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2012年6月第6次印刷)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65页到76页)的内容。
本节主要讲述两部分的内容: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从内容的选择情况来看本节课是前两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内容内在逻辑顺序。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前面所学知识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又对下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起了铺垫作用。
二、分析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
(一)分析知识结构
图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知识结构图
(二)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
1.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以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以新工业区的典型代表“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及“美国‘硅谷’”为案例,分析新工业区的特点、发展的条件和高技术工业具有的特点及“硅谷”发展的区位因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
2.表述系统的内部联系
(1)该教材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等表述系统组成,有29段文字、12幅图和3个活动。其中传统工业区:正文1段约209个字;案例材料(德国鲁尔工业区)7段约686字,图5幅;活动题1个,图1幅。新工业区:正文1段约110字;案例材料2个,案例1(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8段约417字,图3幅和案例2(美国“硅谷” )12段约753字,图1幅;活动题2个,图2幅。
(2)在表述系统上,主要的内容是由文字和图像系统体现的。有29段文字和9幅图,为了便于理解图的内容,在图的旁边还加了文字注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3)活动系统是文字和图像的辅助,具有巩固和迁移知识的作用,本节共有3个活动8个问题。
(4)本节还有1个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对“传统工业区”这部分内容起到探究迁移的作用。
(三)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
1.学科内联系
与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的内容相联系,而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中的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和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的知识有联系。
2.学科间的联系
与政治有关系,比如影响传统工业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方式。由于生产的联系,工业企业集聚而自发形成工业地域,传统的工业区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还与城市规划有关系,比如新工业区中的“硅谷”的分布与城市规划有关系。利用工业企业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具有的地理空问联系,规划建设工业地域,这类工业地域在世界上比较普遍。不同的工业部门,因其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业生产特点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一些工业地区,例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汽车工业区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另外一些地区,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如食品工业。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展空间相对也较小。
3.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与汽车、服装、钢铁生产有关系,还与身边的生活用品有联系,探究工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充足,产品质量越来越优良,日常生活越来越方便。例如教师带来一些生活用品,请同学们说说,它们哪些属于工业产品,它有什么用途。哪些是传统工业区生产的,哪些是新工业区生产的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大部分来自工业产品,人们的生活与工业每时每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分析教学目标
(一)课标展现
课标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分析三维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联系本地实际,以本地工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工业区位选择。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以北京中关村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工业区位选择。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四、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确定原因、突破方法(见下表)。
表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节的教材重点、难点及其确定原因和突破方法
重点、难点 |
确定原因 |
突破方法 | |||||||||||||||||||||||
学生的学法 |
教师的教法 | ||||||||||||||||||||||||
重点1,也是难点1 |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
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基础,并且根据存在问题,分析综合整治途径较难。结合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的案例,对比分析并且填表,对于高二的学生还是存在难度,学生案例分析能力一般。 |
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德国鲁尔区的案例以及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总结表格内容: (1)
(2)学生思考讨论后派代表回答问题。(分为繁荣组、衰落组、治理组三组讨论并回答) |
1.播放视频,将表格呈现给学生,并在学生总结回答完毕之后详细讲解,分析德国鲁尔工业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问题、解决的措施。(案例分析法) 2.指导学生从繁荣、衰落、整治三个阶段分析,总结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讲述完毕后学生讨论回答课本活动题:a.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b.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c.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学生回答完毕给予讲解并用多媒体呈现答案。(讨论法) | |||||||||||||||||||||
重点2,也是难点2 |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
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知道了传统工业区的特点有哪些,对比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填写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对于高二的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一般,总结的特点不够全面。 |
1.阅读案例4找到意大利新、老工业分布位置并填图。 2.思考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的机遇及其条件并分析。 3列表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
4.分析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
1.让同学们阅读案例4,了解以下主要内容: (1)意大利新、老工业分布位置,要求学生读图、填图。 (2)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的机遇及其条件有哪些? (3)意大利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有哪些突出特点?并列表比较。 2.指导学生总结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 |||||||||||||||||||||
重点3,也是难点3 |
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
对于课程标准的内容,学生分析较为薄弱,具体分析实例的时候还有一定难度,小组总结的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并不完整。 |
1.阅读图4.19及文字思考问题 2.小组讨论问题,组长总结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
1.让学生阅读图4.19及文字思考“硅谷”有哪些区位优势?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派代表总结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2-5 14:45 , Processed in 0.0702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