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6||
各类型模拟题诊断题,似乎爱考各种各样的作物的生长习性,老师学生都快变成“地道”农民了!以前考茶叶、棉花等常见的农作物,现在考过猕猴桃、芒果、大樱桃,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考草莓、菠萝、火龙果等水果。当然,不需要学生记忆,常常以材料的形式展示某作物的习性,对光照、热量、水分等的需求,喜什么,怕什么,然后以材料和图片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如分析原因类,某地盛产该作物的原因,品质优良的原因,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因;或者措施类,提高产量的措施等。
这类型的问题,考查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中,对气候的各个方面考察更为精细,不再像以前笼统的概括为“气候优越,降水丰沛,热量充足”等。这些作物,看似学生很了解,日常生活中有接触,但其实又比较陌生。其实有些作物,老师也不甚了解。
要弄清楚这类型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气候要素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首先得大概了解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主要考虑其生长期内的光、热、水、土壤等条件。
一般草本作物从播种萌发到成熟收获(经历种子发芽、生长出根、茎、叶、开花、结果、植物体枯萎死亡),其全部生命周期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的,称为“一年生作物”,仅有生长期。有些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等秋季播种后须经过低温的冬季到第 2年夏季成熟的,称为“越冬一年生作物”或“越年生作物”。越冬作物冬季气温往往不能太低,以免种子在地里被冻死,但如果冬季下雪,一是有利于形成雪被,保温;二是可冻死害虫虫卵,减少来年病虫害;三是开春后积雪融化,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真真是“瑞雪兆丰年”。
有些作物如菠菜、白菜、萝卜等,第1年播种后当年完成营养体生长,必须经过一个冬季到第 2年才开花结实的,为“二年生作物”。还有如苎麻、苜蓿、除虫菊、菠萝等的生命周期延续3年以上,每年除收获地上部分外,其地下部的根芽或根状茎可连续生长并可用以进行营养体繁殖的,为“多年生作物”,多生长在亚热带或热带。有的作物如棉花、蓖麻,在温带为一年生,在热带则可成为宿根性多年生作物。至于茶、桑、果树等木本植物,则都属多年生作物。
多年生作物年生长周期变化在落叶果树和落叶观赏树木中有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之分;常绿树木在年生长周期中无明显的休眠期。生长期是指植物各部分器官表现出显著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时期。落叶树木自春季萌芽开始,至秋季落叶为止。主要包括萌芽、营养生长、开花坐果、果实发育和成熟、花芽分化和落叶等物候期。而常绿树木由于开花、营养生长、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可同时进行,老叶的脱落又多发生在新叶展开之后,1年内可多次萌发新梢。有些树木可多次花芽分化,多次开花结果,其物候期更为错综复杂。尽管如此,同一植物年生长周期顺序是基本不变的,各物候期出现的早晚则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变化,尤以温度影响最大。休眠期是指植物的芽、种子或其他器官生命活动微弱、生长发育表现停滞的时期。植物的休眠器官主要是种子和芽。落叶果树的休眠期通常指秋季落叶后至来年春季萌芽前的一段时期。休眠期长短因树种、品种、原产地环境及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等而异,当地气候条件中尤以温度高低影响最大,直接左右休眠期的长短。。一般原产寒带的植物,休眠期长,要求温度也较低。
作物能在某地生长,那么它一定在长期演化中适应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或者说是该地的自然环境光、热、水等能够满足其生长的需求,从而也制约了该作物在世界的分布。有些本来适于寒温带的作物,如麦类,也可在低纬度地区利用冬季时节或在高海拔地区栽培。但作物适应性变化的范围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生长不良或不能成活。
从作物生长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看,大致可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两类。前者在生长期间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光照时间较长,一般须超过无光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生长而形成花芽。若光照时间不足,生殖生长就会减缓而推迟开花结实;反之则能促进生殖生长。这类作物多为适于北方生长的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短日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黑暗时间须超过有日照时间才能形成花芽,黑暗时间延长可促进生殖生长;而光照时间延长只能促进营养生长。一些春播秋熟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大麻等属于这一类。各种作物所要求的这种特定光照条件,也为其适应和分布的范围规定了限度。其中有些作物由于长期异地栽培,也分化出一些对光照不敏感的早熟品种。至于一些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荞麦、绿豆、菜豆等,一般对光照期反应迟钝,只要在温度许可范围内,在任何地区都能发育成熟,是属于光照中性作物。
综上所述,简单的说,可如下理解:
(1)一年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考虑该时段内条件即可。
(2)多年生作物,生长期内使劲生长,休眠期内其实是在为来年储蓄营养物质。
(3)疑惑:往往材料中介绍得又不够具体,不知何时播种,主要生长时间,在分析时针对性不强。如:
