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颁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1980S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代表性的是经典的高中32K课本;1990s,1992随着考试3+2改革,地理生物科目被取消高考,地理教育遭受挫折,但时代要求和发展与环境等问题,地理教育出现新的转机(国际上《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发布)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呼之欲出,1996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地理教学大纲,高考开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称为新高考,相应大16K版本高中地理必修上下册应运而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1世纪的到来,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随着3+x高考改革实施,地理再次回到高考科目,相应高中地理选修一和选修二走进现实,2002年经修订的新大纲发布,但新课程标准已经制定和以新课标为基准的一标多本教材从2003年开始进入实验推进,原计划3-5全部使用的新教材延续了将近十年,而新课改的推动与争论从未停息。
附录:
大纲、课标及解读http://www.xingyun.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986
1.1980s(对应经典32K课本)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任务
中学地理的教学任务:初级中学阶段,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级中学阶段,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地理教学的内容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影响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是,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环境的改变,反过来又对人类发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
2.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地理教学内容要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先进的地理科学知识,我国和世界的地理状况,以及发展变化的观点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
3.根据教学计划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和安排,以及地理学科的性质、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精选教材内容
地理教学的内容,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选择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有用的传统地理知识,并吸收学生所能接受的、地理学科的先进科学知识。但是,要注意初中、高中两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小学地理的衔接,以及同其他学科的配合。
1.初中和高三选修课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高一地理必修课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
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区差异,以及世界一些国家的地理。
2.初中区域地理的总论和分区部分适当安排
初中中国地理先学全国地理概况,再学分区地理,最后学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交通运输和贸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初中世界地理先学全球的地理概况,再学大洲、洲内各部分、各主要国家地理,最后学世界的陆地自然带、海洋和交通概况。
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区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利于阐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理解各地区经济建设、国土整治在全国的意义;有利于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的世界地位。
3.区域地理的顺序按地理方位排列
中国地理的分区和世界地理的大洲、洲内各部分和国家的顺序,均按地理方位排列,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
中国地理的分区原则,一般是把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组合,以便阐明其共性和区域特征。区域的排列顺序,是从季风区到非季风区,从沿海到内陆,以便阐明全国自然条件分布的一般规律。
4.乡土地理教学安排在中国地理的最后
乡土地理是初中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可安排在初中中国地理的最后学习。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可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教学,适当补充内容,学得详细一些。
5.世界地理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内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安排
有的洲在概述之后直接安排主要国家,如南美洲;有的洲兼顾洲的概述、洲内各部分和主要国家,如亚洲、非洲和欧洲。
世界上的国家很多,由于课时有限,教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选择国家时主要考虑:(1)在地理疆域和地理环境方面有显著特点的;(2)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3)在较长时期内对国际形势有显著影响的;(4)同我国邻近的。教学时,有的国家可单独作比较全面的介绍;有的国家可在洲内概述或洲内各部分指出其某一方面显著的地理特征。
6.高一地理必修课以人地关系为线索,按照地理环境结构、人类在利用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的顺序安排
高一地理必修课,先学地球的宇宙环境,然后学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再学与当前环境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而以人类和环境作为最后教学的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统一 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是统一的。地理知识教育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以及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特征的能力。
(二)注意地理科学的新成果和国内外的形势发展
由于地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快,因此教师要注意地理科学方面的新成果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大纲、教材落后于科学发展和形势发展的地方,可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但不要离开教学的主题和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注意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总是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理的特征,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教学区域地理,必须注意用综合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效益
1.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独立获得新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指导学生经常运用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地图,作填绘地图的练习,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解释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3.加强直观教学。地理的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时在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运用幻灯、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五)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可根据条件和学生的爱好,以及初中、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他们阅读地理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经济建设成就展览、民族风俗展览等,举行地理晚会或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地理调查等活动。
组织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全班学生都应参加的野外观察、地理调查或参观活动,由教师制订计划,学校统一安排,每学年应不少于一次。
(六)其他注意事项
1.对大纲中所拟定的各年级课题的顺序,教材的编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和作某些变动。各课题的授课时数,由教师自行安排。
2.大纲中标出有“*”号的内容,是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的,不作为考试要求。
四、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
初中一年级
中国地理(96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地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都可被人们所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掌握有关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读图、填图和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
3.了解我国位置、疆域、地形、气候、河流的分布概况和主要特征,我国人口、民族、自然资源、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的分布概况,以及有关我国地理方面的国情和基本国策。
4.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主要特征,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概况。大纲中所列的8个区域,除首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区和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作为必授内容外,其他区域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
5.了解乡土地理概况。
6.学会阅读中国地图和有关的地理图表,并具有运用这些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7.使学生初步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人地协调观点,认识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解放后建设成就辉煌,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富裕,国土需要整治的地理事实,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8.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的理想和决心。
地球和地图部分
(一)地球
教学内容要点
宙空间看地球。地球是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经线和经度。本初子午线。东半球和西半球。纬线和纬度。南半球和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北京时间。日界线。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地球公转的特点: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的夹角;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地球上的五带。
基本训练要求
1.教会学生阅读经纬网图,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公转和昼夜、四季变化的现象;利用经纬网坐标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位置的简单方法。
2.教会学生在皮球或乒乓球上画出经纬线,标出相应的经纬度。
3.初步学会用世界时区图计算全球范围内任意两地间的时区差,并计算区时的简单方法(不要求跨越日界线的计算)。
(二)地图
教学内容要点
地图的用途。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地图上的方向。用经纬线在地图上确定方向。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图例。注记。
基本训练要求
1.知道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学会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距离,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确定方向;初步学会使用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2.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并能阅读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3.学会使用方格缩放法绘制简单的区域轮廓图。
中国地理部分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教学内容要点
我国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的纬度位置。全国面积。
陆疆长度和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的长度。濒临的海洋和主要岛屿。海上邻国。渤海、琼州海峡都是我国的内海。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乡(镇)。三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名称与简称,省会和首府。香港和澳门。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在地图上按经纬度和海陆关系,确定我国的地理位置;量算我国南北两端和东西两端的距离。
2.学会阅读和使用行政区图,并能准确地在填充图上填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邻国和滨临海洋的名称。
(二)人口和民族
教学内容要点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发展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侨胞和侨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少数民族地区面貌的改变。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计算人口密度的方法。
2.学会阅读地图册上的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民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专题地图的能力。
3.学会阅读地图册上的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积和人口比较表,能够比较各省区面积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和人口密度。
(三)地形
教学内容要点
地形是变化的。内力作用。褶皱和断层。地震和火山。我国地震的分布。外力作用。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形的变化。
我国地形的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主要山脉,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长白山、武夷山。西北-东南走向的祁连山、阿尔泰山。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主要丘陵。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将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的地形素描图(或照片)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对照比较,培养学生对分层设色地形图所表现的地形形态的想象能力。
