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wt0919 于 2013-8-8 20:11 编辑
2013年8月1日,從臺灣桃園機場出發,前往上海浦東機場,轉往江蘇溧陽參加2013年星韻地理研討會,回程原本想經四川成都、西藏拉薩、陜西西安、北京再回到臺灣,沒想到因為縣裡面要舉辦研習,規定所有老師都必須參加,無奈只好改簽機票,原本20多天的行程竟縮短到了7天,在江蘇參加研討會後隨即趕往北京,滯留一天多就匆匆結束此次的大陸行。在這短短7天的行程中,關於生活的所看、所聞、所想,就記在下面了。
臺灣桃園機場T1
一、臺灣是個氣候溫和的寶島
在去過華中之前,從沒想像過什麼是40度的高溫。臺灣最悶熱的臺北市,夏天溫度也不過就34度,極端溫度可能會到35度但不常見,這樣的溫度就已經把我們逼瘋了。記得當年就讀臺師大時,宿舍冷氣壞了,室內溫度高到32度就讓我們整夜睡不著。這回去了大陸,才知道這樣的溫度實在涼快。到底40度的高溫是什麼樣的感受?以前沒經歷過,上課只能跟學生吹虛,當時我總是跟學生說,在熱帶沙漠白天的溫度會到40度以上,人一走出去就快被烤焦了。現在實際經歷了,才知道這樣說有點誇張,雖然還不至於到烤肉的地步,但我反而覺得自己像隻”被灑了鹽巴的蛞蝓”,一出了上海站,全身的水分不聽使喚的一直往外冒。到了江蘇,雖然不像上海那麼可怕,但還是非常的熱,不斷流汗,不斷補充水分,感覺電解質有些流失,白天戶外考察時常常無精打采。
二、不同的飲食文化
這次參加研討會,午餐與晚餐都是吃合菜,還喝了當地的酒。很有意思的是,在這過程中發現,各地的飲食文化實在有相當大的區別。首先,就上菜順序而言,江蘇一帶的習慣是先上菜,等菜吃得差不多了才上白米飯。但是在臺灣(聽在場的福建老師說,福建的情況跟臺灣也差不多)卻是先上冷盤與白米飯,才會上菜。因為啤酒傷胃,所以我們喝酒前習慣吃吃小菜、配配白米飯墊胃,之後才會吃菜,而且這樣吃菜時才能配著飯吃。但是按江蘇的吃法,菜都吃得差不多了才上飯,這樣還吃得下飯嗎?而且最後吃飯,也沒什麼菜可以配了,這樣乾吃飯不是很不好下嚥?可能各地各有習慣吧。
另外,飲酒習慣也不一樣。臺灣啤酒酒精含量高些,而且很多氣泡,每次喝了就很想打嗝,喝多了就想吐;但江蘇天目湖的啤酒,酒精含量要低些,而且沒什麼氣泡,很順口。喝酒的文化也不一樣,在臺灣喝酒一般有兩種喝法。一種是划酒拳,輸的喝;另一種會鎖定一個要灌醉的目標,這個目標通常是最年長的、最有聲望的、主人等等,大家會輪流給這個人敬酒,一桌如果10個人,大家敬一輪都乾一杯,這個被灌的人就喝了10杯,看到這個人醉了、吐了,大家心裡就開心。喝酒通常是乾杯,尤其是對長輩喝酒一定要乾,除非長輩主動說”隨意”。因為都得乾杯,所以偷雞摸狗的做法就是酒不要倒太滿,像本人這次在江蘇吃飯,都只倒5分或6分滿而已。如果喝酒沒有乾杯,要嘛就是女人,要嘛就是看不起對方,是很不尊敬的。喝白酒(高粱酒)也是一樣,都要乾杯,但喝白酒的杯子比較小,而且金門高粱是58度的酒精含量,這樣的酒除非是高手,否則乾個幾杯一定醉,所以一般臺灣人喝白酒,都會加水(58度的金門高粱通常是1:1的酒與水),拿58度的金門高粱宴客,是對客人的極端尊重,透過加水讓大家都能豪邁暢飲,個個都顯得”海量”(有點愛慕虛榮的味道)。乾杯通常是碰杯子,如果坐得遠,就舉杯示意乾杯;但這回在大陸看到另一種喝法,就是”敲桌子”,原本看不太懂,因為在臺灣,拿酒杯敲桌子,要嘛就是喝醉了發酒瘋,要嘛就是乞丐,但我觀察了觀察,發現不是發酒瘋,而是一種習慣,我也就入境隨俗了。不過,基本上我不太喝白酒的,因為那味道太強烈,而且喝完白酒嘴巴會有種味道。說到這個白酒,澎湖群島的虎井嶼上多蜈蚣,居民以活蜈蚣泡白酒,活蜈蚣在酒中吐出大量毒液(蛋白質)與酒起作用發酵,酒的味道變得特別香,據說還有壯陽功效,以前在虎井嶼上也捉過蜈蚣泡酒,原本只是拿來玩(因為蜈蚣趁我晚上睡覺爬上床咬我,我就捉蜈蚣泡酒報復),有一次喝飲料時不注意拿錯了才喝到,發現那味道竟是如此醇美。
大陸除了酒美之外,幾種我在臺灣原本不敢吃的菜,在大陸也變得格外好吃。臺灣的韭菜、香菜(大陸稱為芫荽)與蒜頭味道很重,我不敢吃;大陸的韭菜味道淡一點,而且口感很嫩,蒜頭也是脆脆的好吃。我想或許是氣候的因素,臺灣氣候炎熱,無論蔬菜或水果,香氣都顯得特別重,但我很不喜歡。感覺大陸的菜都很好吃,無論是之前去福州或是這次到江蘇,我都特別吃菜。
