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网上生存(王晓春)

已有 385 次阅读2007-6-2 20:40 |个人分类:教育叙事

    这是关于论坛的思考,觉得对于撰写博客具有一些启示,现在转发过来,供大家作为思考的材料,博客该怎样写呢?        

网上生存(王晓春)

网上生存(1 — 8
   
其实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历史才一年多,以前我总是看别人的文章。最近北京闹非典,我的外出活动都取消了,因而有不少时间可以用来网上漫游,觉得收获不小,其乐无穷。

我喜欢争论,刚上网就和干干先生打了一架,他语感敏锐,思路清楚,文笔简练,善用比喻,给我很深的印象,使我上网兴趣大增。后来我又陆续和不少人讨论问题,对网上的事情,有了一点经验,有了一些想法,作为随感录,写在下面。

我觉得在网上讨论问题是一种生存方式。

我关注的是:怎样使这种生存方式更民主,更自由,更理性,更具合作性、建设性和学术性。

1 辩论不是为了驳倒对方
一位先生有一种很新颖的提法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于是抱着想学习的态度刨根问底。可能把这位先生弄烦了,他告诉我说:您至今还没有驳倒我!

其实我并没想驳倒他,只想问清楚。

驳倒对方并没有多大意思,真正有意思的是自己在讨论中有所进步。

2 捍卫信念与发展自我
   
一个人有某种观点或信念,当然要捍卫它。但是一定要注意,我们捍卫的是思想,而不是个人的面子。在捍卫信念的过程中,如果只有捍卫之功,并无自我超越之果,这是低效率的讨论;如果根本不想反思自己的信念是否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严防死守,这就已经不再是讨论了,这有点像文革中的大批判

不断发展自我,才能真正捍卫和发展信念。    

3 讨论与自言自语
讨论就要有观点的交锋,就要有观念的整合,也就是说,讨论之后,双方都不是原来的自我了。这样的讨论才算得上生活。可是我发现有些讨论实际上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原有观点,发布自己的得意之作,而对对方提出的具体诘难置之不理。这不应该叫讨论,应该叫自言自语。讨论成了一种单纯的自我表现,大家都很难进步。

4 最好不做跟帖专业户
有些网友非常活跃,谁的帖子他都插一嘴,可是我一直没见到他整篇的文章、集中的见解,觉得很零散,有些遗憾。 

跟帖当然是一种重要的讨论方式,三言两语也未必不深刻,但是恐怕总要有点像样的文章吧?

跟帖专业户对活跃网上气氛有好处,然而他自己的收获可能就会稍小一些。 

5不懂
有一位网友说我不懂哲学,还劝我别不好意思承认 

我就赶紧挺好意思地承认:我确实不懂哲学。可惜这个帖子让版主删去了。

实话说,我不但不懂哲学,连我熟悉的教育,也没整明白,所以我才来讨论呀!

其实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无知而已,与其同时,也顺便扩大了一点有知,如此而已。

所以谁如果自称自己什么东西,我对他反而不放心。
6
等级制
我不明白发帖者为什么要分什么贵宾非贵宾新手上路等等。

这种分法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吗?

版主是可以注明身份的,但应该只限于他执行版主任务的时候。讨论问题时,他应该是和网友完全平等的发言人。

当心话语霸权。

7、讨论应遵守规则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无谓的讨论,觉得浪费时间。

大家应该讨论同一个论题,最好不任意转变,除非大家都觉得有这个必要。

大家都应遵守起码的逻辑规则,概念应该一致。

有一位先生说他根本就不赞成逻辑,他当然有这个权利,不过他应该去找一些同样不赞成逻辑者去讨论。否则面对一盘棋,你走象棋步,他出围棋着,这就热闹了,而且热闹得没有意义。

8、减少人际关系色彩
客气话充斥人间,网上自然也难以免俗,这也是一种礼貌,有一点也可以。

但我以为应该尽量减少这些东西,以维护网站的学术性。

人际关系的东西多了,网站就会形成圈子,它的生命力就要下降了。 

网上生存(9 — 13     

 9、固执己见
   
在日常生活中,固执己见是不好的;而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就不一定了。如果自己确实认真考虑了对方的意见,觉得对方尚未说服自己,则固执己见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

双方都固执己见也没关系,因为讨论并不一定以统一思想为指归。

最可怕是采取双重标准:我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坚定;你若坚持自己的意见,那是固执。

