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明月千里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76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经验主义的胜利(和新课标斗争到底)

热度 6已有 756 次阅读2011-9-17 15:14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经验主义, 新课标, 胜利, 经验主义, 新课标, 胜利, 经验主义, 新课标, 胜利

经验主义的胜利(和新课标斗争到底)

经验是什么?经验是不是理论?有经验是不是就一定能形成正确的理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经验只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一些规律性的感性的认识,要形成完理论还必须通过反覆的论证,然后进行抽象,归纳才能形成相对系统的,正确完整的理论。

这篇文章可能也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所以首先,要相信经验主义者必须是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其次,要相信经验主义者并不生来就一定停留在浮燥的表面;再次,经验主义者不一定完全认同经验是解决一切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始终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以前的地理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大纲》到底存在什么不足?为什么现在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好象都争先恐后地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而这个所谓的“新世界”就是很具体的“用教材教”。

大多数人认为,新课标的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一个“三维目标”,这一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要求,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更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在地理学科内容要求方面,是乎是要求降低,不再要求学生具有系统的起码学科理论基础,或者说对此要求不高。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是对《新课标》和《大纲》的理解问题。《大纲》有没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呢?当然是有的,只不过放在每一部分的后面而已,同时,在对具体的内容要求中只是没有象《新课标》那样具体、详细罢了。第二,我们在看新课标的时候是不是过度的注重前面的行为动词,而忽略了后面的内容要求呢?而我们在学习《大纲》时是不是过度的关注前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后面的“三维要求”呢?我想是有的,因为作为《大纲》来说,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内容并没有在其之前加之过细的行为动词加以说明,这是《新课标》之于《大纲》在能力要求方面的最大差异而现在又由于人们过的注重所谓的“三维目标”,因此对于学科内容的忽略是可想而知的。

从2011山东省新课标的考纲来看,重点也只是放在对学科能力的要求上,对于内容,只是划定了一个课本的范围,也不再对于内容作一个具体的说明。这让我们感觉到考纲与课标应该是一样的。这更给我们一个轻学科系统内容的理由。

早在几年前,课改未之时,对于高考的要求,就已经开始一边倒说:不要重知识,轻能力。其实在那样一种环境之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我们的确过于重视地理知识的灌输了。但现在一边倒的只要能力,而不要系统理论是不是有一点纠枉过正?

从一个学科的理论严谨性的要求来说,基本的系统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并不是制约能力发展的因素,它只会更好的促进能力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不断的积累,是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理论能让我们更快更直接更透彻识认客观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由理论来指导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而背本趋末走从实践(分析案例)到经验而至于形成理论这一过程呢?我想这也并不是新课标的本意吧。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丹尼尔·贝尔明确提出和界定“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其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

后工业化时代对于知识体系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一切从经验出发,因为个人需要大量知识累积,不能每一个方面都要从具体的操作以获得经验开始。反过来,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哪怕是一个学科的粗浅知识都是不够的。从哲学来说,我们不再需要经过从唯心主义,至形而上学,至辨证法的摸索,而最终至辩证唯物主义一样。同时,当今社会哲学与宗教的发展已经远远不同于20世纪前叶及其之前的情形,更多的高深的自然科学前沿理论,已经传统的哲学们不能透彻地理解和兼容,每一门自然科学前沿理论,本身就具有与于并行的高深哲学或宗教的思想。这一点在我们研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就能深刻地体会到。

回到我们的“用教材教”,通过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材料进行分析,首先获得的到底是经验还是一种正确完整的有体系的理论呢?材料本身,就是一个个的实践的材料,从这些材料之中无疑获得的应该是初步的规律性的感性的知识,也就是经验。对于这一点可能有人表示反对,认为从实践性的材料中可以直接有效地获得系统化的理论原理。这种看法不用说应该是违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规律的,我在文章开篇已经说到了。

另外,就是教材的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方面来看,大多教师在通读了新教材之后的感觉都是,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系统肢解得鲜血淋漓。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一章中,为了获得对物质能量在各圈层中的流动与交换的规律的认识,而这也只能算是一种经验而已,就从“动”字入手,打破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整体系统认识的规律,将其割裂开来,拼接在一起。于是整个章节内容量大,复杂而冗长,而整个内容学习结束,学生是否形成物质能量在各圈层中传递流动这一观念,也未尝可知。当然,我认为在学习上做这样的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就是打破纵向系统,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以获得新的对理论更高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要知道,在纵向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之下,何以进行横向的类比呢?这不是“揠苗助长”吗?而这种助长也只能够获得一点点表面的经验而已,对于系统理论掌握则不可避免地造成杂乱,这对于一个具有严谨的有着系统性的科学的理论学习和掌握没有任何好处。

