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通过课堂与试题来改变教材甚至课程标准,初看或许让人惊诧莫名,细想其实完全在理——只是过程缓慢、多数人看着不明显而已。现实中公开课和试题研究不正是教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两个方面吗?诸位细想,是这样吧! 只不过上海的学业水平考试题是不大有人研究的。这样一个兴师动众的考试,结果却没什么实际的功用,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极端应试主义风行的环境中其实也是活该如此。
好在今年又传出复旦、交大要参考之来取代千分考一类的了,但对于那些更广大的95%的学生呢?
上海的“3+1”已经有好些年头了,在成功复成功的极端应试者看来,3+1=9-5(高中的基本文化课算9门吧);更有甚者发现,其实抓住了“3” 其他都好办。这倒真应了“**无用论”,难怪那么多的大学生会无所事事,没有“3”了嘛!从这个意义上说,“3+1”倒真是减轻了学生负担!
“3+1”制度真的得到大学招生的支持吗?这种由高度集中性的强化教学得来的高分真的反映学生素质?这种高度集中性的强化学习真能提高学生素质?即便是,那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畸形的吧!
而未经过度强化、仅由正常教学过程获得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是更能反映学生的素质吗?而全面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是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均衡发展素质吗?这样的考试制度不是更有利于中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吗?
回头再看,地理的确很简单,用不着列算式解方程,也没有玄奥的概念和长篇大论……可当你听到同学脱口而出“广州省”、“浙江市”,看到同学一脸虔诚:经线到底是横的还是竖的?北京不在上海南面?——老师别笑,我们初中地理没学过!大家还认为事情很简单吗?
大学教育据说早已从精英教育演进为大众教育,而中学的学科发展却还如此畸形!畸重高考、畸重中考,畸重所谓的“大学科”、考试学科……
在成功复成功的极端应试者手中,学业水平考试被蔑视到了什么程度呢?那真叫做“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残”,可谁让你们光管开花不管结果呢?
“小学科”的地理,真的不应该简单!罗马不是最后的那一块砖建成的,骆驼也不是最后的那一根稻草压死的——这道理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