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总结反思
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对我们自然环境产生了众多影响,如地表光、热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这种影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众多的体现,如早中晚影子的长短及方向变化、一天、一年中气温的变化等,总的来说,虽然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复杂,但却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故在设计本课时,本着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想法,突破常规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顺序进行课堂教学的思路,借鉴香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议题”式教学安排,设计该课的教学结构:问题引入——获取新知——问题释疑。即将解决生活中的某个地理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和学现实目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地理知识,哪些是已经储备的旧知,哪些是还不具备的新知;接下来则是师生一起通过课堂获取所需新知,然后学生根据已经具备的知识解决课堂最初提出的问题。
就本节课具体而言,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如下:
1、 问题引入:采光权纠纷—楼间距问题—影子变化—太阳高度变化
我们的地理教学不只是解决学科知识,应有更高的意义,及服务生活。在此,引入的问题,或者说是案例,往往成了本课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全课基本围绕此问题而展开,选择和运用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本课教学效果。在众多材料中,最终选择了既能体现本课知识、又来源与生活实际、而且较为新颖的采光权纠纷问题。
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推导出采光权纠纷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楼间距设计不合理,导致一栋楼的影子挡住了另一栋楼的阳光,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楼间距了?需要考虑本地日影的变化,日影的变化又与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和高度有关,自然就引入到了本课的新知内容。
2、 概念明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学生理解日影的变化是由于太阳在空中的高度不同,这个高度用什么来衡量,学生可能会想用距离来衡量,也有的同学会想到角度,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哪种更合理,故引出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分布范围,引出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进而为接下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规律做铺垫。
3、规律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季节变化、计算公式
案例:国家的采光权的规定之一,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前后有阳光照射,各个城市制定了本市的楼间距系数,可以看出每个城市不一样,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规定。
从而用楼间距的例子引出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差异。让学生观察阅读教材上的二分而至日的太阳光照图,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然后再解释上述案例中的楼间距系数变化规律。
案例:某城市的某家庭暑假时看中了某小区低层的一套房,如上述PPT中的条件,阳光条件很好。但等到寒假入住的时候,发现正午前后阳光被前面的楼挡住了,为什么当初看到的房子到入住的时候阳光就不见了?
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极值分布时间,即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虽然知道了某地一年中中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楼间距的设计必须要有精确的数据支持,故还需要知道具体为多少,即计算公式。在此计算公式简化处理。
4、问题释疑:根据采光权的相关规定,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为采光权纠纷提
供依据、以及调解措施。
案例:石家庄某小区一期住户因在建二期挡住阳光与开发商、规划局产生纠纷。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住户诉求是否合理,以及有怎样的解决办法。
5、课后延伸:正午太阳高度除了对楼间距设置有指导意义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影响。
.........
整节课上下来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完成最后的“问题释疑”环节,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甚至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意见。由于问题较为新颖,贴近生活,学生有很高的热情,积极参与教学各个环节。
课后通过自我反思,以及各位老师的意见,本课也还有诸多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细节。
表达还需更加严谨:
教学中的口头及板书表达的多个地方不太严谨甚至表述有误,如日影较长时不仅可能是早上,也可能是黄昏时分;离直射点越近(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图;分区探究季节变化时的分区没有讨论回归线的情况等。这些问题虽是细节,但提醒自己教学如科学一样,需要严谨以对,进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问习惯。
材料取舍如何把握:
准备该课程时,搜集了很多较好的素材,有案例、有精美的图片,备课时就陷入了较为纠结的状态,不知道如何取舍,都想装进去,并在课堂上呈现,结果课件越做越长,讲课时就感觉时间不够用,甚至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后来在杨老师的提醒下,要敢于舍弃、努力做减法,不管材料多么诱人,只要不是特别贴合内容,就要大胆舍弃,所以最终的课件删掉了许多材料,只留下了几个案例及几张图片,反而内容更加简洁、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但最后的材料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虽然全课都是以“楼间距”问题作为线索,较为清晰,但共用了四个不同的“案例”,如果从始至终就用一个案例呈现,可以节省更多时间,也可以使这个案例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
教学过程注重全体:
下课后组上老师提醒我,课堂上的提问,以及老师在巡视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都集中在教室的右侧部分的同学,似乎冷落了教室左侧的同学;谢老师还提出,由于课堂上部分同学思路活跃、反映迅速,老师抛出的问题很快就回答出来,老师容易根据这部分同学的反应来推进课堂进度,从而忽视了其他大部分同学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所以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确认剩余同学是否跟上,不然这样的课堂就是少数人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chen8394821: 老师写得真好。这节课的逻辑很清晰,而且紧紧扣住生活中的地理,解决地理知识的学习难题。跪求课件!谢谢!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0:09 , Processed in 0.0712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