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淮南一中第29届教学日“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苦恼(三)

热度 2已有 635 次阅读2009-12-13 02:40

《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三稿提纲(变化主要在“新课导入”与“新知学习”,以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同学们一齐背诵《将进酒》。你们知道吗?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佳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新知学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幻灯片呈现三种分类标准)

2、陆地水体:相互补给

教学活动:展示图3.2,完成读图思考第一个问题,并以长江为例,讲解长江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归纳、引申)对照幻灯片讲解: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教学活动:(幻灯片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教师点拨水循环涉及到的外部圈层。

2、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教学活动:播放《水循环动画》。

(教师板图)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边画边讲)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其他两种类型的水循环模式图。并说出重要的水循环的环节。

(归纳、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比较: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

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一次未登陆的台风(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现象

水循环产生的地理意义

1、黄河之水天上来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舟山渔场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3、长江上游峡谷,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

水循环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其他

对地表太阳辐射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教师归纳总结)幻灯片呈现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2、陆地水体: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三稿定稿,12月8日,周二上午在一个平行班试讲,时间控制方面明显好转,课堂结构也变得合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只是最好的“拓展延伸”显得较仓促。自我反思原因:(1)小组竞答,分组学习,学生建构模式图等诸多不可控制的环节省略,凸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即加强了“讲授”力度,教师对于课堂的控制力度加强。(2)导入新课采用很多教师耳熟能详的李白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较容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于是对于明天的公开研讨课心中有底了。

《自然界的水循环》最后定稿提纲

最后定稿时反复考虑“朴实教学模式”的内涵,决定把原先“训练反馈”在前,“拓展延伸”在后的顺序予以调整,并且在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讲完之后,增加一个“训练反馈”,以作为预案,最后的高考题难度较大,若时间不足,则布置为课后作业。

2009年12月9日,周三,公开教学日研讨课评课

这天,全市各校,包括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十中、十一中、十五中、凤台一中、凤台二中来了不少听课教师。下午第一节课后,我们转移到了科学馆四楼教研组办公室研讨。地理教研组长辛老师主持。以下简单记录各位老师发言要点,以警示自己。

教研室朱进老师主要以肯定的态度表扬:

(1)符合“朴实教学模式”的要求,凸显了“三个淡化,三个强化”。

(2)深刻把握课标,透彻挖掘教材,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采用动画,直观、形象地突出了重点。(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采用图片和现象的阅读与分析归纳出地理意义。(4)教学的有效性:课件有效,板书简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5)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听课的前辈、同行们给予很多鼓励与表扬,但为了鞭策自己,以下主要记录各位老师的建议与批评)

淮南一中辛昌旺老师:

总体感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处理还不够充分和到位。

淮南二中刘登宇老师:

(1)舟山渔场的形成:问题设置显得突然,缺少学情的充分考虑,教师应该适当补充舟山渔场的位置及相关资料。

(2)长江塑造地表形态:教师没有必要强化,点到即可,必修一教材的后面章节有专门的部分讲授“河流地貌的发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可用的例子很多,如喀斯特地貌。

(3)学生看书的时候教师的话特别多,让学生看书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一点我平时真没有留心。

(4)对学生的鼓励、表扬不够到位。

(5)必要的课后小结要落实。有效教学、朴实课堂,重要的知识要常留学生心中。

(6)过于纠缠水循环的类型和构建模式图与课标要求不太吻合。新教材中“概念”“模式图”等不是重点。水循环的“领域”应该讲清是“空间领域”,说“领域”不够严谨。

(7)有些内容,如河流的补给类型,学生回答的较好,可以不要呈现在课件中。

淮南三中陈广全老师:

“训练反馈”和“拓展延伸”感觉不够充分。“拓展延伸”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没有从积极地、消极地两方面拓展。塑造地貌,只能点到。能量转化,吸热、放热不宜展开。地理意义,由例子归纳。

淮南五中孙峰老师:(全国一等奖获奖教师的指导老师)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处理:

(1)总结与其他圈层的联系、前后章节的呼应不够。

(2)没有广泛联系乡土地理。

(3)对教材的整合似乎不够,没有站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的高度去分析地理意义。

(4)讲台上的动作较多,承转、过渡似乎不够到位。打磨似乎不够十分充分。

淮南五中张建新老师:

  “季节性积雪融水”3.2图上看不出来,教师应该讲解“高纬地区”才有。

淮南十三中吴老师:

 (1)用《将进酒》新课导入很好,如果能引入再深入一些更好。(2)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讲得太少。

凤台二中徐老师,淮南十一中孙老师及与会其他老师没有发言。

教研室朱进老师总结会议,传达福建泉州全国地理优质课有关精神

11月15日——18日,我市淮南五中的金顺姬老师代表安徽省参加人教社在福建泉州举办的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最终荣获一等奖。正好她抽中的课题就是《水循环》。教研室朱老师作为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亲临评选工作全过程。当时的比赛分为《水循环》和《产业转移》两个赛组。全国参赛选手共21位教师。《水循环》赛组11位教师。王树声先生是这个赛组的评委组长。他总结了《水循环》赛课中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把握课标精神。各位老师均能透彻钻研新课标、新的评价标准;教学中均有创新,均能实施有效教学;均有好课意识等。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满足于一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问题应有积极思考的价值。

(三)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体现不够。

(四)教师基本功问题。教师授课中示意图的读图要领要说出来。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学法指导和思维训练。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用语的准确性。

(五)学案的使用。多数老师都使用了学案,学案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应该成为复习的依据,思考问题的线索。

(六)学生活动的安排要有目的性。活动问题的设置要遵循: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释疑,启发,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很重要。

王树声先生提出的地理教学的八大原则:

1、人地关系为主线。2、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当性。3、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应是三维目标。4、引导认知感性为先。5、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6、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师可增加、删减、补充教学内容。7、坚持启发式,因势利导。8、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我的公开课苦恼

2002年7月开始地理教学生涯,今年开始第八年教学生涯,历数上过的公开课、研讨课、赛课:

1、2003年12月淮南一中公开教学日人教旧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这次通过上公开课,学会了使用电脑制作基本的多媒体课件,学会了上网搜索课程资源,我独立制作的课件中还链接了网络搜集的“地壳运动”与“板块运动”的动画。这对于自己是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大学期间,即便全体室友都有通宵上网的经历,自己也不为所动,终于以只知道电脑最常规的开机、关机操作离开安师大。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教学环节的完整,多媒体运用动画突出重点、难点,呈现了非常感性的图片。公开教学前后请教了同行以及业务指导教师。

2、2004年3月,淮南一中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我的赛课课题是人教旧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大气环境保护》,课件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自我感觉课件漂亮、美观,交互功能很强大,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都通过平台整合在课件中,信息教师建议我拿这个课件去评选。授课班级是一个比较好的重点班,当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时间把握也很到位,当时感觉特棒。后来很久得知,那次课获得学校优质课三等奖,好像参加者都会有三等奖,郁闷很久,有点埋怨学校公布比赛结果太迟、太慢,为什么不当场公布呢。继续痴迷authorware,flash课件制作,并搜集、整合了大量教程与课件辅助资源。

3、2006年9月5日市教研室举行的高中地理新课程集体备课活动中担任主讲教师,向全市教师讲《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备课构思。这次,锻炼了当场发言的胆量,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学会各种版本教材的对比阅读。

4、2006年12月9日淮南一中第23届公开教学暨市级高中地理新课程研讨课上,执教人教新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满意,虽然参考了一些资料,但总体整合、原创为主。教学实施中有“实验教学”、“分组合作”、“小组探究”、“反馈训练”,并且前后呼应,最后还根据教学主线设计一幅对联掀起最后教学高潮。在2007年的市教研室教学设计评比中,自己撰写的这篇教学设计《大规模海水运动》荣获一等奖。