2.学会根据地形图上的高度表,说明我国地势的趋向和主要山脉的走向。
3.学会阅读地形剖面示意图,说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四)气候
教学内容要点
天气和气候。
气温。等温线。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概况。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概况。无霜期和生长期。积温和温度带。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降水。等降水量线。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干湿状况。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位置的影响,地形的影响,季风的影响。冬季风和夏季风。季风活动和各地雨季。*锋面移动和雨带推移。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气温、七月气温分布图,以及各月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各月分配示意图。
2.学会用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说明当地的天气变化和气候特征。
3.学会根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4.初步学会评价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河流
教学内容要点
我国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主要的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黑龙江和鸭绿江,辽河、海河和黄河,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横断山区及其附近的河流。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塔里木河。京杭运河。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长江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长度和流域面积。上、中、下游的划分和各段主要水文特征。重要支流及其对干流水文的影响。洞庭湖和鄱阳湖对长江水量的调节作用。葛洲坝水利枢纽。“黄金水道”与巨大的水能蕴藏。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和自治区。长度和流域面积。上、中、下游的划分和各段主要水文特征。晋陕两省的渭河、汾河等支流对黄河含沙量的影响。“地上河”及其成因。*黄河的凌汛。黄河水害的根治与综合开发。
基本训练要求
1.在地图上能准确地指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中、下游的划分;重要支流;重要的水利建设工程。对照中国地形图,说明长江、黄河干流流向与地势、地形的关系。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扼要说出过去黄河下游多灾害的原因和治理的关键所在。
3.学会阅读河流流量各月分配统计图,并能比较我国几条大河流量的大小和季节变化情况。
4.阅读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图,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对照说明我国气候的地区差异同内、外流区域河流特征的关系。
5.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图和干流剖面图,分析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六)东北区
教学内容要点
黑龙江(黑)、吉林(吉)、辽宁(辽)三省,在我国的东北部。黑龙江是中苏两国的界河,鸭绿江、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兴安山地和长白山地。东北平原。
冬长夏暖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积雪和冻土。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之一。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等农作物。辽东半岛的苹果。
沼泽地、盐碱滩及其开发。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带。东北山地是我国著名林区。
丰富的水力资源。白山水电站和丰满水电站。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阜新、抚顺、鸡西、鹤岗的煤,鞍山、本溪的铁。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钢铁、石油、煤炭、机器制造、汽车、化学、森林、造纸工业重要。稠密的铁路网。主要铁路干线。两大铁路枢纽:沈阳、哈尔滨。重要海港——大连港。
基本训练要求
1.对照阅读东北三省地形图和大兴安岭-长白山地形剖面图,在地形图上找出剖切线,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说明沿线的地形特征。
2.根据哈尔滨和大连两地的各月平均气温资料,绘制这两个城市的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初步掌握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方法和步骤。
3.阅读东北三省的交通城市图,熟悉铁路线的符号,并在填充图上填绘出东北主要铁路线及其名称,学会阅读和填绘铁路线。
(七)黄河中下游区
教学内容要点
陕西省(陕或秦)、山西省(晋)、河南省(豫)、山东省(鲁)、河北省(冀)、北京市(京)和天津市(津),大体上属于黄河中下游区。黄河中下游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革命圣地延安。
黄土高原。黄土的分布及其成因,黄土的特性和水土流失。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华山。太行山脉以东主要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的地质、地形特点。山东省的丘陵和低山。泰山。
暖温带的气候与农业生产。春旱和灌溉水源。防止土壤盐碱化。根治海河。密云水库。我国杂粮、小麦、棉花的重要产区。发达的棉纺织工业及其分布。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山西省正在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和重化工基地。大同煤矿、开滦煤矿、平顶山煤矿、兖州煤矿。华北平原和渤海海域的石油资源。华北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
以北京为起点的京广线、京沪线、京哈线和京包线,以及石太线、陇海线和胶济线。新修的大秦线(大同-秦皇岛)运煤干线。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秦皇岛、天津、烟台和青岛。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历史名城:西安、洛阳和开封。
基本训练要求
1.阅读中国政区图,找出黄河中下游区各省市的名称和位置,在地图上量算从学校所在地到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约数)。
2.阅读黄河中下游区的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工业分布图,说明本区棉纺织工业这样分布的道理。
3.列表说明大连、秦皇岛、天津新港、青岛、烟台等海港的所在省(市)、滨临海洋和通向腹地的铁路线名称,初步学会列表说明地理问题的方法。
*(八)长江中下游区
教学内容要点
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浙江省(浙)和上海市(沪),大体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征: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长江三角洲。淮河的治理。
丘陵、低山范围很大。江南丘陵,井冈山、庐山、黄山、衡山。
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梅雨、伏旱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红壤的利用和改造问题。
平原地区素称“鱼米之乡”。稻米、棉花、油菜籽和蚕丝的重要产区。淡水鱼的重要产区。丘陵山地的亚热带经济林和用材林,人工林。
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铜、钨、锑。德兴铜矿。徐州煤矿、淮北煤矿、淮南煤矿。大冶铁矿、马鞍山铁矿。武汉、上海、马鞍山的钢铁工业。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经济区,以武汉、大冶为中心的武汉工业区,以十堰、襄樊为中心的鄂西工业区,以长沙、株洲为中心的湘中工业区。
水陆交通发达。长江干支流航线的运输量很大。沪杭、浙赣、湘黔、枝柳等铁路干线。大、中城市多沿江河分布。主要交通中心:徐州、南京、武汉、襄樊、株洲、衡阳。连云港和宁波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海港——上海。著名的风景城市杭州、苏州。
基本训练要求
1.用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解释长江三角洲的形成;用梅雨雨带示意图,解释梅雨的形成及分布;初步学会用示意图解释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
2.阅读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矿产分布图,指出铜、钨、锑、铁、煤等矿的主要产地,认识几种金属矿的符号。
3.列表对比长江中下游区和黄河中下游区的气候特征和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初步学会用列表方法对比说明地理事象的差异。
*(九)南部沿海区
教学内容要点
台湾省(台)、福建省(闽)、广东省(粤)、海南省(琼)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以及香港、澳门,在我国南部的滨海地区。南海诸岛及其成因。
丘陵、山地分布很广,南岭(五岭)、武夷山脉、云开大山、台湾山脉。广西锰矿资源。福建省的森林资源。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桂林山水。珠江及其主要支流。河流较大的落差和丰富的水量,有利于发展水电。
高温多雨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风登陆最多的地区。
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甘蔗和制糖工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我国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主要海港:广州黄埔港、湛江、福州、厦门、北海。铁路线:鹰厦线、湘桂线、黎湛线。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开发海南岛。
宝岛台湾。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和钓鱼岛。台北、基隆和高雄。
香港、澳门地理概况。
基本训练要求
1.阅读珠江水系示意图,看清珠江水系各河干支流的构成及各段名称,初步学会画简略的水系示意图。
2.指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连环图,看清基塘生产各部门的联系,并能说明其特点。
*(十)西南区
教学内容要点
四川(川或蜀)、贵州(贵或黔)、云南(云或滇)三省,在我国的西南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地区广。
跨全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很大。气候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方面气流的影响。河流向东、向东南、向南作扇形分流。水流很急,航运不便,但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四川盆地内部有平原、丘陵和低山,气候温暖湿润,肥沃的紫色土。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灌区。“天府之国”。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岩溶地形),石林、溶洞和地下河。乌江。昆明和贵阳冬季气候的差异。
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地势起伏很大。气候、植被垂直变化显著,植物和农作物的种类丰富多彩。川滇林区。滇南的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的密林,珍奇的野生动物。
三省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磷矿资源。攀枝花的多金属矿区。黔西的六盘水煤矿和四川的攀枝花煤矿。成渝工业区。
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新建的铁路干线。川江航运条件的改善。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庆。
基本训练要求
1.对照分层设色的四川盆地地形图(参考地图册)和四川盆地地形模型图,学会用高度表和模型的形象及剖面,表述地势、地形特征。
2.阅读西双版纳的景洪气温变化和降水月份分配图,学会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月份分配图分析说明该地气候的特征。
3.阅读横断山区森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学会用示意图说明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
*(十一)青藏区
教学内容要点
位于青藏高原上,藏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青藏高原的形成。
高原的表面形态和主要山脉。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和太阳辐射强烈,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高寒环境的代表性动植物。丰富的地热资源。多咸水湖和盐湖。青海湖。纳木错。
湟水谷地,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西宁。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察尔汗钾盐,锡铁山铅锌矿。雅鲁藏布江谷地,西藏的主要农业区。拉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西藏的公路和民用航空线。
基本训练要求
通过讲述青藏高原地势、地形特点对气候、农牧业生产和交通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主导因素的初步能力。
(十二)新疆
教学内容要点
位于祖国的西北边疆,在各省、自治区中面积最大。多民族聚居。
“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三大山脉: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南疆和北疆。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和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
天山地区的断层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山地植物的垂直分带。山地牧场。
塔里木盆地从边缘到中心的环状结构。盆地底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是重要灌溉水源。
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在气候、植被上的差别。风蚀地形。新疆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
冰雪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绿洲的分布。坎儿井。农垦事业的发展。著名的农产:哈密瓜、吐鲁番葡萄、长绒棉。
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兰新铁路和南疆铁路。克拉玛依油田。乌鲁木齐。
基本训练要求
1.画一幅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示意图,注出三条山脉和两大盆地的名称,初步学会画地形示意图的方法。
2.列表对比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地形、气候、植被特征,逐步学会用列表方法对比区域地理特征和区域差异。
*(十三)北部内陆区
教学内容要点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宁)、甘肃省(甘或陇),位于我国北部内陆。
属全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高原的面积很大。大部分是内流区域。大兴安岭、祁连山脉、贺兰山脉和六盘山。
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场。草原和人工培植牧草问题。畜牧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灌溉的重要。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黄河上游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沙漠及其治理。
主要铁路干线。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中心和石油化工基地——兰州。“草原钢城”——包头。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金属。金昌的镍矿、贺兰山区和内蒙古的煤矿。银川。呼和浩特。
基本训练要求
1.用表解和箭头表明从内蒙古高原东部到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植被和农牧业生产的逐步变化,学会用表解方式说明地理事象变化规律的方法。
2.阅读北部内陆区的矿产、交通与城市图,认识镍和稀土金属的矿产符号,并在地图上找出它们在本区的主要产地。
(十四)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要点
