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大文先生曾告诫说:别跟着人家说什么“地理很简单”。其实,由于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稍微不慎就会出错,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不论是上课还是…… 以今年上海的学业水平考试卷来说,41题要求“根据产业结构升级转移的规律并结合上海的区位条件”分析“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口比重远高于纽约的原因”。问题就出在“结合上海的区位条件”,同学自然熟悉得很:交通便捷、劳动力素质高、工业基础雄厚、科技水平高……但写完了回头一看,这些是“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口比重远高于纽约的原因”?大谬!
再如47题:“理论模型可以指导未来的实践……根据图表判断……并就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提出建议思路”。文法上看,“提出建议”是最通用的说法,“提出思路”也还说得通,“提出建议思路”读起来就很让人吃力了!
作为试卷压轴,本大题引入了考纲之外的“工业化率”概念,又设计了一个比较怪异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对应关系示意图”。47题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让同学分析:怎样恰当处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才能促进我国科学地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大问题,整个题目的设计是很见匠心的。这种匠心尤其体现在题目材料加上答题者对45、46题的解答就构造出一个清晰的理论模型,到最后的47题时则要求用这个理论模型来解决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了。这样的设计使整个题目具有了值得称道的递进性、新颖性与拓展性,能够使学业水平测试具有较好的效度与区分度。
可惜的是,47题表述的客观效果似乎限定不足、导向也不够明确,容易造成同学解题时七搭八搭、搭进搭出,稀里糊涂失分、也稀里糊涂得分。原因是题目中的第一小问只需要简单读图,并不涉及理论模型;而需要理论模型的“提建议”却与之相隔了六七十个字。同学容易理解为单纯地、分别地就“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提建议,最多想到“根据图表”,谁会意识到应该用上“理论模型”这样高级的思维方式呢?又有多少人意识到那是个理论模型并正确而完整系统地理解它呢?
如果将题目第二问小改为:根据本题提供的理论模型就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科学)发展问题提出建议;或者:根据本题提供的理论模型就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提出你的看法,效果会怎样呢?
有心者明年期末复习时可以试验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