理论指导实践,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知识快速进步和成长的阶梯,经验的获得只能是建立在系统知识形成之后,成为个人的未来发展去拓展新的空间的手段。放弃系统理论的学习而去追求经验的获得,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个人经验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整体理论的发展速度,霍金说过:现代人类理论能力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控制这个能力智慧的发展速度。个人的经验总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现存的理论体系不论如何比个人的经验来得完整。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极端的自信者,认为一切理论都不是可靠的,而是个人经验至上,则另当别论。

实际上,我们做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也都算是经验主义者。多年的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可能会形成自己一套独有的理论,其实这个所谓理论的形成,也是建立在自身多年专业化、系统化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对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来说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在“圆与切线的步伐”中,我们当然选择切线。这条“切线”就是有效的理论指导,而现在却有一些同仁们在新课标的感召之下,准备放弃有的理论指导,卷起袖子和学生一起去摸石头了。

 已同步至 明月千里的微博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回复 长江口口 2011-9-17 15:52
和新课标斗争到底?你斗得过?你拿什么斗?反正我是不斗。没有实例,论述太泛泛。
结合课改理念,逐步靠拢。我知道很多条件不具备,但我还是向课改靠拢,经验和理论相济,齐头并进。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17 15:58
长江口口: 和新课标斗争到底?你都得过?你拿什么斗?反正我是不斗。没有实例,论述太泛泛。
结合课改理念,逐步靠拢。我知道很多条件不具备,但我还是向课改靠拢,经验和理 ...
我正要说的就是关于理念的问题。我不知道新课标的理念对科学的发展有用呢?还是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有用呢?还是两者并行,都重要?至于新课标下形成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有过一些讨论。
回复 长江口口 2011-9-17 16:29
我还是觉得,一线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有底气批判!孩子似的自负,排斥别人的头头是道,没什么用。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17 18:09
长江口口: 我还是觉得,一线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有底气批判!孩子似的自负,排斥别人的头头是道,没什么用。
说到自负,还真不敢,中学教师本是弱势群体,而反对新课标这种搞法的,更是弱势之中的弱势,潮流方向好象是不可逆转。但是如果连一点批判精神都没有,就是盲从。也许正是通过不断的斗争与反思,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学地理教学的真正出发点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之前还真的没有想到过要反抗什么,或是是批评什么,有的只的无条件的接受和服从性地学习。而现在的这点牢骚,也许只是一个多年老教书匠,老而僵化思想的体现罢了。好在我自认为不是这样,这也许是自负的根源。
回复 wangfei 2011-9-17 18:12
е1鲻2
回复 锦江渔夫 2011-9-17 20:18
对万老师两篇文章——此篇及《刀尖上的舞蹈——现行中学地理教学的矛盾》印象深刻。从万老师文篇可以看出:万老师的思想深度、理论功底是如我等一般老师所不能及的。《刀尖上的舞蹈——现行中学地理教学的矛盾》一文让我思考颇多,此文同样让我思考颇多。由于思考颇多,所以我以另文发布在我的博客(稍后完成后发布),以期能与万老师及众多同行进行一些较 为深入的探讨。感谢万老师,是你的两篇博文让我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回复 苍山溪水 2011-9-17 20:54
首先我认为不存在什么经验与理论的斗争,应该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过去我们注重知识的教学,从考试大纲要求上的改变,加强了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也就是体现了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人以渔。理论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慢慢总结归纳而形成,又会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深化,这一轮课程改革,我认为真正有发言权的是在一线教学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老师,他们是经验和理论的结合者,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其次,我认为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爱走极端,原来注重了知识,忽略了能力,要求加强能力的教学时又会注重能力忽略了知识的教学,现在课程改革,又忽略了传统中的亮点,这就是个别所谓专家把改革认为是完全取代,哲学的发展是“扬弃”,是继承中的发展。
回复 王智勇 2011-9-17 21:45
长江口口: 和新课标斗争到底?你斗得过?你拿什么斗?反正我是不斗。没有实例,论述太泛泛。
结合课改理念,逐步靠拢。我知道很多条件不具备,但我还是向课改靠拢,经验和理 ...
我同意这,太高的理论对于中学老师而言不具备也不成熟!
回复 王智勇 2011-9-17 21:48
长江口口: 和新课标斗争到底?你斗得过?你拿什么斗?反正我是不斗。没有实例,论述太泛泛。
结合课改理念,逐步靠拢。我知道很多条件不具备,但我还是向课改靠拢,经验和理 ...
我同意这,太高的理论对于中学老师而言不具备也不成熟!
回复 向往神鹰 2011-9-17 21:51
这两天在网络培训,里面有关于中美教育的对比,我觉得新课标的目标就是这个,我们老师首先要转变思维观念。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17 21:52
锦江渔夫: 对万老师两篇文章——此篇及《刀尖上的舞蹈——现行中学地理教学的矛盾》印象深刻。从万老师文篇可以看出:万老师的思想深度、理论功底是如我等一般老师所不能及 ...
能引起共鸣,非常高兴。对于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它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只有大家不断去批判,它才能逐渐完善起来,这也是唯物主义对待新生事物的观点,批判是不会扼杀新生物事的,如果一个事物连批判都不能承受,它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家都一致唱赞歌,这种文革式的搞法,应该不是这个时代所应该有的吧?
