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地理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性。意思是说,有别于其他学者,地理学家在解释世界和探究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总是戴着一副马赛克式的眼镜,看到的世界纷繁杂异各地不同;另一方面又往往采取居高临下总括全局的视角,重视事物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特征。 在我看来,这两个虽说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特性,但是还有一个特性可能是更基本的,那就是“暧昧性”。 暖昧是一种不偏不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状态。 地理学“暧昧”的例子很多。先说自然地理学。当年在学校学习自然地理,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自然区划的课。因为故事性很强,许多著名学者在如何为中国划区、如何确定分区界线上,存在长期的争论。比如说亚热带的划分,还有暖温带的南界到底是划在秦岭的南坡还是山脊,等等。争论很激烈,很有趣。为什么划分开?因为差异。为什么划在一个区?因为相似。然而,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大致的界线是有的,比如海岸线、冻土的南界、常绿阔叶林的北界等等,然而,即使像海岸线这样看上去非常清楚的界线,你若硬要较真儿,想把它画得绝对准确,却是不可能的。很多地理界线,从远处看是一条线,但从近处看,却是一条带。 再说心灵和心理的地理学。作为地理学家自然会强调家、故乡这些地方在人心灵中的作用,它们是温暖人心的;然而也不能否认人们对远方、世界、宇宙甚至更大空间的憧憬和渴望,它们是满足好奇心和激励志向的。没有一个能让人精神松弛下来的温暖的窝儿,想象就不能展开翅膀;可另一方面,只有走得远离开得久,才能使家的温暖和故乡的安逸显现出来。显然,这里也没有数学的用武之地,只能用一个越拉越紧的“张力”,来解释人地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用“暖昧”这个词,换个说法来描述地理学,可以说:作为观察世界的工具之一,地理学是广角镜而不是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不过,就像变焦镜头,从长焦端转到广角端,是细节到整体、微观到宏观的变化,同时也是从清晰到模糊的过程。 都说学地理不是登攀过程,而更像个修炼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积累,我想跟这个“暧昧性”和强调对“尺寸的拿捏”有很大关系。 也许真想学好地理学必须首先学好哲学。这个哲学当然是关于如何把握“度”的哲学。而这方面最老到的可能就是孔孟之学了。有趣的是,儒学在英文字面上为“混淆之学”(Confucianism)。中文的说法是“中庸”,其实也有“暖昧”之意。 换个说法,要把握好地理规律,把握好尺度,要紧的是掌握辩证法,地理辩证法。地理辩证法就是把握好相似与差异之间的那个“度”,集聚与扩散之间的平衡,此地与远方之间的那个“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