学习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方法与意义:综合法和比较法的应用,了解区域间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意义。
沿海与内地的差异。发挥沿海优势。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地区。积极开发和建设内地。
平原与山地: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珍惜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的战略意义;我国的名山。农村、牧区和城市。
农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北方与南方的差别;牧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我国的四大牧区。城市的主要特征,城市职能的分类,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
基本训练要求
1.初步学会用综合法和比较法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
2.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沿海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地区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名称。
3.列表比较我国沿海和内地在地形、年降水量、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工业、人口、城市、交通条件方面的差别;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人民在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差别;学会用表解法比较区域差异。
4.学会根据城市职能区分城市类别。
(十五)交通运输和贸易
教学内容要点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各自的特点。交通运输方式和路线的选择。
铁路运输的特点。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公路运输的特点,高速公路的特点和作用。
内河运输的特点,主要内河航线。海洋运输,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主要海港。
航空运输的特点。民用航空的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管道运输的特点,主要输油管道。
充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发展运输业。
国内贸易。贸易和商品。贸易的重要性。我国的商业中心及其分布。
对外贸易。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对外贸易航路。建国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主要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按客货运的性质及需要,利用地图和有关地理知识,选择较好的旅行和运输路线。
2.学会用车船运行时刻表,选择旅行最合适的时刻。
3.联系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县(市)的实际,说明发展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的意义。
4.阅读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图和我国对外贸易构成图,说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和构成变化情况,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分析说明经济发展情况的方法。
(十六)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特点及类型。我国的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网,“一河(黄河)两线(铁路线、公路线)”青年绿化工程。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类别。铁矿资源和钢铁工业。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南水北调”工程。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海洋资源。我国的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加速发展我国海洋事业。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工业“三废”等公害对环境的污染。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基本训练要求
1.阅读我国金属矿产分布图,煤矿分布图,陆地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分布图,学会识别煤、铁、石油、钨、锑、铜、锡、铅锌矿产的符号,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它们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2.阅读护田林带防风示意图、水土保持护坡林带的作用示意图、对不稳定的径流进行改造示意图、“南水北调”东线逐级提水示意图,逐步学会运用示意图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3.观察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或农村的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调查一下它的污染源,试提出防治的意见。
(十七)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可在本课程的最后进行教学。教学时间可安排12—15课时。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以及乡土教材,均由县(市)教育部门制订、编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审定。内容大体上应使学生了解本县(市)的地理位置、主要行政区划、自然条件、人口和民族、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建设规划的前景等。乡土地理教学应当注意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和参观活动。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要使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要使他们从小树立起为建设美好的家乡,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献身的志向。
初中二年级
世界地理(64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和大洋分布概况,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世界居民和国家的分布概况。
2.了解七大洲、洲内各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以及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的原因。
3.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及其某些地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形成、特点与分布规律;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了解世界海洋概况,洋流分布规律,海洋资源概况。
6.了解联系世界各地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主要路线。
7.学会阅读世界地图和有关的图表、数据;初步培养运用这些地图、图表、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地理事实材料,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分布规律和各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世界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地理事象具有初步分析的能力。9.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以及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
(一)世界地理概况
教学内容要点
1.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地球的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七大洲的范围。四大洋的特点。边缘海和内海。海峡。板块构造学说。世界火山、地震带。
2.世界的气候
*地球上的气压带。*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的人口及其地区分布。世界人口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的控制。世界的人种和民族。各人种在世界上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并熟悉从东西两半球图和其他不同类型投影的世界地图上,找出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置。
*2.学会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地球上气压和风的地带分布的概况。
3.初步学会用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气温的月份分配图判定其气候类型。
4.学会阅读各大洲人口数量比较图、世界人口增长图和世界人种分布图。
(二)亚洲
教学内容要点
1.概述
亚洲的位置。世界最大的一洲。岛屿和半岛。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亚洲的主要大山、大河。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东亚
(1)日本
多山的岛国。四个大岛。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多山的地形。多火山、地震。富士山。
海洋和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工业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和化学工业为主。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带的四大工业区。本国资源贫乏,原料靠进口,工业产品大量外销。农业。渔业。首都:东京。
(2)朝鲜
多山的半岛国家。盖马高原和太白山脉。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汉江和大同江。季风气候。
北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农业发展迅速。水稻及其分布。首都:平壤。
南北统一问题。南部朝鲜的工农业和主要城市。
(3)蒙古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地处蒙古高原。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面积广大。
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首都:乌兰巴托。
3.东南亚
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东南亚的国家。三大宗教。华侨。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山河相间的中南半岛。河流下游多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
天然橡胶、油棕和其它经济作物。稻米。锡和石油。
*(1)越南
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同我国为邻。长山山脉纵贯全国。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首都:河内。胡志明市。
*(2)老挝
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森林资源。湄公河沿岸平原的农业区。首都:万象。
*(3)柬埔寨
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平原地形和湄公河。洞里萨湖和滨湖水稻产区。吴哥古迹。首都:金边。
*(4)缅甸
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山地的森林资源。伊洛瓦底江中游的稻米和石油,南部的锡和钨。首都:仰光,是主要海港。
*(5)泰国
位于中南半岛中部,临泰国湾。北部、西部山地产柚木。中部湄南河平原产稻米。南部有克拉地峡。首都:曼谷,是重要港口。
(6)新加坡
位于马来半岛南面的新加坡岛上。扼马六甲海峡交通要冲。人口密度大。世界著名贸易港。新兴的工业国。
(7)印度尼西亚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爪哇岛的重要地位。多火山。农业以生产橡胶、胡椒、金鸡纳、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为主。锡和石油的分布。首都:雅加达。
4.南亚
范围和国家。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三大河流。热带季风气候及其成因。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西北部的干旱气候。
*(1)尼泊尔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内陆山国。首都:加德满都。
(2)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人口众多。印度教。三大地形区:西北部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印度半岛的德干高原。雨量充沛的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为主的农业。煤、铁、云母、锰等矿产资源丰富。印度的工业部门。德干高原东北部是以采矿为主的重工业区。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
*(3)巴基斯坦
位于南亚西北部。西部、北部是山地高原,东部为印度河平原。炎热干燥的气候。印度河对农业的重要性。小麦、棉花为主的农业。工业以棉纺织为主要部门。首都:伊斯兰堡。最大港口和工业城市——卡拉奇。
5.西亚
范围: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伊斯兰教盛行。阿拉伯民族。“五海三洲”之地。地形以高原为主。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重要农业区。干燥的气候,荒漠面积很大。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丰富的石油资源。油田的分布。
*(1)阿富汗
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内陆山国,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羊毛和畜产品的输出。首都:喀布尔。
(2)伊朗
重要的交通位置。畜牧业。油田的分布和重要炼油中心——阿巴丹。首都:德黑兰,西亚最大的城市。
(3)伊拉克
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沿岸为主要农业区。小麦、椰枣、棉花。油田和石油工业的分布。首都:巴格达。
*(4)土耳其
地跨亚、欧两洲。土耳其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重要的战略位置。沿海和内地的气候差异。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铬矿资源。首都:安卡拉。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
*(5)巴勒斯坦地区(包括以色列)
临地中海。大部分是高原,沿岸有狭窄平原。主要农产。约旦河。死海。
基本训练要求
1.记住大纲所列亚洲国家的名称、位置和首都,并能在地图上分别找出。
2.学会用比较法列表比较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主要物产。
*3.学会用东南亚、南亚、西亚在地球上风带中位置的示意图,解释其气候特征。
4.通过阅读马六甲海峡航线图、日本主要矿产资源来源示意图和世界石油海上运输路线图,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不同地区间相互联系和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状况的能力。
(三)大洋洲
教学内容要点
1.概述
位置。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太平洋三大群岛。岛屿的类型(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及其成因。
2.大洋洲的国家
(1)澳大利亚
地广人稀。三个地形区:东部澳大利亚山脉,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大堡礁。大自流盆地。
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沙漠面积广大。气候、植物带呈半环状分布。南半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牧业和工矿业。煤、铁矿石、羊毛、小麦是主要的出口物资。首都:堪培拉。最大港口——悉尼。
*(2)新西兰
领土主要由北岛和南岛组成。多火山和温泉。温带海洋性气候。畜牧业。乳肉加工工业。首都:惠灵顿。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从示意图了解岸礁、堡礁、环礁的区别。*2.学会用澳大利亚在地球上风带中的位置图和澳大利亚地形图,解释澳大利亚气候植物带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3.学会阅读自流井成因的剖面图,说明自流井的成因。
