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课堂教学的探索
由一道地理题想到的……
在高三的一次月考中,选择了一道洋流的试题作为考题,试题如下
下图为“某大陆西侧海面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此海区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洋流符号(暖流→,寒流)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如果该海域位于北太平洋,则这两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地球上具有此种分布模式的海区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附近的海域是否会形成世界大渔场?为什么?
此题一出,本以为如此基础和常规的一道题,学生做起来应该得心应手,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10分的题目,大部分学生也就是5分左右,造成这样的结果,令人费解!不会做肯定是没有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我在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哪里出问题了?这道题考查到的知识与能力主要是等温线的判读、洋流的分布、空间想象能力等,学生第一问判断南北半球做的还好些,最差的是二三问,在图中标注洋流,需要用到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这项能力没有达标,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根本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洋流应该画在哪里?其根源还是在课堂教学上,学习目标学生并没有完成。
该题出自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标准,在新授课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先画出世界海陆分布简图,然后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分别画出各大洋的洋流分布状况,并把洋流的规律直接告诉同学们,让同学们来背会,再通过做题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表面上看起来是依据课程标准来设计的,似乎体现了“运用地图”这一要求,但实质上是非常粗糙的和粗线条的,学生是处在被动状态,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没有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学生能力就不会提升,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分率低也是情理之中了,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各环节之间是脱节的,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反思自己,痛心疾首!期待的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偶然一次机会,听了江苏省一位名师王晨光老师讲了这节课,听后,内心为之一振,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课堂吗?各环节浑然一体,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这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如下。
首先是Nasa的洋流视频导入,介绍洋流概念特点,在这并没有直接来介绍洋流的寒暖流性质,这样处理更好些,不突兀,而是由问题来推动课堂,“猜猜看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海水运动”,这个问题非常好,生活化,接近实际,学生也好回答,并且教学效果是联系到了旧知,从而触发学生由旧知到新知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新知时并不感到费劲,学生轻松且乐学。
然后是活动一,实验探究——北太平洋洋流分布状况。这个实验有别于我的传统课堂,直接带领学生画图,区别很大,实验探究是通过模拟客观世界形成规律,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能让学生直接感知自然变化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么一实验,学生对洋流的形成便不感到神秘。实验探究过程是这样的,在托盘中放置一定量的水,事先做好纬线标记作为参照,再放置按一定比例制成的大陆轮廓,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吸管向水吹气来模拟风带,一是低纬信风(东北风),一是中纬西风(西南风),然后观察水流的运动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在做中学,并把观察到的表达出来,从而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形成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看似非常小的改变,却无处不渗透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接下来,老师会把自己画的和学生画的进行对比,并由实验进一步引发思考,“洋流的形成因素”,并认识北太平洋洋流的名称以及中低纬环流圈和中高纬环流圈形成,并对低纬、中纬和高纬的概念向同学们说明,我在上课时在这里是忽略的,以为学生是掌握的,其实加强一下很有必要,这样的话,后续洋流规律的得出也就自然生成了,毫无刻意之处,学生在表达时就会水到渠成,从而强化了学生地理术语的运用。然后还有暖流和寒流的理解,这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寒暖流流向的区别,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寒流是怎样的,暖流是怎样的,不同的教学安排,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到此为止,洋流与风的关系、洋流圈的形成、洋流名称、寒暖流这些洋流相关的知识点都学完了。
接下来,活动二,在学习南太平洋的洋流规律时,这位老师用到的是“推理探究”,而不是刚才的实验探究,这也是设计巧妙之处,就好像案例教学法一样,一个案例学会之后,运用其中的方法来分析其他案例,这样安排既不重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由此及彼的逻辑推理能力。
南北太平洋的分布完成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也就是活动三,参考太平洋状况,归纳洋流分布规律,首先是在洋流模式图中进行绘制,其次是语言描述规律,这项活动设计的也非常好,书面表达往往是同学们的弱项,在这刚好可以得到训练。老师给出范本,让学生模仿着来表达,其实表达也没有那么难啦!
活动四是验证规律,分别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验证我们得到的规律,多么贴切的词“验证”,因为我们是在太平洋中探究得出的规律,凡是规律的东西应该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范围,所以就需要把这个规律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进行验证,不难发现,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纬度分布基本一致,因此规律也基本一样,而印度洋就有所不同,尤其是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洋流规律与季风关系非常大,验证之后,对得出的规律稍加补充即为我们这节课探究的成果,最后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郭川的航海路线”的绘制,提到郭川,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只要老师稍加介绍,郭川完成了一项壮举,第一位单人不间断、不停靠、无补给环球航行的中国人,凡是入课的学生,只要听到这里,积极性会充分的调动起来,对于郭川的环球航行路线肯定会跃跃欲试,这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课堂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大致思路,由视频导入到实验探究,再到推理探究,再到归纳总结规律,再到验证规律,再到学以致用,各环节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是这节课浑然一体,学生的推理、探究、绘图、阐述等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学生也真的明白了那个洋流是怎么一回事啦!最重要的是这里呈现了真实的客观世界,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生成的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秉承了过程让学生经历,规律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得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在做那道地理题时,我相信肯定能胜券在握!
chinasun: 再尝试让学生做一下?
geonet: 图需要单独上传,在日志编辑器的工具栏中点图片那个按钮,选择文件上传(当然需要你先讲需要的图片保存为单独的文件)。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3:25 , Processed in 0.0625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