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9|回复: 1

[其他资源] 读书的两种态度(李秀彬老师人文地理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8 10: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断的一切急急地接续,而出差的情景连同承诺便被迅速地挤出记忆,太快地成为往事?
    好像换了地儿就换了个人。
    换个地儿就换个心境,换个角色,甚至还会完全换个活法。
    要想做好学问,养成理性思辨的习惯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物理学家李政道说得好也说得妙:“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提到:一位朋友问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西多·拉比的成才之道。拉比回答说,小时候每天放学后母亲都会问他当天的学习情况。她对儿子一天所学内容并不感兴趣,但她总是会问:“今天你是否提了一个好问题?”拉比说:“提出好问题让我成了科学家。”
    李政道和拉比的意思都是说: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提出问题,新的问题,好的问题。而提出问题之前,往往要对所学所知提出质疑,甚至批评、反驳、批判,因为创新往往是对旧有理论的反动。
    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孔子更早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其实也都有这层意思:求学之道,质疑为先。
    然而,世上却有两类书,世上的学问也有两类极不相同的学问:科学与人文。在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看来:读人文、读艺术要有与上述观点完全相反的态度。
    赞赏而非质疑,才是应该抱有的态度。因为诗意是灵魂的颤动,而那颤动来自于同情共感。读者能够被作者感动,必须要开启自身心灵的想象力——对那种意在言外的诗意象的想象力。“产生这样一种真诚的感动,一份要发出赞叹的小小的冲动,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时即便只是稍微动了批评的念头,就会让精神退至第二位,进而遏阻了这份冲动,摧毁了想象力的原始状态。”
    巴什拉还把这种以赞赏获得美感和顿悟的理论引申到社会人生。例如外出旅游,假如对景观总是品头论足,那就会非常失望;但如果总抱有一种欣赏和赞叹的态度,肯定会满载而归。用哲学家的话说:当你用赞赏的目光观看世界时,世界以美向你开放。
    甚至教育也是如此,俗话说:好孩子不是训出来而是夸出来的。
    科学的本质是要脱颖而出,要异化,要创生,要否定权威否定他人而立我立新;艺术人文却要进入化境,化境乃无我之境,是进入他者,是揭示,是倾听物语虫言。所谓物物生情,人人可爱,超然而达观。
    可是,任何态度、世界观和思维定势,都会有一定的惯性。学术研究中的思辨养成习惯,再带到生活中,就成了杠头、刺儿头甚至愤青。这也许恰恰就是学者们处理不好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9-8-7 16: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8-7 17:07 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7bce050102z0c5.html教育的比喻

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https://wenku.baidu.com/view/b65194c08bd63186bcebbc9f.html


文中前两句是上文”把烦恼丢在路上“参见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9014-1-1.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41 , Processed in 0.0659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