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在人们沉浸在享受改造自然的带来的甜蜜成果时,大自然也以它独特的方式给予人类以教训和惩罚。那么人类改造区域自然环境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会有什么负面影响?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区域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有些区域自然环境变化是轻微的,但有些区域自然环境变化是沉重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表面。从古代的愚公移山到当今填海造陆,从陆地到海洋大陆架,从岩石圈到大气圈,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人类运用智慧和先进的技术,从一个自然区域获得了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量资源、矿产资源,从而给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保障。然而,在不同的区域却发生着人们所不想要的变化---自然灾害也应运而生,甚至加剧趋势明显。那么该如何既实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尽量避免人为诱发或加重的自然灾害的产生呢?这是我们人类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人类对岩石圈的改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
首先,人工地貌与区域发展。人类对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也有通过人类各种社会的、生产的、科学的实践活动间接对地貌的改变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反馈和影响也更频繁,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1、1 填海造地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样本。当时,长兴岛相比其他地方毫无优势。更重要的是,STX大连的项目占地计划是550万平方米,而原有的海岸面积还不到200万平方米,缺口很大。 为了筑巢引凤,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投入8000多万元,组织人力、物力把海边上的两座小山包铲平,进行填海造地。随后又投入1.2亿元,开山800余万土石方,进行作业场地平整。而随着当地引进的龙头企业——STX (大连)集团的破产,长兴岛元气大伤,人口剧减,继而又引发了多个房地产项目的烂尾。[1]如今,长兴岛已经呈现出一片“鬼城”气象。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在于地方政府“以GDP论英雄”的发展模式。
几年的移山填海工程,也给长兴岛面貌带来了巨变。用当地居民的话讲,就是“山没了,海没了,耕地没了,村子也没了”。原来丘陵地区的果木业种植面积减少,渔民海水养殖面积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更深远的影响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移山填海,首先是海滨滩涂湿地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没有了。其次,以这些底栖生物为食的候鸟也将受到极大影响。长兴岛是辽宁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灰鹤越冬地,这些南北迁徙的候鸟很多都来自遥远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飞行距离长达一万多公里,几乎是日夜不停地飞。当它们来到渤海湾时,很多体重已经下降了30%-40%。[1]如果在这一区域得不到能量补充,那就不可能继续往北飞行,也就无法完成繁殖过程。
1、2 城市人工地貌
从城市内部区域来看,第一,城市的钢筋水泥和柏油路面使得每次的降水很快的流失,造成城市市区地下水不能得到补给,第二城市高楼建筑增多,使得城市内部降水量增加。第三,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从而加剧城市内涝。对城市外围区域来看,城市排水时增加使得城市下游水系的暴涨,引发区域性的洪水。影响城市外围区域的农业、工业、居民。这样就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3年07月16日,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灾情进一步扩大,暴雨引发个别河流水位超警戒线。广东省三防办值班人员说,广东省西部河流小东江水位因暴雨而快速上涨,其上游的长山园站于15日14时出现20.18米的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1.78米,茂名站水位涨至10.62米、超警戒水位1.62米。 100个乡镇超过45万人受灾,其中3人死亡2人失踪,经济损失也在加重。广州市也因暴雨侵袭而出现城市内涝。暴雨造成梅州、河源、潮州等3市100个镇受灾,受灾人口达45.69万,3人死亡,2人失踪,近20万亩农作物受灾,2072间房屋倒塌。[3]
二、 人类对大气圈改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含量增加。CO2能够吸收红外辐射,并将它反射回到地面,从而干扰地球的热平衡,使低层大气温度上升。此现象与玻璃温室的作用相似,因此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必然导致海洋的热膨胀和冰川、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引起海面上升。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地球平均海面升高不到15厘米,根据目前地球变暖的程度,可以预测到2075年海面将上升30—213厘米。
海面升高对居住在沿海地区约占全球人口50%的人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海面只要上升1米,就可以把尼罗河三角洲全部淹没。这个地区的人口、可耕地和产值均占埃及全国的12%—15%。在孟加拉国,海面上升1米,就会淹没占国土总面积11.5%的土地,占总人口9%的居民将迁往他地,使8%的国民生产总值受到威胁。[2]我国经济重心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如果海平面继续上升,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海面上升和气候变化,必然引起谷物减产而导致饥饿和大规模移民问题。迁移的人们为了获得土地和自然资源而展开竞争,就可能形成和加剧地区冲突,将打乱业已形成的全球势力平衡。
三、 人类对水圈改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
世界水源分布是不均匀的,我国水资源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主要有以下特点:年内分布集中,年间变化大;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流域水资源量小,长江、珠江、松花江流域水量大;西北内陆干旱区水量缺少,西南地区水量丰富。为了改变水资源数量少,分布不均匀的现状,我们对水圈进行了改变。
3.1、为了改变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现状,兴修水利工程,修建大坝。
调节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很大效果。但同时也给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过去几百年大规模的大坝建设对水文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国家档案数据,格拉夫发现,自《独立宣言》签署以来,美国平均一天建造一座大坝,现在美国有8万座大坝。[6]
然而大坝的修建,使流域破碎化程度加剧,严重影响了河道属性、泥沙输送和生物的繁殖生息。还有埃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使得尼罗河三角洲失去了每年肥沃沉积土的来源,严重影响了埃及农业的发展,除些之外,阿斯旺大坝所拦截的泥沙量非常大,现在已经使得纳赛尔水库水面上升,增加了库区上游洪涝灾害的频率。
3.2、为了改变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现状,大修调水工程。历时11年建设的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今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我家就住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所以我就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谈下我的看法: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会导致丹江口水库水量锐减,产生一些地质灾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来自汉江上游。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河流长约925公里。丹江口水库库区内,汉江目前的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基本 上都是全流域无节制地梯级开发,是超负荷开发。如此多的水库大量蓄水将引发汉江两岸的山体滑坡,同时,层层拦蓄上游来水,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就会锐减。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河床干涸,河道坍塌,甚至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我们不可想象,在汉江的源头建水库拦截水后,丹江口水库还能蓄多少水?
