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地名中的乡愁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随着我国人口迁移频次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到异地求学谋生。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总是让人魂牵梦绕。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想到家乡,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就会映入我们的脑海。家乡的地名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空间的信息,无论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还是新近命名的地名,都承载着家乡丰富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等信息。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家乡的地名进行研究,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是开展乡愁教育的有效手段。下面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介绍如何利用家乡的地名开展乡愁教育。
一、研究方式
(一)自主研究:目前我国许多重点高中的生源来自全市各地,高中生已经有一定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网上查阅资料和课外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了解自己家所在地及附近地名的由来。
(二)专题研究:通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关于地名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地考察、网上查阅资料、到养老院及到政府部门访谈等形式对所在地市的地名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我国目前有600多座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名城,也有新兴工业城市;既有边关重镇,也有革命圣地;既有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也有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历史在这里沉淀、文化在这里传播、经济在这里发展……城市名称的由来也是多种多样。
(一)调查所在城市名称的由来
1.从字面上看,“淮南”是一个方位词。淮——是指我国重要南北分界线“淮河”;南——淮南市的管辖区域地跨淮河两岸,市政府地处淮河南边,所以在地图上城市符号绘制在淮河南岸。由于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这使得淮南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风俗习惯都具有我国南北过渡性特征。气候冷热干湿适宜,水稻、小麦兼种,物产富饶。自古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
2.从历史角度看,“淮南”得名与古代“淮南国”和“淮南王”密切相关。“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初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建淮南国。历代淮南王中最有名的要数刘安,据说刘安是豆腐制作的鼻祖,他还召集门客编写了著名的《淮南子》,留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淮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1950年在淮南煤矿发展的基础上正式建市。目前,淮南市与淮北市组成的两淮煤电基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
我国的城市一般都下辖各级区县、街道和乡镇,它们的名字很多都能反映出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二)了解家乡特色地名的内涵
打开淮南政区图,会发现淮南很多街道和乡镇的名字都带有“山、岗、湾、洼、堆、郢 ”等字。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况。
1.山、岗、湾、洼——反映出家乡多样的地形地貌
淮南地形主要分为两部分。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虽然淮南海拔最高只有240多米,人们还是将海拔较高的丘陵以山为名。最有名的要数“八公山”, 因为苏飞、李尚等八人与淮南王刘安在此炼丹、著书而得名。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附近,留有“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丘陵中海拔低一些的就叫岗。“蔡家岗、望峰岗、九龙岗……淮南一溜十八岗”这反映淮南丘陵东西延伸的特点。沿淮河分布着河漫滩平原和河间浅洼平原,就有了“廖家湾”“翟家洼”等地名。
2.郢、堆——反映出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
郢(yǐng)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徒。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寿春即现在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东邻淮南市。所以淮南市当年也大约是楚国的京畿之地。楚国民风强悍,秦灭楚之后,虽然楚人流散,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深厚,将自己的聚居地仍以都城“郢”来命名以示纪念,淮南就有了“李郢孜”、“夏郢孜”等地名。至今,淮南人仍以性格直爽、勇武彪悍而闻名。
“孤堆”字面意思是指平地上出现的比较独立的土堆。“孤堆乡”就因为有大孤堆和小孤堆等著名孤堆而得名。孤堆其实是古代王公贵族的陵墓,孤堆乡现已经被证实是三国时期袁术家族的墓地。淮南比较有名的孤堆还有黄泥孤堆,又名黄歇墓,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黄歇为楚相25年,富有学识,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一些地名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伴随新地名的出现,一些老的地名也在逐渐消失。据统计,近10年间全国平均每天有300座村庄消失,一些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它们的名字也将只保留在历史文献之中。
(三)研究家乡地名变迁的原因
1.圩、庵——体现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
圩(wéi)本指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圩内主要是农田和乡村。 而今,在淮南的“平圩”,昔日稻花飘香、蛙鸣声声的农田,已经建成特大型火力发电站。平圩电厂1号机组是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堪称我国火电站建设的里程碑。
庵有两种意思。一、圆形草屋。二、指尼姑居住的小庙。淮南以庵命名的地方有名的是“田家庵”和“曹庵”。田家庵区由清代光绪年间田氏夫妇在淮河南岸渡口搭草庵,卖茶水的居住地,发展成总面积250余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的淮南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明代始建有一座尼姑庵而得名的曹庵,则发展成有千亩桃园、万亩草莓的现代化新农村。
2.村庄变湖泊——反映出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是一座“缘矿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由于常年累月的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具有沉陷区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目前的开采速度,淮南市每年将新增沉陷区1500公顷以上,最终全市四分之一以上的地方都将变成沉陷区,原本平整的土地变的坑坑洼洼、沟壑纵横,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全市将有60万人口被迫进行移民搬迁。
漫步在“十涧湖”、“淮西湖”和“后湖”旁边,这些波光粼粼的水面原来都是村镇和农田。这些村镇的名字在地图上都已被抹去,只是留存在老一辈的记忆中还有“小井村”“朱庄村”等地名,随之消失的还有植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虽然淮南市已经在沉陷区建立了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工程,注重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但是沉陷区周围随处可见的垃圾、矸石与煤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预示着这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三、总结反思
从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教育离不开乡情教育。没有乡情的承载,乡愁是苍白和浅薄的。只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才更深深眷恋它、思念它。
通过开展关于家乡地名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更深入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对家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充满自豪感。但是,学生也看到了资源开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传统文化消失等负面影响,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关心和忧虑。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对家乡不能只索取,更要关爱、耕耘和回报。青年是家乡在时代浪潮中激荡的活力与希望,“记得住乡愁”,不仅仅是回望家乡,更是要让更多的青春重返家乡。鼓励学生将来学业有成报效家乡,进一步升华乡愁教育的内涵。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3:17 , Processed in 0.0656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