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重点内容一定要多“讲”吗?

已有 358 次阅读2007-9-27 22:39 |个人分类:经营课堂

这是前几天在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组内集体备课、听课、研讨中的一个疑问,憋在心里好几天了,写出来征求各位同行意见。

先看教学设计提纲: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课时

情景导入:沙尘暴问题引出生态环境建设。

新课教学: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抓住关键词:三区;三退;三化;二因。

  2、一般过程:植被破坏—土地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辨析两组概念:沙漠化与荒漠化;荒漠与荒漠化

  3、分布地区:世界分布;中国分布。

承转引出中国西北地区案例。

介绍本节的学习思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背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解决措施——课堂小结——迁移运用。

二、西北地区概况(地理背景环境)

  1、位置和范围:

  2、内部差异:

2课时

复习导入:(略)3-5分钟。

新课教学: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潜在因素: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教学设计:考虑到自然原因涉及到的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较多,比较抽象、枯燥、空洞,采用小步子、小梯度,边讲解、边分析、边归纳知识结构系统的方法进行。大约用时15-20分钟。自己设计的知识系统框图(略)。

  2、人为原因——教学重点

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4)灌溉不当——土地次生盐碱化

教学设计:考虑到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易于理解,此部分内容以学生阅读自学为主,教师提示点拨为辅的方式完成。对于(4)灌溉不当——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形成原理和过程重点分析。人为原因共用时6-7分钟。

活动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逐一分析归纳,共用时15分钟完成3个活动。

课堂小结:(略)

3课时

四、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汉代以来)

  2、清代后

  3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五、解决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防治内容:

  3、防治原则和方针

  4、防治措施(重点强调因地制宜的方针)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那是上周二上午第1节课,自己的文科班高二(22)班,开始了本节第2课时教学,就在三分钟打响时,我们的备课组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45岁左右)突然拎着板凳要来听课,领导来检查指导教学工作啦,弄得我心里不免泛起了一丝紧张的情绪,因为毕竟是新教材,谁也没接触过,第一次上,又是第一个课头。好在备课认真充分,上课铃响后,我就按部就班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下午文科教研活动研讨时,备课组长建议说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重点而我却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只是简单提示点拨,显得重点不突出。本来我还很得意自己这部分的教学设计的呢,心想这还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听老教师这么一说,仿佛遭受打击一样,心里布满了疑惑,当下就心虚地继续追问道:那重点怎么处理呢?重点是否就要多讲呢?老教师毕竟经验丰富、教材把握透彻,于是一五一十地解释起来这部分内容被确定为重点教学内容的原因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比如解决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就是针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提出的等等。并且还强调如果不讲清、讲透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生活在城市和东部农耕区的学生根本搞不清楚人类活动到底怎么导致荒漠化产生。当时想该去听听老教师怎么上的那节,因为事忙却没有去成,而我的教学设计却修改了。下面是另外两个文科班的教学设计。

老教师点拨后的教学设计:

2、人为原因——教学重点

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4)灌溉不当——土地次生盐碱化

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考虑到知识内容虽比较简单,学生易于理解,不像自然原因那么空洞、枯燥,但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差异,此部分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完成。于是我就围绕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展开了叙述,旁征博引,案例印证,联系学生生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增加感性认识,还顺带提及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和濮存昕主演的《洗澡》关于干旱缺水、居民生活的一些经典场景和画面,学生听的入神而激动,而我讲课也越发激动,就在津津有味的侃侃而谈中大脑潜意识提醒我要注意控制时间,收放结合,因为再不打住,剩余用来讨论活动探究的时间就紧张了。

   掐指一算,本节教学需要至少3课时还完不成任务,而教学参考规定2课时完成,我的教学设计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到底老教师的所谓的重点内容是否该多讲、讲透呢?

理论视野中的教学重难点与关键点:

    困惑中赶紧翻阅了暑期教师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一书相关内容:研究教材要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必须深刻揭示教学重点的科学内涵,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内在本质。难点是指学生难于掌握和理解的内容。难点的形成,有教材的原因也有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点有的难在内容抽象,有的难在内容深奥,有的难在内容复杂,教学中难点必须排除。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是关键点。教师准确地抓住关键,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纲举目张的作用。关键点的具体处理,要视其与重点、难点的关系而定,三者的关系有全部重叠、部分重叠、非重叠三种。

  对照上述理论,小结如下:

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确实是教学重点,并且是统摄全篇的关键点,不信你看看本节学习思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背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解决措施——课堂小结——迁移运用”,可谓一目了然,荒漠化形成原因中“人为原因”是重点,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成因主要也是“人为原因”,对策和措施很多更是针对“人为原因”而提出,迁移运用无一例外的能逃脱“人为原因”的框架。老教师教材分析确实透彻,不得不服啊!

2、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我本来就是既当重点又当难点的处理的,教学中加强了知识体系的总结和归纳,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整体思维,总体感觉很满意。

3、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权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呢?我的第1个班级没有多讲是否教学效果差呢?其他两个班级耗费了大量时间讲授真正有必要吗?

  呜呼!呜呼!呜呼!重点内容一定要多“讲”吗?我仍百思不得其解不,遂发文求教???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opensea 2007-9-27 23:14
你的问题想必大家都经历过,评课最常说的是重点不突出或是重点知识传授时间不充足。。。。 “重点内容一定要多“讲”吗?”我认为不一定(这个回答有点圆滑了),重点并不一定是难点,懂了还罗嗦什么呢?但是一般对重点处理上要加些技巧,比如新旧知识的迁移,采用引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消化理解,有深刻的认识。。。。。如此这般时间上要有所停留。经验丰富的老师,即使听非本专业课时,也会知道本节课重点是什么。
回复 fahai 2007-9-30 12:33
于是我就围绕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展开了叙述,旁征博引,案例印证,联系学生生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增加感性认识,还顺带提及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和濮存昕主演的《洗澡》关于干旱缺水、居民生活的一些经典场景和画面,学生听的入神而激动,而我讲课也越发激动, 我觉得您处理重点的方式也太夸张了,虽然是重点未必是难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就行了吧,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人为原因,抓住这一主线就行了吧.不过您真是太用心了,不仅能及时修改还能组织得那么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02:20 , Processed in 0.0810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