(四)非洲
教学内容要点
1.概述
非洲的位置。世界第二大洲。海岸线平直。几内亚湾。马达加斯加岛和索马里半岛。高原大陆。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东非裂谷带。
热带大陆。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
主要河流和瀑布。尼罗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富饶的大陆。矿藏种类多,储量大。矿产的主要分布地区。植物和动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
非洲的人口。黑人、阿拉伯人和欧洲移民后裔的分布。
非洲政治地图的巨大变化。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2.北部非洲
北非的范围。濒临的海洋及主要海港。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石油、磷酸盐、铁等矿产资源。地中海型农业。
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亚非两洲的陆上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阿斯旺水坝。农业集中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上。优质长绒棉。埃及工业的发展。首都:开罗。最大海港——亚历山大。
3.西部非洲
范围。由热带雨林向热带沙漠过渡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沙漠的扩展。尼日尔河。西非的矿产。
尼日利亚
位于尼日尔河下游,临几内亚湾,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盛产油棕。石油资源在非洲占重要地位。尼日利亚的经济。首都:拉各斯。
4.中部非洲
中部非洲的范围。高原、盆地相间的地区。赤道横贯中部,矿产资源和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
扎伊尔
领土主要在刚果盆地。热带雨林面积广大。油棕、橡胶、可可等热带资源丰富。扎伊尔河(刚果河)水量大,多急流、瀑布。金刚石、铜、钴、铀等战略资源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采矿工业。首都:金沙萨。
5.东部非洲
东部非洲的范围,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坦桑尼亚
位于东非高原南部。领土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部分组成。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热带草原面积广阔。天然动物园。盛产剑麻和丁香。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东非的重要港口,坦赞铁路的起点。
6.南部非洲
南部非洲的范围。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势。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好望角及其位置的重要性。矿产资源丰富。
南非
位于南非高原南部。铀、黄金、金刚石等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和羊毛的输出。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的农业。最大的港口开普敦。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基本训练要求
1.描绘一幅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略图,在图上标明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各个气候类型。*联系风带和气压带分布图、地形图,说明气候类型分布的原因。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矿产资源、人种、交通地位等方面,将北非同南部非洲加以对比。3.从报刊上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当前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种族歧视,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报道。
(五)欧洲
教学内容要点
1.概述
欧洲的位置和所临海洋。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面积广大,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对地形的影响。
大部分在北温带。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西部的海洋性气候,东部的大陆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和苔原气候。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便于航运。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
欧洲的居民和国家。
2.南欧
南欧三大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高峻的年轻褶皱山系: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地中海式气候及其成因。地中海沿岸植物的特点。
*(1)罗马尼亚
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东临黑海。喀尔巴阡山脉绵亘中部。多瑙河下游平原。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工业中心——普洛耶什蒂。工农业的发展。主要工农业及其分布。首都:布加勒斯特。
*(2)南斯拉夫
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多民族的国家。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形。工农业的发展。以采矿、冶金、造船为主的工业。主要农作物。首都:贝尔格莱德。
(3)意大利
国土大部分在亚平宁半岛上。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地和水力资源。波河平原的小麦和水稻。亚平宁山地多火山、地震。维苏威火山。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工业区。矿产资源贫乏。首都:罗马。“水上城市”——威尼斯。
3.西欧
西欧的范围和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临大西洋和北海。北海航运和石油资源。地形以平原为主。荷兰的拦海造田。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1)英国
位于不列颠群岛上,临大西洋、北海、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领土组成。大不列颠岛西北部是山地,有煤、铁资源;东南部是伦敦平原。泰晤士河。世界上资本主义形成最早的国家。伯明翰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格拉斯哥的造船工业。北海油田和阿伯丁的石油工业。伦敦和伯明翰的汽车、航空、电子等工业。苏格兰地区新兴的电子工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首都:伦敦,全国最大海港。利物浦是第二大港。
(2)法国
位于欧洲大陆西部,临英吉利海峡、比斯开湾和地中海。东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洛林高原和中央高原。巴黎盆地和塞纳河。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农业国家。农产品以小麦、马铃薯、甜菜、葡萄为主,欧洲重要粮食出口国。东北部的煤、铁资源。钢铁、机械制造、纺织、炼铝工业的分布。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港口——马赛。
4.北欧
北欧的国家。古老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挪威的峡湾。多冰川地形和湖泊。极昼和极夜。北大西洋暖流对气候的影响。森林和水力资源。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瑞典
森林、铁矿和水力资源丰富。以铁矿开采和冶炼、造船、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首都:斯德哥尔摩。
5.中欧
中欧的范围和国家。北部波德平原及其特征。中南部是山地、高原。由西部的海洋性向东部的大陆性过渡的气候。重要的地理位置。
瑞士
阿尔卑斯山区的内陆山国。多高山湖泊和冰川。精密机床、精密仪表、钟表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日内瓦。首都:伯尔尼。
(2)德国
北临波罗地海和北海。北部平原。中部、南部丘陵和山地。莱茵河、易北河、基尔运河。褐煤和钾盐储量丰富。发达的工业。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鲁尔区、萨尔区、法兰克福、慕尼黑、莱比锡。对外贸易发达。最大海港汉堡。首都柏林。政府所在地目前在波恩。
6.东欧
苏联
临太平洋、北冰洋、波罗的海和黑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横跨欧、亚两洲,传统上是欧洲国家。多民族国家。
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多平原。乌拉尔山脉。东部和国境南部边缘多高原、山地。高加索山脉。贝加尔湖。煤、铁、石油矿产资源的分布。
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从西向东逐渐增强。森林资源。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
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工业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中部和西北部工业区,乌克兰南部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西西伯利亚工业区。
耕地集中在乌克兰和中亚北部。麦类、亚麻、甜菜、棉花及其分布。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铁路网,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首都:莫斯科。重要的城市和港口:圣彼得堡、基辅、伏尔加格勒、伊尔库次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摩尔曼斯克。
基本训练要求
1.记住大纲中所列欧洲国家的名称、位置和首都,并能在地图上分别找出。
2.学会用欧洲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欧洲气候图,说明欧洲气候特征和地区差异。
3.在欧洲和苏联地图上,找出莱茵河、多瑙河、波河、伏尔加河、鄂毕河,判定它们的流向和所注入的海洋,并说明各河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运用地中海地区略图、北海交通图,分析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在国际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六)北美洲
教学内容要点
1.概述
北美洲的位置和所临海洋。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
全洲地形呈三大带状纵向分布:西部是山地高原带,中部是平原带,东部是山地高原带。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尼亚加拉瀑布及其成因。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东西两岸气候类型的差异、*原因。寒潮、飓风对北美洲的影响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2.加拿大和美国
(1)加拿大
北美洲北部地广人稀的国家。针叶林和苔原面积很广。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圣劳伦斯河。镍、铀、铁等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采矿、汽车制造、木材加工和造纸工业发达。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小麦的生产和输出。纽芬兰岛附近的渔场。首都: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
(2)美国
在北美洲中部。五十个州。居民。
地形分三部分: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和海岸山脉分列东西,中间是高原和盆地,有色金属和水力资源;中部为平原,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运便利,铁和石油资源;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地,煤炭资源。
地形对美国气候的影响。西部沿海北段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段为地中海式气候。山间高原盆地气候干燥,多荒漠和半荒漠。落基山脉以东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钢铁、汽车、航天、石油、电子、化学等工业的发展和分布。东北部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近年来西部和东南部工业发展较快。主要工业中心:纽约、费城、波士顿、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达拉斯。
农业生产实行专门化。中部和北部的小麦带,中部的玉米带,五大湖和东北部地区的乳用养畜带,东南部的棉花带,西部的灌溉农业和牧场。
首都:华盛顿。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纽约,联合国总部驻地。
3.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
(1)墨西哥
墨西哥高原上的国家。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部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高原气候比较温暖,有半荒漠和荒漠。石油资源丰富,为世界重要产油国之一。白银和硫磺。玉米的故乡。首都:墨西哥城。
(2)中美洲
中美洲的范围。国家和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多火山、地震。巴拿马运河。盛产香蕉和咖啡。
(3)西印度群岛
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国家和地区。热带气候。盛产甘蔗、咖啡、可可、烟草、热带水果等。古巴是世界著名的蔗糖生产国。牙买加是世界著名的铝土矿生产国。
基本训练要求
1.运用地形图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和范围。
3.用填充图画出美国的农业地带,并注出主要城市。
4.列表比较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所属国家、地理位置、沟通的海洋、运河长度、在缩短航程方面的作用。
(七)南美洲
教学内容要点
1.概述
位置和所临海洋。国家和地区。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暖热湿润的气候及其*成因。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哺乳动物。石油、铁、铝土、铜等矿产资源。咖啡、甘蔗、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复杂的民族成分。发展迅速的民族经济。
2.巴西、智利和阿根廷
(1)巴西
位于南美洲中部和东部。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中、南部巴西高原,热带草原广布。铁、锰矿产资源。北部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南美洲工业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有钢铁、汽车、飞机制造。咖啡的生产和分布。世界最大的咖啡输出国。首都: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智利
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国土狭长多山,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多火山、地震。气候的垂直分布和南北差异。铜和硝石。首都:圣地亚哥。
(3)阿根廷
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临大西洋。西部是山地和高原,气候干寒。东部是拉普拉塔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潘帕斯草原是主要农牧区。肉类、羊毛和小麦的输出。发展中的钢铁和机械制造工业。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基本训练要求
1.对照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图,比较两洲在地形方面的主要相似处和不同点。
*2.运用南美洲在地球上风带中的位置图,解释南美洲不同地区气候与风向、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关系。
3.列表比较巴西、阿根廷两国的面积、人口、主要地形和气候类型、矿产资源、工农业特点,并写出两国的首都。
(八)南极洲
教学内容要点
在南极圈内。气候严寒,覆冰面积广、厚度大。植物稀少,主要动物有鲸、海豹、企鹅、磷虾。煤、铁矿产资源丰富。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基本训练要求
1.运用地球仪或地图找出:南极洲周围的大洋,距离最近的另一大陆,南极各经线所延伸的方向。
2.比较南极洲与北冰洋地区,在地形、气候、季节、主要动物方面的异同。
(九)世界的陆地自然带、海洋和交通
教学内容要点
1.世界陆地自然带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世界的海洋
海水温度和盐分的分布。世界洋流的分布。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前景。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和渔场的分布。
