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姚卫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人际和谐:和谐教育的前提

已有 443 次阅读2007-5-13 21:54 |个人分类:我的文章

人际和谐:和谐教育的前提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姚卫新  226300

[内容提要] 构建“和谐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教育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则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本文就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就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作了思考和探讨。
 
 [关健词] 和谐教育  人际关系  平等  合作  协作  尊重  沟通

“和谐教育”的思想最早由19世纪德国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第斯多惠提出,发展到今天,和谐教育大致被界定为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和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人本教育”,这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同时,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和谐教育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既有宏观的层面如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传播媒体等,也有微观的层面如学校的硬件设施、管理方略、课堂教学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等。本文试图就构建和谐学校教育的人际关系作点探讨。
    第斯多惠认为: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顺序建构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提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并进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样,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高度相关。可以这样说,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教育的成效。人际和谐,就是要通过人际关系的调控,并使之产生谐振效应,在温馨融洽协力合作的人际氛围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成长。如果说,和谐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必然追求的目标之一,那么,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则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主题词——平等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师生信息的相互传递,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情感交融、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人格平等,核心和谐发展。

教师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在伦理上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传统的“传承教育观念下,“师道尊严”使得师生之间难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更勿论学生的个性张扬。新课程学生看作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变“传道解惑”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多一点民主互动,多一点共同研讨,多一点风趣幽默;课堂外多一点信任尊重,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娱乐交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在情感上教师要与学生相互理解和关爱,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和谐关系。新课程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和谐教育的根本价值也正在于促进人格提升,完善精神建构,养成美好心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要用“爱”——理智之爱和广博之爱构建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给学生多一些宽容理解,多一些鼓励肯定,多一些嘘寒问暖。第三,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情趣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作者学校办学理念),公平地对待学生,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将每一位学生(包括所谓“后进生”和有过错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吸引到学习活动之中。

对学生而言,老师相处的情况常常会影响他(她)的整个学校生活,那些被老师误解批评并另眼相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可能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厌恶或恐惧。只有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真情赢得真情,才能有学生的尊重,有学生的信服,有学生的接受,有学生的真诚和学生的“爱”。师生才能坦诚相待,情感交融,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学生与学生的和谐:主题词——合作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生和谐关系的建设,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此,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发表过精辟的论述: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地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成人-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意义。因此,合作学习将生生互动看作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因素。要求把生生互动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指导生生关系的和谐,减轻不和谐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倡导合作。学习虽是个体行为,但在教学中不应忽视集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课改推进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在更广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次,在课际交流和实践活动中鼓励合作。今天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在学校,他们必须学会真诚,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忍让,学会和同龄人和平相处。约翰逊认为:事实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一些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比较大,往往会忽略身边一些小事,无暇交往,也很少想到别人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自觉地运用合作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习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提高。从长远来看,学会合作最终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三、教师与教师和谐主题词——协作

教师与教师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协作。传统教学虽然也有教师集体备课、教研组话动等,但并没有将之纳入教学的流程之中加以整合。在许多情况下,竞争、超越被恶变为封闭、保守甚至形成内耗和“拆台”。新课程强调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将师师“互动”作为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扩大了教学系统的外延,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在新课程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任何教师都离不开相互学习、交流和协作,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之间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文化素养、价值取向、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存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往往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这种差异本身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和谐的教研氛围下,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包括相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教师间的多层、多元和多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集思广益,相互补充,相互启迪,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观念和方法的提升,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另一方面,合理的教师之间的协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个体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从而腾出时间进修专业知识,学习教育理论,交流教学经验,钻研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方案等,这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均有重要意义。

社会上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知识分子清高难以接近,相互之间也较难沟通和交流。实际上,教师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修养,虽然每个教师的个性、能力、兴趣各不相同,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共同的志向和目标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更容易协调和谐。和谐教育提倡以教师群体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宽容的人生态度和以校为本的思想境界来构建教师之间协作的和谐人际关系。彼此相处,做到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关心,比如在评职称、评先进、评奖励时,自觉做到以同事友谊为重,以职业道德为重,以学校利益为重,不是斤斤计较,而是相互礼让,那么,整个群体就能保持一种稳定、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群体中工作,心情将非常愉快,压力会自然减轻。

四、领导与教师和谐主题词——尊重

就学校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包含着“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某种意义上,以师为本是更上位之“本”,因为学校管理者直接面对的是教师,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教师具体而细致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实现,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均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所以说,学校只有以教师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此,学校的管理者——领导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调控教育节奏、协调各种教育要素关系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

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尊重与信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激励,更重要的是事业激励和精神激励。他们需要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发挥特长的天地,需要有一种融洽、宽松、民主、友爱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并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身心愉快而乐教不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学校的管理必须要有人性化的内涵,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为前提,管理上宽严结合,情理相济,平等待人,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理解人,善于发现和调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利用和发展教师的个性与特长。学校领导要确立学校的价值观、利益观、效率观和发展观,建立一个竞争有度、互助协作、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努力使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理想等和整个学校利益统一起来;使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彼此关心,相互信任;使每一位教职员工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工作尽力。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学校领导,理解他们的工作,参与学校的管理,关心学校的发展,善意指出领导工作的得失。教师学校领导之间共同建立一种知心朋友式的友谊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都能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都可以得到张扬,从而以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教师与家长的和谐:主题词——沟通

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学生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价值观念等都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如何开展好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1997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召开的儿童教育与特殊需要国际咨询会上,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家庭是关乎儿童利益的第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决策者。信息、沟通和训练有助于专业人士和家长之间的权力平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一方面会通过教师直接影响到学生,另一方面会通过家庭教育影响到学生,进而对学校教育和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因此,和谐教育追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达成教育目标。

教师与家长关系和谐的主题是沟通。沟通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本质。勿庸讳言,现实中,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常常属于非对称性相倚型的关系。不管是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是双方的个体交流,教师都是主动方,决定了交往的发起、发展和终结;而对于家长而言,与学校、与教师沟通的心情大多很迫切、很真诚,但往往又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参与”、“应付”、当听众,有些家长甚至会成为某些教师的“批评对象”,从而对与教师的交流感到充满压力,听说开家长会或者接到教师的电话就会心情紧张。这种非对称性的关系直接导致部分家长对教师“敬而远之”。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的失败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的不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家长与教师间互不信任,相互抱怨,相互在做“无用功”,甚至形成“分力”。和谐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基础之上的平等互助、齐心协力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指导、帮助家长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家长针对孩子的问题确定帮助孩子的家庭计划,主动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则应通过交流、沟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和与他人交往的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社区的生活和活动表现,和教师共同寻求与孩子沟通的良好办法和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等等。只有建立起“教师-家长”统一体系,双方相互沟通、同心合力且方法得当时,才会出现“1+1>2”的教育效果。

 

教育场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归根结底都是辨证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不等于要回避矛盾,必须避免走入另一极端:教师对学生盲目迁就、撒手不管;学生与学生之间过分依赖、坐享其成;教师与教师间相互期待、平庸共处;教师与领导间无规则、非理性的交往;教师与家长交往的庸俗化、功利化,等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科学地、艺术地调控,化解各类人际关系中的不利因素,消除对立冲突,导向协调统一,达成最优教育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冀平: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J]《学习时报》(271) ,2005-1

[2]邢真:和谐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1999-8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 《教育研究》,2002-2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6]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6

 

                               

                                 通讯地址:江苏省通州市育才路1

                       联系电话:0513-6062654              

                                   E-mailtzzxywx@126.com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转身 2007-6-7 22:56
敬佩,感动 ,感谢 ,握手,共创和谐!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4 02:53 , Processed in 0.0771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