5、2007年12月淮南一中第25届公开教学日,执教人教新版选修三旅游地理第四章《旅游规划》。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完全是原创的,熬了两个多礼拜,搜集了关于淮南旅游的很多资料,包括书籍、画册、导游图、交通图,花费了好几十块钱自购十几份旅游交通图,教案一再改写,只在一个文科平行班级试讲了一遍,就直接推出上公开课了,自己特别满意。这篇教学设计是采用淮南的旅游业贯穿始终,新课结束进行了“淮南旅游规划”的探究活动,最后自编关于淮南旅游的对联,与前面呼应,掀起最后高潮。各班屡试不爽,公开课当天,在没有采用多媒体的一个平行班教学采用这个教案,效果出奇的好。下午正式在多媒体教室上时仍然是平行班教学,气氛热烈,课堂张弛有度,校长和教研员等诸多教师来指导听课,自己信心十足,上课充满激情。这篇教学设计后经淮南二中资深地理教师刘老师推荐,投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4月)竟被发表,打破了工作六年没有铅字文章的遗憾。

6、2008年5月,淮南市中学地理说课比赛中抽中课题《全球气候变化》,这篇教学设计准备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遗憾的是这篇教学设计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7、2008年12月,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现场说课比赛,我抽中的课题是人教新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篇说课稿主要依据平时的课堂教学改写,这节内容人教新老版本教材都有,教学设计多次琢磨过,平时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不错,说课时基本脱稿。

8、2008年12月29日,市教研室举行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提前一天准备,即28日傍晚抽课题,当时抽中的课题是人教新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这篇教学设计有些粗糙,参考的成分较大,课件资源也是以前网络下载的,自己进行了整合。当时教学中使用了学案,但好像学案使用不够严谨、规范。

9、2009年8月,暑假,在安庆举行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的初赛,抽中课题人教新版必修三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这篇教学设计自己曾经用心琢磨过,赛课时有一夜的准备时间,无生上课,上完没有感觉。教学设计新意不足,时间仓促,课堂结构把握较好,实施时环节完整。

10、2009年9月初,拍摄参加全国地理优质课评选的录像课《旅游规划》。时间仓促,任务繁重,最终选定这节曾经上过公开课的内容,经过修改后,借班上课,仓促拍完,很快编辑,迅速上报。最终在11月20日云南玉溪的地理教学研究会的年会上被评为二等奖。

10、2009年10月,马鞍山二中,举行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决赛,课题《流域的综合开发》,教学设计平淡,教材挖掘不够透彻,准备不足,遇到学生的冷淡使我怯场。这次比赛使我认清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欠缺之处,也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真正需求。这次决赛更加令我淡化了各类比赛的功利性(学校好像比我本人更看重结果),直到现在不想去打听比赛的等次。同时对于文理分科的危害体会更深。

11、2009年12月9日,淮南一中第29届公开教学研讨课,执教人教新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就是这次,采用我校倡导、推行的“朴实教学模式”构思教案并执行教学,前后教案修改四次最后定稿成了自己最不满意的教案。虽然形式上符合“朴实教学模式”的要求,也获得了教研员和地理同行的肯定与认同,据说还是本次我校公开教学推出的十六节研讨课中获得评价最高的两节课之一,但本人无法真正安心接受。我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因为何?是由于内心的偏激与固执所致?是由于内心的懒惰与妥协所致?是由于自己对于教学的认识不透所致?研讨课一结束顿感压力释放,浑身轻松,晚上一顿豪饮,直喝得走路小腿发软。清醒之后,用心思考,良久,自评我的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并谈些感想:

(1)教学设计淡而无味,缺乏新意,没有任何“亮点”。课程资源的利用几乎所有地理教师都能想到,如“新课导入”用李白的《将进酒》的名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训练反馈”的2007年江苏高考题各类资料中俯拾皆是。相比历次公开课教学设计,感觉这次不太像一次正式的校级公开课。