3.世界的交通和联系
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运输。海洋运输和世界主要航线。内河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
基本训练要求
1.利用地图,熟悉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并能根据各自然带的特征,判读各自然带有代表性的景观图。
2.学会阅读世界海洋航运主要路线图,指出主要航线所经的海洋、海峡和运河。
3.利用世界渔场分布图,说明大陆架、洋流与渔场分布的关系。
高中一年级
高中地理必修课(96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结构和特征,掌握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方面的地理基本知识,掌握生产布局和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原理。
3.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发展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和基本途径。
4.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掌握一些观察、实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6.结合有关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全球观念、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及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一)地球在宇宙中
教学内容要点
1.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天球。恒星。星云。星座。
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概况。太阳的外部结构:光球,色球,日冕。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的干扰,磁暴,极光。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3.月球和地月系
月球概况。地月系。月相。月球对地球的意义——夜晚的自然照明,农历月份的安排,潮汐的形成,人类的登月活动。
4.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自转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经度的时差,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基本训练要求
1.进行天象观察,学会在夜空中辨认几个常见的恒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星座(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及银河。
2.运用太阳系模式图,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3.能够画出6月22日和12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用所画示意图说明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状况。
4.学会使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并能解释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形成。
(二)地球上的大气
教学内容要点
地球是由不同圈层组成的球体。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
2.大气的热状况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选择吸收作用,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的散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大气的温室作用。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水平分布,从南北半球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分析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3.大气的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气旋与反气旋: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月和7月全球高、低气压中心及其季节变化,季风环流。
4.大气的降水
水汽的凝结。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世界降水的分布。
5.天气与气候
气团及其分类:气团,气团的移动,气团的分类。
锋面与天气:锋的形成,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准静止锋与天气。
形成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人类活动与气候: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和气温垂直变化以及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2.学会用等温线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的规律;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学会用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说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4.查阅当地的主要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各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年降水量),并能综合分析这些资料,说明当地气候的主要特征。
(三)地球上的水
教学内容要点
地球上的水体和水圈。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自然界的水循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的意义。
水量平衡:海洋和陆地的水量平衡。
2.海洋水
海水的盐度,气候和洋流对海水盐度分布的影响;海水的温度,太阳辐射和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分布的影响。
洋流及其形成原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热能输送和交换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3.陆地水
河流的补给: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河流径流的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冰川是陆地上数量很大的水体。冰川的类型和分布: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地下水的来源,含水层和隔水层,潜水,承压水。
4.水资源的利用
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前景。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组成。
2.学会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3.学会用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说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关系。
4.调查学校所在地附近的河流径流量或井水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情况,并能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四)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教学内容要点
1.地球的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地壳的结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地壳的厚度和分层结构。
地壳中的矿物,矿物的概念。*几种常见矿物。岩石、矿产和矿床的概念。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壳物质的循环。
3.地壳运动
地壳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概念。地壳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发展变化。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4.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与更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5.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地球是个巨大的热库,地热资源及其分布,地热能的利用。
火山:火山的构造,火山按其活动情况的分类,火山喷发物。
地震:地震的发生,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分布规律和预测。
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7.地壳的演化
地层和化石。
地壳的演化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基本训练要求
*1.观察矿物和岩石标本,学会识别常见矿物(要求五种以上)和三大类岩石。
2.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形观察,学会辨认当地主要地形类型,并能说明其特征。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水文和地质观测,说明其特征。
3.学会用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过程。
4.学会用地球表层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解释海沟、岛弧、世界大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5.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各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五)地球上的生物圈和自然带
教学内容要点
1.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圈的意义: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
*3.土壤
土壤的特性和重要性。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形成。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4.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用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释世界某一地区的自然特征。
(六)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
教学内容要点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自然资源的概念,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人类与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原少;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
3.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森林与环境。世界的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宜林地广,树种丰富;森林覆盖率低,木材蓄积量少;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保护森林,绿化祖国。
草场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水产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
4.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矿产资源的概念,矿产资源的特点。
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基本训练要求
1.熟悉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上各种土地类型的符号,以及我国耕地、森林、草原、荒漠等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
2.学会用我国与部分国家森林覆盖率的比较表,说明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七)能源和能源利用
教学内容要点
1.能源概述
能源及其分类。按自然界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可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地球内部的能量;由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按利用能源的时间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能源的转换和传递,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利用能源的重要性。
2.常规能源
煤作为能源的特点。煤的分布。
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石油资源的分布。
水能的特点。水能的分布和利用。
生物能的利用。
3.新能源
核能有巨大的能量,核能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重要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沼气。*风能。
4.能源问题和能源利用的前景
世界的能源消费构成。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
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上不平衡。
能源问题:世界能源问题;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用统计图表法,表明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学会查阅和运用报刊资料,综合评述有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
(八)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教学内容要点
1.农业概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市场需要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世界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的历史发展。
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国外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源消耗太多;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3.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世界粮食消费概况。
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4.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农业生产量大大增长;农业生产布局有所改进。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农业资源调查,做好农业区划工作。*我国的农业区划。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从世界主要农产品分布图上,分析农产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2.学会利用世界主要小麦产区及输出方向图,说明世界小麦贸易情况。
3.利用我国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粮食产量的数字,画出统计图,表明其增长情况。
4.根据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述当地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前景。
(九)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教学内容要点
1.工业概述
工业的概念。工业类别:重工业和轻工业。*三类产业的划分。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工业分布概念。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农业经济基础、原料来源、能源供应、消费市场需要、交通运输条件等);劳力与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制订工业布局方案。
3.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世界工业迅速发展。*世界南北经济的差距。
