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七里香 http://xingyun.org.cn/?120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你看见丛中那朵微弱的木槿花了吗?她要诗意地栖息在大自然中......

日志

关于“乡愁”评论的回复

热度 2已有 464 次阅读2015-4-13 20:5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关注星韵

    因为过年回了趟老家,因为阅读了一篇博士的返乡日记,因为参与了重庆山水地理春季活动——乡土地理大家谈,有感而发,201538日,写了一篇切身感悟的文章——“乡愁,同时也积极参与和各位星友之间的评论回复,交流中相互学习。其中,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山城悍匪某某许许老师的评论(截图如下),当时我不知如何作答,这条回复本身已经包含太多信息,但却一直盘桓在我心中。

   

 今日重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牌坊和寺庙”两节内容,篇末有这样一段描述:

    有四个学生要到县城考中学,到小学里来向老师们告别。他们没有告诉老师,今天一早,几位祖母已经领着他们到庙里拜佛,和尚还为他们的远行诵了三通经。

      “读了中学,我们一定会回来。”学生向老师保证。

      “不要这样保证。”何老师阻止,她笑着扬了扬手,说,“你看这村,这乡,原来土匪横行,幸亏有一批批外来人。和尚是外来的,尼姑是外来的,弘一法师是外来的,我们也是外来的。”.......“我教过你们孔子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读到这里,我猛然想起许老师的回复,这与龙应台先生所强调的大民族意识、大国意识不是殊途同归吗?

        是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当具备这种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就像余秋雨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及的,“最大的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异态对接之中。小文在他们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但前提是,要“来来去去”,有人走出去了,还要有人走进来,这样发展才是互动的,公平的,和谐的。可现实情况是,乡村风景正在没落:田野是荒芜的,房屋是坍塌的,房门是被绣着掉渣的大铁锁锁着的;原本是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现在是路修得好,走得人少却没有了路。

近日浏览QQ空间,程特发表了一篇关于乡村文物的日志。“阳新排四镇后山古村闞家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看过的那些曾经的深宅大院,如今几乎都是同样的破败。人去屋空,那个时代的标本,能保留下来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因为没有人住,精美的木雕,正在快速腐败,精美的石雕,经常被盗。旁观者惋惜,而所有者却似乎对它们并没有太多的感情。白沙镇梁氏宗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破四旧,村干部为了保护文物,将祠堂重新粉刷,在上面写上某人的语录,珍贵文物才幸免于难。数十年后,我已经三次站在祠堂门口,默默对他们表示了敬意。大冶大箕铺小箕山。山下,精美的古石雕(尾图),散落路边,成了磨刀石。不能对比。”(转自程特空间 

不得不承认,乡村文化正在遗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星友“xuzzjs”这样回复:

    

我想,这正是“乡愁”一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或许是新农村建设,或许是文物保护……

 

 后记:再次对各位星友的回复表示感谢!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轻音无盐 2015-4-14 08:09
敬佩能认真,佩服会思考!!!
回复 高高的山 2015-4-16 10:20
我也有此情结。每去一次乡下,心灵在沉淀、心情很沉重、想法很困惑。喜欢看你的随笔。
回复 七里香 2015-4-16 19:54
轻音无盐: 敬佩能认真,佩服会思考!!!
   ,关键是话题引起了共鸣
回复 七里香 2015-4-16 19:55
高高的山: 我也有此情结。每去一次乡下,心灵在沉淀、心情很沉重、想法很困惑。喜欢看你的随笔。
中国普遍的问题......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0 23:57 , Processed in 0.0723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