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0||
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节后回到重庆家中,打开星韵博客,拜读了孙德勤老师的《海岸》教学反思系列,受益多多。联想到2016年1月23日参加重庆市渝中区2015届中小学新教师寒假培训之青年教师成长沙龙活动,我有幸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针对新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和他们做了一点交流、汇报。综合现场交流的即兴发言和活动后的再反思,整理成文,共5部分(努力完成),今天开始在星韵留存,并供各位同行拍砖,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本次活动一共有8名青年教师代表参与,每位代表可就新教师提出的诸多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进行回答。我选择了回答中学教师组的一个问题——教学过程有如何实现教学重难点目标。
我的发言首先提到了一个“定位”问题。不论因为何种因素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首先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有没有准备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努力把这份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做下去。
结合自己入职8年来的教学经历,在教学重、难点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可以概括为“初期听课备课后的‘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中期的把握主干后的‘只讲重、难点——当下关注学生的‘结合学生兴趣点讲解突破重、难点’”等三个阶段。我的教师生涯也才刚刚开始,随着阅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我相信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达成方式必然还会发生新的变化。作为刚入职的新教师们面对这个问题,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当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每一种尝试都是有价值的。积水成渊,而蛟龙生焉,我们都需要一个知识、教学经验积淀的过程,所以,千万别着急,给自己一份耐心。
作为新教师,怎样快速的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呢?我是这么做的。
一、坚持听课
刚从学校毕业,走上讲台的我们,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更别说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了。要站稳讲台,一般需要学习摩仿1-3年。其主要标准是:熟悉本科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各种要求,初步显示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多听其他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名师的课是促进我们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
回顾我的听课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大四实习期
大四的教学实习是在我们的附属中学学习的,由于距离非常近,两个月实习期满后,我又坚持在附中听了我的指导教师整整一学期的课,顺带还听了组内其他老师的课。事实证明,这段经历为后来的找工业和教学初期的帮助非常大。
2、顶岗实习期
由于新签学校人手不足,大四下期便提前到学校顶岗代课。学校给我安排的课不多,又没有其他的工作安排,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学习、听课。由于还有日常的教学任务,这一阶段的听课主要是同一备课组的老师的课,“先听课-再上课”这种模式对我尽快熟悉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帮助非常大。以至于正式工作后,也按这样的方式听备课组老师的课,对我的高三教学工作启发也很大。
3、网络听课期
2009年秋,入职第2年,第1届高三教学,压力山大。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兼1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决定了基本上没有时间可以做到听一节课再讲课了。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备课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原来还有“听课网”这种神奇的东西,授课教师不乏于丹、安迎这样的大伽,于是赶紧注册账号、充值,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在网上汲取营养,这份经历帮助我平稳地完成了第一届高三地理教学。
4、跨校听课期
2011秋,入职第4年,第1次重点班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压力更大。较之刚入职的迷茫和刚上高三时的慌张,这时的我显得淡定了一些。然而,面对的毕竟是和以前完全不同层次的生源,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一大挑战。(需要说明一点,我所工作的学校,是区内的一所普通中学,在区里面属于第三梯队,年级人数不多,一般来说有8个班300多人,文科生人数多于理科生,高考成绩上重点的人数很少突破30人,而我们这一届一共招了10个班440人左右,2014年高考重点上线近百人!)教研组长建议我到区内的一所重点中学去听听课,去听听我们地理教研员的课,于是我与时任兼职地理教研员洪老师(也是我现在的老师)联系,拿到了他的课表,再想办法调整了我的课表,就这样开始了一个学期的听专家讲课的宝贵学习经历。这对我的教学成长帮助非常非常大,时至今日,我依然很感念洪老师对我的指导。
总之,不同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课经历,使我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学会了根据学情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并就教学重、难点目标的达成进行分级,也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我成为了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一名青年地理老师。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7:14 , Processed in 0.0685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