工业生产和布局的新趋向: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大型现代化传统工业发展趋缓,新兴工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工业布局由集中趋向分散。工业布局的新方式。
4.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旧中国工业生产和分布的特点。
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大成就:工业生产以旧中国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
调整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进行以开发能源为重点的工矿业和交通建设;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与比例;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使工业布局合理化,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发展规划。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各种因素中,分析某一地区某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2.学会将世界某种主要工业产品(石油、煤、钢铁等)的分国统计数字,绘成圆内扇形百分比图。
3.调查当地某种工业的原料来源、能源供给情况、产品市场所在、劳力和技术条件,并加以评述。
(十)人口和城市
教学内容要点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口政策。
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我国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人口的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从欧洲迁往美洲;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帝国主义招工开发东南亚(即“南洋”)和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迁移;迁移人口的流向,外籍工人的分布。
国内人口迁移。城市化和开疆拓土。
我国的人口迁移:东部城市人口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农村人口由东部稠密地区移向东北和西北。
3.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
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4.我国城市的发展
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化进展是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中城市增长快,小城市发展慢;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
我国城市建设的前景: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并能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学会用统计图表表示人口增长的方法。
3.调查学校所在城镇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说明其原因和前景。
(十一)人类和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1.环境和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的概念。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
2.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人类是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基本训练要求
了解学校所在地区有无突出的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整治或保护的设想。
高中三年级地理(选修课)(100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国土、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和能源等对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各地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情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2.使学生学习运用有关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各地区的生产布局,了解各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地理的特征,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外交政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具体地理事实材料,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对某些地理事物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5.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事实材料和图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理
(1)我国的基本国情
教学内容要点
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源丰富多样,但人均资源有限。自然和经济的地区差异显著。
(2)东北区
教学内容要点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在我国的东北部。
长冬、严寒的气候及其对自然环境和农林业生产的影影。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之一。丰富的土地资源,沼泽地的开发。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等农作物及其分布。平原西部的流沙和防护林带。兴安山地和长白山地是我国的著名林区。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及其形成条件。丰富的资源和能源:石油、煤、铁和水力资源及其分布。方便的海陆交通。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的稠密的铁路网。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大连。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习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东北区长冬严寒、夏短温暖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习运用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说明辽宁南部、中部工业地区形成的条件。
(3)黄河中下游区
教学内容要点
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大体上属于黄河中下游区。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业。
华北平原的旱涝碱问题。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及其分布。山西省正在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工业区。棉纺织工业布局的变化。以北京为起点的铁路线及其它铁路干线。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首都北京。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海港——天津。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习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阅读黄河中下游区的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工业分布图,说明本区棉纺织工业布局的道理。
3.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说明京津唐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4)长江中下游区
教学内容要点
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大体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区。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梅雨、伏旱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我国富饶的“鱼米之乡”。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产区。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我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
丘陵山区的经济林木。红壤的利用和改造问题。
有色金属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工业从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布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武汉工业区、鄂西工业区和湘中工业区。
水陆交通发达。长江干支流航线在全国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主要铁路干线和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大中城市多沿江河分布。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海港——上海市。
基本训练要求
1.用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解释长江三角洲的形成;用梅雨雨带示意图解释,梅雨的形成及分布,学会用示意图解释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
2.列表对比长江中下游区和黄河中下游区的气候特征、水文特点、耕作制度、主要农产品和果木、资源和能源,以及城市分布特点,学习用比较法分析区域差异。
3.学习运用工业布局原则,说明本区工业布局的变化,并从工业布局的因素分析说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和武汉工业区发展的条件。
(5)南部沿海区
教学内容要点
台湾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我国南部的滨海地区。
南海诸岛。高温多雨的气候,我国热量和水分最丰富的地区。我国台风登陆最多的地区。丘陵、山地分布很广。桂林山水、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富水力。
全国重要的稻米、蔗糖、水果、桑蚕产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和经济特区。南部最大城市和海港广州。
宝岛台湾。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和钓鱼岛。台北、基隆和高雄。
香港、澳门地理概况。
基本训练要求
1.阅读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连环图,学会用生态平衡的观点说明基塘生产的特点。
2.用比较法,说明从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到南部沿海区,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变化,以及主要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地区差异。
3.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方面,说明本区经济特区开发的条件。
(6)西南区
教学内容要点
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在我国的西南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地区广。
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紫色盆地”。“天府之国”,著名的都江堰灌区。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路南石林。
昆明、贵阳冬季气候的差异及其原因。
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地势起伏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川滇林区。滇南的热带风光和热带作物的发展。西双版纳的密林和珍奇的野生动物。
工业的迅速发展。成渝工业区。攀枝花的多金属矿区和冶金工业基地。黔西的六盘水煤矿。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庆。
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主要的铁路干线。川江航运条件的改善。
基本训练要求
1.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说明该区地形对气候、河流、生产和交通的影响。
2.分析攀枝花冶金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
3.阅读横断山区森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学会用示意图说明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
(7)青藏区
教学内容要点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上,藏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高寒环境的代表性动植物。我国重要的高原牧区。多咸水湖和盐湖。丰富的地热资源。柴达木盆地的资源与开发。富饶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青藏的主要农业区。拉萨。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西藏的公路和民用航空线。
基本训练要求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势、地形特点对气候、农牧业生产和交通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主导因素的初步能力。
(8)西北内陆区
教学内容要点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位于我国北部内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北边疆。
高原、山脉和盆地分布广泛。我国气候最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属非季风区和内流区域。
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辽阔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著名的优良畜种。人工培植牧草问题。灌溉农业和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新疆的绿洲农业。人口集中分布在绿洲和灌溉区。沙漠化及其治理。
资源丰富,有待开发。石油、煤、铁、稀土金属资源的开发。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
主要铁路线。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中心——兰州。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公路网和以乌鲁木齐为起点的航线。
基本训练要求
1.用表解和箭头表明从东北平原到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植被和农牧业生产的逐步变化,学会用表解方式说明地理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
2.读图分析说明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绿洲中发展农业的灌溉水源和灌溉方式的差异。
3.学会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说明本区生产发展的优势,以及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世界部分国家地理
教学内容要点
世界政治地图和主要国家
世界上的国家(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政治地图。当前世界政治地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世界地理分区。
(1)日本
东亚多山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能源和资源贫乏。人口稠密,耕地狭小。
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工业发展速度快,由加工贸易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化,主要工业部门和临海型的工业布局。资本的输出。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高,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之一。海洋渔业。首都东京。
(2)新加坡