许多教师就是这样对待学生的,有明显的不平等色彩。

这样,固执己见就成了打人的棍子了。

我的经验,爱批评别人固执的人,自己往往更固执,他只是不允许别人固执而已。

10、讨论与门派
    
有的网友发议论道:你要想讨论问题,必须进入对方的思路,按照人家的思维方式来思维。

  我以为这十分不妥。

     这近乎先让我加入一个门派,然后再对此门派加以评析,这是难免门户之见的。比如唱戏,我若是梅派传人,我能说梅派不好吗?不是我不敢,而是我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尊严与这个派别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拒绝按照任何权威的思维方式来思维。

只要遵守一般的讨论规则,大家的思维方式和切入问题的角度其实是越多越好。

 欲识庐山真面目,最好不在此山中。

不过,搞清(不是按照)对方的思路还是必要的,否则容易各说各话。

11、关于误读
有些争论是因为误读引起的。 

误读有两种,一种是有意的,一种是无意的。

有意的误读是把对方的话解释成荒谬的东西,以便批评起来方便,这是不可取的。

无意的误读则是错误理解了别人的意思,于是提出反对意见。这种情况有时跟对方表达得不准确也有关。

解决误读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别发火,进行具体的澄清。

12、要不要站得高一些?
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站得高一些,这样才能说出更有深度的意见。

但是我们不能这样要求别人。

如果说:你应该站得高一些,不然你就太肤浅了。

这等于堵人家的嘴。谁敢保证自己站得高

站得高不高最好不由被批评者来衡量。

再说,低有低的好处。《皇帝的新衣》中,发表意见时,站得最低的是那个小孩子,他说的话也没有什么深度,大实话一句而已。

没水平的人,有时会说出很有水平的话。

水平这东西,有时也能成为思想的桎梏。

13、学术争论与动机
以道德判断影响甚至决定学术是非,是我们国家一种非常不好的传统。

近来就有一位网友暗示我批评某名人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

如果有人批评他出此言是为了向名人谄媚,这还是学术讨论吗?

学术归学术,人品归人品,二者虽然有联系,但不可混为一谈。

 不要因人废言。

即使我怀着不光彩的目的参加讨论,你也应该先把我的观点具体地、令人信服地批驳一番,然后再说我目的如何不纯。

倘若不在学术上认真争论,而先在动机方面扣帽子,则他自己的动机反而可疑了。

至于每个人的人品到底如何,这不必着急 —— 日久见人心。
网上生存(14-16)

14、教育革命主义

 要建设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肯定要批评、否定旧的理念和方法,这是躲不开的事情。

 问题是怎样批评,怎样建设。

 我在网上见到一些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它们都竖起了一面面革命的大旗。文章告诉我,在此之前,大家的教育思想都在黑暗中徘徊,经他一指点,我们从此可以走向光明了。只要按他说的那样想,那样做,保证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是一种革命的思维方式,其承诺水分太大,隐含改朝换代的意味,我以为中间有封建思想的流毒。用在教育界,尤其不合适。

 教育不是不可以革命,但是决不能总革命,在多数情况下,改良强于革命。

可能还是整合超越比较好。整合对旧东西是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抛弃超越对旧东西是跨过去,而不是简单地踢出去

 即使真的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的教育思想,最好也有别人来鉴别,由历史来认定。自己挂牌子,怎么好意思?

15、讨论不能以为前提
网上讨论中医,又遇到了这种事情,有些人争不过人家了,就说你不懂中医!” 

给人的感觉,他。可是谁能证明他呢?没有人。他是自封的。这叫做夺取讨论制高点 

这就已经不是讨论,变成吵架了。 我的意思是,除了极其专业的讨论(比如关于载人宇宙飞船制造法)之外,绝对不可以用你不懂来堵别人的嘴。教育是一种人人可以发言的大众型专业,中医也差不多,七嘴八舌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一点不懂的人,是不会来插嘴的。比如有纳米技术研讨会,即使把请贴错发给我,我也不会去。这点自知之明,人人都有的。 

所以内行不应成为网上讨论问题的前提,否则就会变成封闭主义。

 16具体分析型的帖子多一些好

网上有不少表态型的跟帖,这种东西有抒发感情民意测验的作用,可以活跃网上气氛,我不反对。

但我还是希望具体分析型的帖子多一些,这有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

比如你赞成我的意见,我希望你说一说赞成哪一个观点,对你有何启发。

比如你认为我说错了,我希望你告诉我哪里错了,以便我检讨。 

笼统的赞成只能使我高兴而已,学术上没有什么收获。 

笼统的否定只能使我迷惑而已,学术上也没有什么收获。

我们到这里不是争高低来了。 

我们为教育而来,为提高自身素质而来。
                                 
  ……

            全文下载地址:网上生存(王晓春).doc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yilishazi 2007-6-6 21:27
文章很有道理 于是我在这做一个跟帖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 19:55 , Processed in 0.0813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