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yangzhifen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吴垭石头村

已有 381 次阅读2007-5-4 23:26 |个人分类:人生百味

吴垭石头村
 
    吴垭石头村是当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亦不多见的石头房村落传统民居建筑群、宛西一处崭新奇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著名散文作家、南阳文学领军人物周同宾曾游览过吴垭石头村,在《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相见恨晚吴垭村》等多篇文章;16集戏曲电视剧《瓜儿 藤儿 根儿》、电影《内乡县衙》等都在吴垭石头村选景;2006年7月,吴垭石头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垭石头村位于内乡县城西6公里的乍岖乡境内,距省道豫52线1公里。地处豫西南地区,南阳盆地西沿,属长江流域汉水上游白河水系,为亚热带湿润地区,阔叶林、落叶林植被覆盖率达80%,海拔360米,空气湿润,气候温和。
    吴垭,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人称为吴哑村或“石头村”,外界知道的人说她是一个独特的石头村,可这种了解都是远远不够的。今天当你一走近她,接触她,研究她、品味她、体会她,你就会发现她是一部极其厚重的社会文化大书,值得你反复回味的精神大餐!
    吴垭是原始的。吴垭石头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即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现有农户50多户,现存石头房200余间。所有的住房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找不到一块砖,看不到一块土坯,全由青石垒砌,是中原极其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原始得就像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一位朴素天然的处女。石头村的石头房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除了屋旁的歪脖枣树在诉说着她的年纪外,依然是那样的整齐美观,依然是那样的冬暖夏凉,似乎从开始诞生时到现在,仍然是当年的旧模样,没有什么进步,也不企求什么进步。走在铺得整齐规正的石板路、石阶路上,用手扶持着那厚重的石磨、石碾,欣赏着那或粗糙或精细的石盆、石缸、石桌、石凳,端详思考那在石缝中扎根、顽强生长着的老柿树、翠竹林、野梨树、歪枣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巧夺天工,整个一个处处充满着原始气息、时时散发着山野清香的石头城堡,一个瑰丽多姿、丰富多彩、浑然天成的石头世界,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风保留地”。
    吴垭是生态的。吴垭是一个奇异的所在。你看她的附近的每一座山头都是光秃秃的,除了满山的黑石头就是杂草,可一进入吴垭全变了,到处是树到处是草,遮天蔽日,从老虎岭上往下看,就会看不到这个美丽的石头村,因为她全被树遮住了。这里冬暖夏凉,因为吴垭的垭指的就是两山之间的高地,冬天凛烈的北风会被前后的大山挡住,夏天却因地处高山又十分荫凉,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在金秋季节,当你走进吴垭,你会看到一个喜获丰收的生态果园,红的柿子在枝头迎风摇曳,让你垂涎三尺,可不会爬树怎么办,老乡们有办法,他们用一种夹子把柿子夹下来,再送给你,那软软的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轻轻一剖开,一种香甜就会弥漫开来,用嘴巴轻轻一吸,那甘甜清香就会滋润到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鲜红的花椒也那样诱人,像一粒粒小玛瑙,摘下来在手心里轻轻一揉,好清爽的香气啊!一身的疲惫早已消失无踪。如果你能参加劳动的话就更有意思了,当你也扛上锄头,走进那像象棋盘一样的石梯田,一锄挖下去,一窝窝红薯,一串串花生带头着泥土的芬香就出来了,吃一口红薯,脆甜,嚼一颗花生,香脆,越吃越香,越干越有劲,会忘了一切烦恼,想做个快乐的农夫。走进吴垭的石头院落,那一挂挂来不及剥的金黄色的玉米棒被高高地吊在房檐下的梁上,红红的辣椒、山楂串成串儿或扎成把儿挂在外面的墙上,白白的大蒜被编成辫子搭在厨房的墙上,满筐的红枣和酸枣晒在院里太阳底下,含一颗在嘴里,那个甜呀,真个叫满口余香,这时,你会坐下来慢慢感悟,慢慢体会那种让人乐不思蜀、回归故乡的感触。