回复 向往神鹰 2011-9-17 21:53
编者按:缺少时间、地点等基本知识,仅仅让学生有一种体验,这还是一堂历史课吗?这堂美国孩子的历史课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启示呢?让我们细细体会吧。
        六年级学生小黄花最近挺忙。乐队演出、舞蹈彩排、科技成果展、全州统考,不断上各种项目,快赶上 " 开发大西北热 " 了。别的我都没太在意,就是出出车,供供原料什么的。只有她学美国历史 " 独立战争 " 一章的种种行为引起我好奇,不免多观察了一下。后来,又专门约了她的人文科老师达塔交谈,读了她的课本和教学大纲,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谁都知道美国独立战争。学生的教科书在说明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 " 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之间的关系 " ,并提示孩子们:通过回想他们的父母颁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时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老师又是怎么讲的呢 ? 
        一天上课,达塔宣布: "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 5 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 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纷纷嚷嚷: " 这不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 ?"" 为什么要 5 分一张 ? 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价钱啊 !"" 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 ?"" 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 ?" 看着学生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红的样子,老师低下头,一再说: " 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 " 
        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纸测验。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这里头就有小黄花)。接着又有一些孩子垂头丧气地说: "我会还钱",也领了纸。一个叫艾米的女孩儿刚开始很坚决地表示: " 我就不交钱。 " 到了这份上,也只好许诺以后还钱,领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们闷头做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 " 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 
        达塔讲到这里笑着对我说: " 我是个不会说谎的人,得低头不看他们才能继续装下去。好几次我都快憋不住了,但还是忍住了。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 
        我没有追问这招数来自达塔的构想还是同行们切磋的结果。反正,州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明文指出: “ 程式化的理论不能帮助儿童学习如何评价历史。” 或因如此,对北美 13 个州人民摆脱英国统治、争取独立民主的建国战争,我细翻教科书,横竖找不到如" 奏响了一曲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凯歌……" 之类的像点样儿的褒义调。而结尾一段只有这两句话: " 爱国者赢得了战争。从此,那个前英属殖民地被简明地称为美国 " 。                    
        -- 引自 2001 年第 1 期《教师博览》。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17 21:55
苍山溪水: 首先我认为不存在什么经验与理论的斗争,应该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过去我们注重知识的教学,从考试大纲要求上的改变,加强了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
认识非常有见地!中国人在忽左忽右之中,摇摆得太多了。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17 22:03
向往神鹰: 编者按:缺少时间、地点等基本知识,仅仅让学生有一种体验,这还是一堂历史课吗?这堂美国孩子的历史课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启示呢?让我们细细体会吧。
        六年级学 ...
这只是一种人格教育而已,美国崇尚极度张扬和自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知你看过一书《学习的革命》没有。里面都是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有些东西我至今都奉为法宝,但大多数,对于中国来说水土不服。
回复 向往神鹰 2011-9-17 22:56
明月千里: 这只是一种人格教育而已,美国崇尚极度张扬和自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知你看过一书《学习的革命》没有。里面都是西方现代 ...
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否水土不服。
回复 向往神鹰 2011-9-17 22:58
经验也来源于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啊!没有苹果落地的事实,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学生如果没有对实践的观察和认识,即使掌握了理论,也不会应用。
回复 明月千里 2011-9-18 09:22
向往神鹰: 经验也来源于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啊!没有苹果落地的事实,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学生如果没有对实践的观察和认识,即使掌握了理论,也不会应用。
经验只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一些规律性的感性的认识,要形成完整理论还必须通过反覆的论证,然后进行抽象,归纳才能形成相对系统的,正确完整的理论。
如果每个理论学习,都要求学生走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你认为时间够吗?应该是直接由理论指导实践。再说老师的经验是如何获得的,是系统专业理论的支撑。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6 16:34 , Processed in 0.0820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