位于新加坡岛上的“城市国家”。重要的交通位置。发展经济的条件和特点。航运业和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业。旅游业。新兴工业。保护环境和美化城市。
(3)印度
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文明古国及其文化景观。
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耕作业和奶牛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发展中的工业。德干高原东北部的重工业区及其形成条件。南部的新兴工业区。首都新德里。
(4)沙特阿拉伯
西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石油和炼油业。灌溉农业。
(5)埃及
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尼罗河与埃及的发展。阿斯旺水坝。农业集中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上。世界优质长绒棉的主要产区。沙漠的改造。苏伊士运河、旅游业、劳务输出及石油对埃及经济的意义。首都开罗。
(6)尼日利亚
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尔河。热带经济作物:油棕、可可、橡胶。石油对经济的影响。农业的“绿色革命”。首都拉各斯。
(7)英国
位置和领土组成。煤、铁和石油资源。
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以老工业部门为主的工业区及其衰落。北海油田的开发。伦敦和伯明翰的汽车、航空、电子等工业。苏格兰地区新兴的电子工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首都伦敦。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的修建。
(8)法国
位于欧洲大陆西部。洛林高原的铁矿资源。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农业国家。钢铁、机械制造、纺织、炼铝工业的分布。新能源的开发。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小麦、甜菜、葡萄的主要产区。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港口——马赛。
(9)德国
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欧洲中部的国家。欧洲陆路交通枢纽。南高北低的地势。发达的水上航运。农、林、牧业的分布。煤和钾盐藏量丰富。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区。鲁尔区。进出口贸易。首都柏林。政府所在地目前在波恩。最大海港——汉堡。
(10)苏联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横跨欧、亚两洲,传统上是欧洲国家。多民族国家。
叶尼塞河以西多平原。东部和国境南部边缘多高原、山地。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从西向东逐渐增强。河湖众多。森林资源丰富。煤、铁、石油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缓慢。钢铁、煤炭、石油、机械、航天、化学等工业的发展和分布。欧洲部分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显著。主要工业区。
耕地集中在乌克兰和中亚北部。麦类、亚麻、甜菜、棉花及其分布。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铁路网,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内河航运的发展。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
(11)加拿大
北美洲北部地广人稀的国家。镍、铀、铁等矿产和森林、水能资源丰富。采矿、汽车制造、木材加工和造纸工业发达。主要工业、人口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带。世界重要的农矿产品生产和输出国。纽芬兰岛附近的渔场。首都渥太华。
(12)美国
在北美洲中部。五十个州。居民。
地形分三部分。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钢铁、汽车、航天、石油、电子、化学等工业的发展和分布。东北部的工业及其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工业布局的变化,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较快。主要工业中心。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专门化。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发达的交通和进出口贸易。首都华盛顿。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纽约。
(13)巴西
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中、南部巴西高原的热带草原广布,北部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热带雨林及其面临的问题。
南美洲工业发达的国家。铁、锰、铝土和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工业钢铁、汽车、飞机制造及其分布。咖啡的生产和分布。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与输出国。首都巴西利亚。
(14)澳大利亚
大洋洲地广人稀的国家。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草原、沙漠面积广大。东南沿海地区温暖湿润。
南半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东部工业发达,居民与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农牧业,世界小麦,羊毛的主要出口国之一。西部地区的采矿业,矿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意义。首都堪培拉。
基本训练要求
1.学习运用示意图和统计表,说明日本工业的特点。
2.学习运用“新加坡位置图”,说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优势。
3.学会对照阅读有关地图,分析说明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4.学会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发展的影响。
5.学会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说明苏联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6.收集资料,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巴西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后果。
7.运用比较法比较法国巴黎盆地、德国鲁尔区,苏联乌克兰南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8.运用人口及粮食产量资料,说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成为粮食出口国的原因。
2.1990s(人教版大纲教材16K高中必修上下选修一选修二)2002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制定颁布的新的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将在三个年级开设地理课。1996年5月,教委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新的教学大纲在继承了原大纲优点的基础上,又根据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和21世纪初期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从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大纲编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方面,都有了新的思路。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对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2年,教育部在总结几年试验的基础上,并适应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要求,对这个大纲又进行了修订,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降低知识难度,增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作者加)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 修 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内容
一、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2.宇宙探测 |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 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3.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二、大气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 动 1.大气的热状况 2.大气的运动 |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大气环境保护 | 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 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 |
三、陆地和海洋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地壳的组成和变动 1.岩石 2.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的物质循环 |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
(二)陆地水 (三)海洋 1.海水温度和盐度 2.海水运动 3.海洋环境保护 (四)水循环 (五)生物和土壤 1.生物 2.土壤 |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实际观察: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绘图说明: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 3.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表层平均盐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
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1.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2.灾害防治 |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 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2.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观点。 3.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六、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二)工业 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 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 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
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发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 2.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3.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
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网 2.城市交通 (三)电子通信 (四)商业贸易 1.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2.国际金融和贸易 |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2.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 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九、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
选 修 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2.初步掌握学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
3.了解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5.结合人文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 一 部 分
教学内容
一、人口与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发展与环境 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 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二)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中国人口迁移 | 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 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 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 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 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城市的地域形态 |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结合实例,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 |
(二)城市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2.城市地域结构 (三)城市规划 |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结合实例,了解合理规划城市的主要内容。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区城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调查:调查学校所在地城镇的地域功能分区情况。 3.读图分析:读学校所在地城镇规划图,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认识城市的分布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
三、文化景观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构成 2.文化景观的类型 3.文化景观与环境 (二)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1.文化源地 2.文化传播 | 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结合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方面,了解文化景观的类型。 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对环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特点。 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源地,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源地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文化的传播、扩散图,分析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认识其特点。 2.综合分析:运用有关资料、图像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身边文化现象,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4.懂得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并各有特点,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旅游活动与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二)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特性 2.自然旅游资源 3.人文旅游资源 4.旅游景观的欣赏 (三)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2.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满足人类需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理解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了解各种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 了解各种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 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 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项法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
