题的设计力求联系社会实际,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明确要求,活动题的处理应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增设了自学园地
为增加教材的弹性,给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教材一方面在课文中安排了一一些材料(课文中的蓝色楷体字部分),供学生阅读或选学。另一方面,在每一单元后面,安排了“自学园地”。自学园地包括阅读篇、技能篇和练习篇三部分。阅读篇以加强价值观念教育,技能篇以加强地理技能的培养,练习篇以提供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测评。
五、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方面提出了什么要求,对教学资源配置的运用有什么新要求?
1.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新课程的实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深刻反思以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这是新课程教材实施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所在。广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时空,树立新师生关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富有创造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突破研究性学习这个难点。
2.更新知识,建立多元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新课程教材的实施,广大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一必修下册、高二选修人文地理和高三国土整治地理知识,对广大教师来说是新知识,它反映了当代地理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更新现有知识,是新课程教材实施的关键所在。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其核心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既是课程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这样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素质。
3.培养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在信息时代里,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显然把教科书作为圣经一样来进行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素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教师必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科教学特点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时代的尖兵。
六、国家的新课程试验省市在过去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有什么主要的经验和问题,对这些问题应有什么态度和应采取什么对策?
天津、山西等试验省市在实施过程中,主要的经验与问题有以下几点。
1.《试教通讯》与(学科)教研刊物紧密配合把各地在试验过程中,点滴经验、做法编成《试教通讯》,同时,把好的课例拍成录像,利用教研刊物积极配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有效地推进了课程实施的进程。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试验省市根据各地条件配置地理专用电教室、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教材有机整合,推动了试验省市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改革。
3.新教材、旧教法、旧评价

新教材新知识体系和组构方法,教师沿用旧的知识体系,旧的教学方法,容易人为拔高知识的难度和广度,没有充分利用案例与理论结合的方法,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活动设计”
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沿用旧的评价体系,设计旧的练习。
在新课程计划与课程教材试验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所引起的“旧瓶装新酒”现象要有足够的重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2 23:59 , Processed in 0.0849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