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热力环流,我用苹果成熟了掉地上导入。
提问:生活中你见到的有什么例子是空气向下运动?
一下没有学生能回答。
再提问:那空气向上运动的呢?
有学生回答了,
“泡泡面的时候”
“烧开水的时候”
“还有冰条”
“哦,还有冰条?”我故意重复了一遍
“不对,吃冰条的时候看着空气是向下运动的”有学生马上反应过来了
“最后的机会,确定一下吃冰条的时候,看着空气是再怎么运动的?”
“向下”
“那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大气运动形成条件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冷的,一个热的”
追问:“为什么一冷一热的,空气会形成不同方向的运动呢?”
学生开始卖弄了:“热胀冷缩啊!"
我开始作图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完了后我又提问:“地球上最大的冰条在哪呢?”
“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呢?”
“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这样的热力环流吗?请你试着画出来”
学生画出单圈环流,点评后,我继续提问
“实际的地球上到底存不存在这样的大环流呢?”
学生猜完后我说:“要想知道答案呢,首先咱们要知道风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然后开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受力分析
说是惊喜,其实我备课的时候也不是这样的思路,而是按课本的讲完热力环流原理,举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然后到等压面、等压线的讲解,第二课时到大气的水平运动。所以我这节课感觉就是被学生牵着走了,不过,我喜欢这种牵!
我想,课堂上,一定要留有时间用来倾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