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 3.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三)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 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结合案例和热点,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结合案例,理解区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案例,理解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影响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结合案例,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收集新闻媒体中的资料,举例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综合分析: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3.案例探讨:讨论国际合作或冲突、竞争的案例,探讨其背景和前景。 4.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合作与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和平与发展观念。 |
第 二 部 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 (二)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 | 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说明: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 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 |
二、中国的国土整治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举一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2.认识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
三、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
教学内容要点 | 知 识 要 求 |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荒漠化的防治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 (四)山区开发 (五)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六)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七)交通建设 (八)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 境保护 (九)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十)城市新区的发展 |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了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西北等区域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结合长江三峡工程等实例,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及对策。 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等实例,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了解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 结合黄淮海平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主要方法和成就。 结合东北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商品农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结合西南等地区的实例,了解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结合海南岛等实例,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 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途径。 结合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实例,理解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原因,了解调配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上海浦东新区等实例,理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 |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 2.社会调查: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本地区域整治和发展的设想。 3.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12.近几年来,你家乡农村的种植业结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13.当地有没有人外出谋生?到什么地方去谋生?有没有外地人来本地工作?他们主要从事哪些行业?这种人口流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14.观察商店里的某种商品,了解它是哪个公司的品牌;这个公司的总部设在哪个国家或国内的哪座城市;这种商品是在什么地方生产的,该地区生产这种商品有何优势条件;这种商品在当地的销售情况如何。对此,你有何更深入的思考。
15.统计自己衣食住行所使用的各类商品,哪些是本地、本国生产的,哪些是外国生产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16.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吗?如果有,自你记事以来,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满意这种变化?请分析河流(湖泊或池塘)变化的原因,并为该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17.连续一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记录与地理有关的报道。选择其中的一则报道,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或评论。
18.搜集近年所发生的一件国家间冲突的报道资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地理背景,以及对相关国家和世界的影响,并就此发表个人评论。
19.调查你居住的城镇是否已有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你对家乡的城镇规划有何建议?请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可行性建议书。
20.你所居住的乡村是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请你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绘制一幅简单的规划图,为家乡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图景出谋划策。
21.假如你的学校建筑可以像玩具积木一样移动到你想任意选择的地方,如大城市、小城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等地,你将选择何处?请用你学过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说明你所选择的依据和道理。
22.在电话簿里查找本地主要的大学、党政机关、工业公司等单位的地址,并把它们标到地图上,分析其分布规律,并阐述你的看法。
23.请你为学校设计一个绿化方案,提出主要的树种、花卉的名称,计算完成绿化方案需要的经费和管理办法。向学校管理部门提交一份可行性方案。
24.把学生分成五个组,假设分别到地球上的某类型自然区域(如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雨林、高山地区、极地等)走访或旅游,要求学生思考去适应那里环境所必须携带的物品,并说明携带这些物品的理由。
25.请将你居住的城市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利用该城市的地图)。你对这种已经形成的功能区有何评价?请你根据自己对城市合理发展的思考,在地图上划分出新的功能分区,比较两者的异同,并就此发表个人见解。
26.结合当年某种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天文现象,进行定时观察,并查阅有关的资料。然后写一篇观察报告,说明自己观察到的天象情况和观察体会。
27.调查当地某企业,了解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对此作出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28.设计一份对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社会环境教育的建议。
29.结合当地情况,了解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提出减轻和防治灾害的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以及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以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改进学习方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能独立获取、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
四、要钻研地理教学大纲。教学中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组织教材,善于通过创造与加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精心设计教法和考虑学法指导。在遵循地理教学原则和教学常规的同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五、充分发挥校内外的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以科学态度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利用地图、图表、图片等直观教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积极利用校外地理环境资源和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气象台、天文馆、科研机构等),鼓励社会参与,寻找社会支持。开展讲座、参观、访问、调查、观察等多种形式的地理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教学评价
一、本学科的教学评价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二、可采用检查性听课、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诸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
三、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检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检查等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课本学习的考查,还应考查学生从事野外观测、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能力。
四、考评后,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进行讲评
教学设备和设施
一、图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本省地图、专题地图;典型景观照片;遥感图像。
二、仪器、模型:地球仪、月地运行仪及其他演示性地理教学模型;课外活动所需要的观测活动器具。
三、标本:岩石、矿物、土壤等标本。
四、音像教学器材及软件: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教学软件等。
五、根据条件设置地理教学专用教室、地理活动场所和地理实习基地。
3.2000s(新世纪新课改一三维目标为代表的课程标准)《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台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I、地理II、地理III (各2学分,36课时)三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六模块组成。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同时学习。
4、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农林、经济、管理、军事等)的学生装必顺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地理I
标准 | 活动建议 |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 ·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 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 绘制出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扑克然要素变化时,将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 搜集家乡某条河流变化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为该河流的未来提出扑克己的设想。 · 有条件的学校对水井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
地理II
标准 | 活动建议 |
1、人口与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 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类与地理环境的直辖市发展 ·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 ·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地点。 ·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讲座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环境问题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
地理III
标准 | 活动建议 |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l 了解区域的含义。 ·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 举例说明立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式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海参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角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子,分析该区域森林或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了解森林或湿地的保护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低产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综合治理低产区的方法与途径。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 | ·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施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施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探索与考察中GPS的功能。 · 运用网络电子地图,查找某城市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并查询从市中心某地到某几个景点的公共交通线路。 |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4个中国案例,2个国外案例。
4.2010s(以18大之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3:43 , Processed in 0.1195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