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aimen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处理

已有 202 次阅读2008-11-16 02:32 |个人分类:爱教学

   这两周基本完成了人教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教学,教学中感触最深的还是《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三年前第一次备这节课时,就已经对这节课的编写思路感到困惑,没想这个困惑到现在仍困扰着自己。这困惑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下向个方面

1、教材提供的补充案例十分丰富且也相对重要(除西北地区外,教材中还有非洲萨赫勒地区、前苏联垦荒区黑风暴事件)

2、图表“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的阅读分析是个重难点

3、以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分件均涉及较强的区域地理背景知识,而这是学生遗忘率比较高的部分,教学中还得要进行落实。

4、教材中的大标题有4个:●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从习惯性的思路上看,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这一内容放在原因与对策之间。因为“危害--成因--对策”这一分析思路应该让学生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始终如一的把握住,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一问题分析策略。但在“成因--对策”间插上这么一段“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是为了说明“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产物”?还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同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各不相同”?所以教学进行到这一段,往往感觉原本十分顺畅的思路突然被打断,犹如兴高彩烈时被人淋了一身洗脚水般难受!

      所以对以自己的思路为主,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分解、调序,感觉思路更顺畅些。形成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1、历史时期荒漠化概述:包括国外30年代美国“黑风暴”事件、50-60年代前苏联垦荒区“黑风暴”事件、“白风暴”事件、60-70年代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惨剧;国内部分主要以教材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标题下提到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北方农牧过渡带、旱作区和草原牧区为要点概略介绍。--主要目标:①在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上标出历史时期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分析归纳其位置特征、自然特征。②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并能从众多的案例中初步归纳出荒漠化发生的共同的主要的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区内人类过度或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2、具体详细的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原因与防治对策

①自然原因重在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与表现,并形成“干旱→生态脆弱→易破坏难恢复→提供了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存在荒漠化潜在威肋”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强调“气候异常”对该地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直接诱发或抑制机制,得出气候异常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分析易于处理,论及具体人为因素时,适当将教材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标题下提到的例子作为引证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不同地区,荒漠化的具体人为因素也有差异”的认识,为后面防治对策要“因地制宜”作铺垫。

3、针对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成因,顺理成章提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5:36 , Processed in 0.0710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