马铃薯是喜冷凉性作物。图8所示区域中的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其马铃薯种植历史 悠久,已经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该市总面积5.45万km2,目前总人口约289万,耕地1300万亩。
(1)指出该区域盛产马铃薯的优势气候条件。(6分)
(2)分析该区域盛产马铃薯优势气候条件形成的原因。(8分)
学生答案:马铃薯喜冷凉性作物,该地冬季气温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气温低;气候干旱,降水少。
误区原因:
(1)各地气候不一样,马铃薯种植时间不一样。我们生活的四川,南方作区马铃薯可在土地越冬,但高纬作区,内蒙古一般都是4月-5月播种,生长期由于品种差异为90-120d不等,成熟时间为同年9月上旬-10月中旬。故这里的冷凉气候条件绝不是冬季,而是针对其生长期内气候冷凉。
(2)该地深居内陆,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少,马铃薯虽耐旱,但其生长期内气温高(也不是很高,17-21摄氏度),对水的需求量大,而正好生长期内降水多,雨热组合好,满足其生长需要。且降水的气候条件也可以对其高温的环境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满足其喜冷凉性特点。
结合材料,针对某种作物的生长周期中各阶段对光、热、水的需求,病虫害的活跃程度等,分析该作物品质优良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命题多为以下方向:
1、作物喜光喜温,分析其优越气候条件:
(1)考虑其所处的纬度热量带,积温条件(结合热量带的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有时候虽然某地纬度较高,属于温带,热量似乎不足,特别是冬季气温低,但作物的生长期短,在生长期内,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特别是雨热搭配好。
(2)地形条件,地势低,热量充足
(3)多晴朗天气,大气洁净,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几乎万用,作物生长都需要,生成营养物质)
(4)向阳坡
(5)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呼吸作用弱,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2、作物品质优良,稳产,高产,绿色食品等
(1)大气洁净,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3)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慢积累
(4)空气洁净,水源洁净,对作物的污染小
(5)土壤肥沃,化肥施用少(沙质土壤,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效果差)
(6)病虫害少(一般害虫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冬季考虑害虫虫卵过冬,春季萌发期考虑害虫孵化,害虫最喜欢气温高,干旱的环境,气温越低,害虫越不活跃)
3、在作物的生长某个阶段,需要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若无法满足则生长发育迟缓。
例题:(2016绵阳二诊)芒果被誉为“热带水果之王”。芒果树喜温暖,不耐寒霜,耐旱能力强,但不耐涝。芒果生长的有效温度为18~35℃、枝梢生长的适温为24~29℃、坐果和幼果生长需大于20℃的日均温,低于10℃新梢及花穗停止生长,在-3C时果树会被严重冻伤或冻死。一般认为,北回归线是芒果栽培的北缘。
攀枝花市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纬度最高、海拔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质最优的大规模芒果生产基地,图6为攀枝花地区位置图。攀枝花市年降水量700~1600mm不等,图7为攀枝花月平均气温曲线图。攀枝花的芒果一般比国内其他芒果产区晚熟1—2个月,9-11月才上市。2014年,攀枝花优质晚熟芒果基地种植面积达30.6万亩,约占全国的8%左右,实现产值6.2亿元。
(1)分析攀枝花市适宜芒果生长的“雨而不涝”的成因。(6分)
(2)分析攀枝花市成为我国晚熟芒果基地的原因(10分)
(3)分析攀枝花市成为我国优质芒果基地的原因(4分)
(4)你是否赞同攀枝花市扩大芒果种植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西南)季风在(金沙江)河谷地带形成充沛的降水,雨季长(2分),但因山高谷深,坡度大,雨水渗流快,不易滞水(4分)。
(2)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纬度位置偏高),冬季气温偏低(10℃左右),不利于新梢生长和开花,开花期较晚(4分);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干热风)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保障了芒果树过冬和生长(3分);9--11月,地形阻挡北方冷空气(寒潮),(金沙江)河谷日平均气温可达20℃左右,果实也能成熟(3分)。
(3)纬度低的(干热)河谷地区,年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3分);病虫害少,果品品质优(1分)。
(4)赞成:芒果为“热带水果之王”,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2分);攀枝花位于低纬度河谷地区,地广人稀,光、热、水等资源适宜发展晚熟芒果(2分);晚熟品种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价值高能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任答1点得2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赞成:与海南等地相比,攀枝花不具备规模优势,市场占有额小(2分);纬度较高,在地势较高的山坡栽种,易遭受低温冻害,造成减产(2分);河谷山区,土地面积小,大量种植芒果会与粮食作物等争地;或大规模种植会使市场价格走低,农户收入减少(任答1点得2分,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19 , Processed in 0.0574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