每年我们丹江口都会有报到说上游的陨县缺少严重,大量的农民要跑到很远地方去挑水。全市十堰水库很多,但有三分之一的水库已到死水位并被泥沙淤平。今年夏季我去大坝坝区游泳时,看到大坝仍然还在蓄水。后来得知,原先订下调水的日期要往后推。我在考虑一个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以后还有多少水可调呢?水调走了,十堰地区用水问题怎么解决呢?
再次,移民人数多,这些移民移走了,他们的将来的发展怎么解决?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为给大坝腾工地,丹江口市区完成首批数千移民搬迁。加坝就意味着要库区移民,然而大坝在一天天长高,大坝加高后,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果木园,丹江口关山镇、习家店等乡镇有大量的农民不得不离开生养他的们土地。。移民房屋短时间内要建好,建好后立刻搬迁。房屋质量成了移民上访的最大问题。建房是要讲科学,不是靠喊政治口号就可以完成,地基挖了得沉降多长时间才能下基础,圈梁倒好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盖第二层,这都必须讲科学的。选点、建房、搬迁、分地,一切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移民的住房问题产生了,更有甚者,移民的赔偿款迟迟不到位。我们邻居家亲戚讲,他们的村子,就这样没了,人是移走了,没地方住了,而且政府的补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落实。没有移民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这几十万移民的发展致富问题。
最后,丹江口因为南水北调而众人所知,但丹江口的经济发展却出了问题。丹江口水库蓄水后,丹江口市形成了河道库湾达428条,沟沟汊汊1323条。“好田好地被水淹,有水吃的被搬上山。听水响,看水流,人在山上为水愁”。水库的兴建,山区一夜之间变水乡,“隔山容易,隔水难,见面能说话,相逢得半天”。这是丹江口市库区特别是淹没线下人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汉十高速公路、襄渝铁路及复线,包括十堰其他几个县的高速公路建设,丹江口市被遗忘于边缘。目前,丹江口最近的公路也在离丹江口市区70多公里的六里坪镇上,而且以前有铁路到丹江口的,现在丹江口要去其他地方,只能转到襄阳,然后才能坐上火车。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丹江口市的发展,这些都是因为国家在这里修建丹江口水库造成的。如果没有丹江口水库的建设,老均州县可能是一座世界性的文化旅游名城;因为交通的阻隔,丹江口市至今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因为交通的阻隔,我家旁边的郧阳师范专科学校搬到十堰去了,近两年连汉江集团总部也要搬迁到武汉了。
除此之外,武当山旅游交通条件彻底改变之际,十堰市硬是将丹江口市对武当山的管理权划走,建立了一个武当山特区,属于十堰市的一个区。这无疑是丹江口市50万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库区的经济发展是水质保护的重要前提,不解决好库区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水质保护将难以持久。
四、人类对生物圈改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威胁到生物圈,如人类的乱砍乱伐等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保护植被刻不容缓。
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地方,最称为“地球之肺”“蓄水海绵”“世界药材宝库”之美誉。然而,近些年来巴西政府为了加快国内经济增长,大面积开发亚马孙河流域。在亚马孙河流域内修路,大面积开采树木。招商引资来加快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力度。在国内出台“无人之地授予无地之人”导致大量居民的迁入,加快了亚马孙河热带雨林的开发速度。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4]开采之后,没有及时种植树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眼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竭泽而渔!
我们人类在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时候,除了看到改造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全面的综合考虑,从而制定改造利用自然的计划,科学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渤海湾填海造地项目普现烂尾――大连长兴岛成鬼城》 华夏时报 2014.10.25
2、《地理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马蔼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1
3、《广东暴雨致3人死亡2人失踪 广州现城市内涝》 新华网 2013.07.16
4、《人文地理笔谈――自然、人文、人地关系》 谢觉民 科学出版社 1999.3
5、《地理科学导论》 白光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6、 《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 著 科学出版社 2011.7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7:49 , Processed in 0.0651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