    吴垭是文化的。吴垭的文化积淀是十分丰厚的,既有建筑文化、又有民俗文化。在这里,石板路、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厕所、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盆、石槽、石桌、石凳随处可见。通过吴垭村人的生产、生活,以小见大,以物证俗,透视出中原农耕文化现象。正是中国传统民居群落的代表,反映了河南宛西地区传统村落和居民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三百年来南阳盆地宛西风情,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农耕文明和历史价值。
    这里的山民开采利用石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整座村落像一座粉装玉砌的石头城堡。一大片表灰、金灰的石头房,贯通全村的石板路,石砌的楼门、阶梯、院墙以及茅房,乃至各家各户使用的石盆、石缸、石槽、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磙、石林、奇石和石缝中的老柿树、枣树、竹林以及林中的画眉鸟、小松鼠等等,为山乡人家创造了一个巧夺天工的石头世界。就连开垦的田畦也是在连体石面上用钢钎、镢头一点一点凿出来的,颇如“天然去雕饰”的“井字田”,倒也十分耐看,令人遐思;又如作文用的稿纸,一排排的横竖的小方格,倾诉着人类劳动的伟大和艰辛。倘若身临其境,满山遍野碧绿的椒园,明净天空悠闲的白云,时而吹过香甜的微风,自由自在的生活节奏,劳动创造的人生乐趣,让人仿佛走进了古代隐士的理想家园,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做个放牛羊的少年,想做个摘花椒的村菇,做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正如宋代词人曹组在其《相思会》中所吟诵的那样:“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 
    吴垭石头房景区,无论是屋架房、平房、楼房,几乎清一色的石头房,大多建于清末。乍岖石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极其丰富,此类岩石层外露,材质硬度适中,节理裂缝分层,易于开采,为民间的石结构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材料。乍岖岩石有大而厚的块石,也有小而薄的片石,石材可以切割成不同的形态和规格,用以垒砌墙体或铺地。石头房平面布局依小小的天井呈“凹、曰、目”字形三种;大多为院落式三合院,也有两进院、三进院的。堂层、卧室、厨房、畜圈、贮藏间等功能不同的空间各有分隔。
     建筑文化集中体现在石头房的修建上。 石头房大多用木构架承受屋面及阁楼的荷载(也有全为石柱的),立柱用料不大,柱经20-30厘米的木材即可。墙体可用毛石块堆砌,也可用加工过的精细的石片石砖砌筑,用黄泥巴或自烧的白灰勾缝。面层将表瓦或片石置于固定在木椽上的斜芭席,上下彼此搭接,互相叠压,使表面宛若鱼鳞兽甲。窗户较小,用石料砌筑的窗户有平拱形、圆弧形等。石头房石墙青瓦、质朴简洁,造价低廉,经风耐雨,保存完整。你看,50公分宽的石墙全部是由四指儿厚的片石干垒起来的,没有一点儿的泥土和砂灰,可也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也确是一个人间奇迹。再看,吴垭石头房的整体结构是四合院式,院子较大,正房和厢房互不相连,而不像南方的天井院式,院子狭小,且一圈房子的顶部互相交叉,充分体现了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最奇特的是,大多数石头房是依山而建,借助山势,有的是上房下院,有的是房院一体,还有的是两房两院呈阶梯状分布,似宫殿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石头房全部使用拱形梁,它设在都柱之上、瓜柱之下,梁的拱字形结构减少了瓜柱的长度和重量,把房顶的压力分解到两边的墙壁上,减轻了房顶对柱梁的压力,使房子经久耐用。这也反映了吴垭人的先祖们的勤劳、智慧和文明创造,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石头房石墙青瓦,质朴简洁,古貌遗风,十分独特。是中原极其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是宛西一处崭新奇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研究中原地区明清时期建筑文化、农耕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吴垭还是宛西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你无论走进哪家农家院,就会了解到他们的家居文化。年纪大的一家之长住正房,接下来按长幼次序分居于东西厢房,男主人主外,田间劳作,外出务工,女主人主内,酒扫庭厨,洗衣做饭,相夫教子,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细问之下,他们吴家还有家谱,吴姓先人从湍东镇龙头村的堰坡组迁移过来已历经十八代,260余年,目前为止,仍人丁兴旺,年龄与辈份差别很大,有些白胡子老头还问一顽童喊爷爷,十分有趣。往他们的村后和村东的坟园里看,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敬天祭祖,不忘根本。他们的大多数先人们的墓前都立有石碑,记录着吴垭的先祖们艰苦的创业史、高尚的道德观、敦亲睦邻的好风尚和枝繁叶茂的子嗣群。如果把这些墓志全部收集下来串结成集,一部生动详实的吴垭村史就有了。当然,还有大量的石磨、石碾、纺花车、织布机和八仙桌,太师椅等古家具、农具,活脱脱地一个农耕文明村。 