飯局當中,大家談到中國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色,臺菜雖然稱不上是一個菜系,但到底臺菜的特色是什麼?當下我也講不出個所以然。基本上,臺菜是閩菜的分支,又因為49年大量各省移民移入、日本殖民統治影響,所以臺菜可以說是以閩菜為基礎,融合大陸各省及日本料理特色而成。口味有酸辣(臺式泡菜一類)也有偏甜的(臺灣用的醬油比較甜),料理方式以快炒為主(顯得較油)。海鮮的吃法則較清淡,因為臺灣屬於海島,多海鮮,新鮮的海鮮常以清蒸來呈現海鮮原味,甚至也常生吃,有些海鮮生吃比熟食還要美味!不知道這樣的飲食大陸民眾習不習慣? 到了北京,特別嚐了北京的餃子,才知道北京包餃子的方式與臺灣不同。臺灣包餃子是用圓皮,裡面最常放高麗菜伴豬絞肉餡,包起來之後會再邊邊摺上百摺裙樣的花紋。但北京的餃子不是這麼包,餡料據說以雞蛋為主啊!?反正都很有特色。我也品嚐了統一方便麵,裡面還附了小熱狗啊!真是料多味美。臺灣的方便麵,一般只有調味粉包、油包,就這樣。如果是買一碗10元人民幣的高級方便麵,裡面還有附調理包(像微波調理包的東西),只是與其花10元買高級方便麵,倒不如直接買個便宜飯盒?
三、中國的未來在臺灣
在北京與幾個朋友吃飯時,大家說到”中國的過去在西安,那中國的未來在哪裡?肯定是在臺灣了”。臺灣的發展比大陸要快一些,無論是教育、政治、經濟或生活素養各方面,大陸的發展如同80~90年代的臺灣。教育會從官方政治宣傳轉向以教師主導的教育,政治會由集權走向民主,經濟會快速成長但最終會面臨轉型挑戰,人民生活素養會不斷提升。其他的不談,就談談生活吧!說真的,無論是去年去的福州、廈門,或是今年去的上海,其建設都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唯獨北京讓我有點失望。我只是陳述我個人的感受,希望北京的朋友別不高興。首先,北京地鐵可能因為興建年代久遠,所以整個建築型式都屬於舊式,無論是地磚、磁磚、採光等,都非常老舊,整個車站顯得陰陰暗暗,加上很多垃圾,所以又感覺到一點髒亂。上車秩序非常混亂,雖然在列車進站前大家會依照箭頭排好隊,但是車子進站後,大家一樣又擠到門前,月台廣播著”先下後上,文明搭乘”,但是車上的人沒下,大家一樣都一窩蜂的擠進去。我原本不想這樣,但不這樣我就坐不上車。北京的老人與小孩很可憐,車上貼著博愛座,但沒有人讓座,這種事在臺北是不可能發生的!搭乘臺北捷運,大家都是拼命讓座,如果博愛座不夠,一般座位也都會讓座,讓座是一種美德,在讓座的當下會覺得自己是很文明、很有愛心的。地鐵站沒有限制不能飲食,所以車廂內座位下有很多垃圾,還有很多傳單。在車上也遇到乞丐,拿擴音機播放音樂,很吵;其中一個是小孩,可能才5、6歲,更絕,好像你不給錢他就把音樂播的更大聲,而且在你面前待的更久,周圍的人會看著你,希望你能趕快給錢讓他離開,顯得不給他錢是不對的?這是個社會問題啊!問題不在於地鐵中出現乞丐,而在於這個社會讓某些人不得不以行乞的方式來謀生存,這就顯得政府的社會福利工作要再更用心些。
6年前讀大學時,教授說過”殘疾人走在臺灣的路上肯定會摔死”,這是在批評臺灣各項建築建設比較沒有考慮到殘疾人的需求。但在北京,我發現這裡的殘疾人會摔得更慘!在臺灣,公共建設裡一定有輪椅用的斜坡,而且到處都有電梯,要讓殘疾人可以沒有不受限制,只要一般人能到的地方,殘疾人靠自己也能到得了。但是北京做為國家的首都,卻連這點都做不到,好多地鐵站內部都只能靠樓梯通行,我提著行李走路都覺得累,更何況是殘疾人?
大陸沒有實施公共場所禁菸的規定,車站內、公共場所內都有人吸菸,我心想,北京的空氣已經夠糟了,吸這些廢氣還不夠嗎?還吸菸?到故宮參觀,人聲鼎沸,說好聽是熱鬧,說難聽就是像菜市場。很多人直接席地而坐,姿態非常不好。
霧蒙蒙的北京
我想,這篇文章的最好說了些不好聽的話,原本也猶豫著該不該寫,但還是寫了。或許有些人會生氣的說”看不慣就別來大陸,滾回臺灣去”,但我只能說,我絕沒有看不起大陸人民素質的意思,呈現這些問題只是希望大家明白,文明的生活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臺灣在80年代經濟快速進步,但文明程度跟不上,也鬧了許多笑話。誠懇的希望大陸能加快各方面進步的腳步,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教師,教師的責任重大啊!共勉之! 北京首都機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