    吴垭是科学的。走进吴垭,就像走进了一个地质文化博物馆。那随处可见的火山石,圆圆的,光溜溜的,大的有脸盆那么大,小的仅有拳头大小,有的零星散落,有的呈蜂窝状分布,如果有机会砸烂或摔碎一个火山石,你还会清晰的看到象蛋壳、蛋清、蛋黄和蛋核一样的结构和分布,让你真的难以辨别那是恐龙蛋化石呢,还是火山石蛋?很难想象出可怕的火山喷发会喷出这么可爱的火山石来,还有那奇怪的康包石,看上去明明是一块土黄色的状如马蜂窝的巨石,可你用一只手就可轻松地把它举起来,好像猛然成了大力士一样,其实它也是大自然的杰作,火山喷发时,不但有岩浆、火山石,还有浓厚的泡沫。一旦这种泡沫遇上泥土或各种植物茎叶就会凝固下来,融为一体,形成这奇怪的石头。有的康包石,还可以放在水面上而不会下沉,所以又叫浮石,如果你把它当盆景,在它的下面浇上水,上面种上小花草或小树,它仍然能生长,因此又叫水锈石或生长石。最令你惊讶的是那漫山遍野的当地群众称之为板岩的石头,那石头十分巨大,当地群众都说是连山石,它象人们通常所吃的千层饼一样,四指厚的青石板加一层一二指厚的红石板,很是漂亮,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层,是怎么形成的,直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的万敏教授来才解开了这个迷团。原来这叫水相沉积岩,很久以前,这里或是河边,或是海边,每天都有大量的淤泥或红砂在这里淤积沉淀。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经过地壳运动,这些淤泥和红砂都变成了岩石,淤泥变成了青石板比较坚硬,红砂变成的红石板比较脆弱。所以人们就用钢钎子从红石板处下手,把一块块大石分解成一片片的板材,盖起了这奇异的石头房。那里很多拴牛拴猪用的有许多洞和眼的奇石,人们以为是大自然风化的结果,其实这些石头,原本在海底,经过海水的浸蚀,逐步形成的,科学的说,这是海相浸蚀岩。这里的地质文化、科学知识还有很多,如村后的山整个是一个五氧化二钒矿,村东的煤洞山蕴含着大量煤矸石,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吴垭是诗意的。这种诗意是从脑海深处、心灵底层自然而然地生出来的,没有一丝一毫地做作和生硬。如果你在知了初鸣的孟夏时节来到吴垭,看到那碧碧黄黄的麦浪,听到那叮叮当当的铃声,心头就会荡起一句“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生歌”(宋范成大《立春日郊行》)。如果你到吴垭的山谷里,随意地敲开或推开哪一家的柴门,就会看见“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横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的所在,就会有“等闲池上饮,林间醉”(宋朱敦儒《感皇恩》)的闲情雅致了。走在吴垭的石巷之中,还未走近房门,就从半掩的柴门之中传来了“汪—汪—汪”的狗叫声,听主人一声呵斥,那叫着的黄狗便摇着尾巴亲热地来蹭你的鞋子和裤脚,大门洞口之后,一层又一层,让人顿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疑问。突然,一阵阵“咩咩咩”之声响起,放羊的大爷回来了,他赶着成群的大白山羊从山坡上下来,与天上的蓝天、白云、山上的青草、树木形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一年轻村姑“咕咕”地唤起了她的芦花鸡,而她的十几只老母鸡也“咯嗒咯嗒”地觅虫归来,与院里的大白鹅和红嘴红脚鸳鸯鸭唱响了一出鸡鸭鹅交响曲。漫步在柞树林或竹林中,听着树梢画眉鸟的鸣叫,看着林间小松鼠不停的跳跃,简直不想移动,不想说话,不想思想,只想与这儿融化一体,物我两忘,真恨不得把脑子里装的唐诗宋词元曲全部掏出来,吟哦一通,歌颂我们吴垭的山水田园。
    这一独特的村落布局,匠心独运的民居结构和气息芬芳的民俗风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种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模式。走进吴垭,她会让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她将永远萦绕在心际,成为梦中的童话、心灵的家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山人 2007-5-27 00:52
值得一看的好地方。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0 05:35 , Processed in 0.0710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