(2)教学方法设计三种:讲授法、练习法、探究法。实施中以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很严重,探究法运用的“拓展延伸”也有些流于“讲授”。新课程倡导的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根本没有体现。连准备让学生动手画图的环节也因考虑时间紧张而省略。总之,为了完成教参规定的课时教学任务,教师采用了最常采用的、教师们最容易驾驭的方法:讲授法。这种方法对于课堂实施来说,比较容易控制课堂进度,学生表现不会出格,课堂秩序井然,显然效率最高。

(3)展现真实的课堂同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次的公开课几乎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也没有准备学案,想还公开课一个“常态”。按教学环节来讲,前两个环节总体完成很好,较差的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现象来归纳总结,也许是因为教师列举的现象过于复杂,学生的背景知识储备不够,也许是因为教师启发、引导、铺垫不够,就提问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不看书念或者猜并不能够很好讲出“地理意义”。如果让学生提前预习,或者提供资料给学生阅读的话,相信学生会表现较好,但这不是常态课堂,平时学生们对于地理学科几乎没有预习的,课后及时复习的也较少。如何在紧张的有限的45分钟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益确实是令每一个地理教师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4)教学理念的冲突与矛盾。新课程改革相伴而来的有很多崭新的(对于我们中国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理论与思想,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等。这些崭新的教育理论如何有效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恐怕这中间需要跨越的鸿沟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比如水循环的示意图,平常我们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先讲授(讲解)水循环示意图,后举例印证或者说明之,这种教学效益高,节省时间,学生容易理解。而教师采用建构主义请学生根据教师所给资料来建构,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学生的提前预习与准备,教学效益可能较低,学生画图流于模仿和抄袭教材图。知识传授一定要采用建构的方式吗?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传承了海量的知识,哪些是适合采用建构的方式来教学的?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哪些适合建构呢?启发式教学与建构主义什么关系?讲授的过程中能否渗透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中国高中教学的教学方法似乎总体上以“演绎法”为主,尤其是偏理科的学科,如果偏理科的地理教学都要采用“归纳法”的话,教学任务可能比较难以完成。初高中教材的天然联系,由于举国初中地理教学的低质量和无效而被割裂,致使高中地理教学即便想采用建构的方式也非常困难,因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

(5)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文字简单,条条框框的东西多,具体实在的内容少,也许是给教师的创新、解读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但无法把握的东西也增多了,而教材编写者们对于相关的课程辅助资源的整理、提供显然过于滞后,很多优质课、录像课评选的获奖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关辅助资料很难及时与同行们共享。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教材,在编写时,是否文字越少,就越能减负。比如这节《水循环》通过解读课标得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应该是教学重点兼难点,为什么教材只有两小段文字呢?并且没有相关的图片、示意图呢?教材中少量的文字介绍,言简意赅、抽象概括,一线教师们把握起来很有困难啊,过分的咬文嚼字是否是地理学科舍本逐末的表现。而作为知识铺垫的“相互联系的水体”文字较多,图片两幅,还有“读图思考”栏目设置。对于不同地位的教学内容,这种教材书写的反差是否会令教师心生疑窦。

(6)各级各类研讨课、赛课、展示课、评优课真能调研出一线教学的真实情况吗?坦率的讲,我这么多次的公开课、研讨课、赛课,一定程度上讲,是有作秀成分的,虽然我没有上过重复课,没有故意选择学生(专门挑选成绩好的学生),但很多课是不断打磨才出来的,也是众多同行们的集体智慧结晶,设计上追求新课程的理念,似乎不能杜绝迎合评委(听课教师)口味的嫌疑。公开课、赛课的研讨、激励、展示的价值必须得到肯定,但公开课能否反映常态的地理课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校倡导的“朴实教学模式”是有深远的巨大的价值的。一线教师的真实的、常态的教学情况如何调研,也许这不该是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但是很多一线教师都上不好新课程的课,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11月15日——18日福建泉州的二十一节课,据说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本来设定的特等奖空缺。这次泉州的赛课,提前给了选手两个备选课题,应该说选手们是有时间准备的,选手们一般都会准备的,那为什么还会这么多问题呢?是否可以大胆设想,如果这次全国比赛也像我省马鞍山决赛那样,临时抽取课题,准备一夜,次日上课,这样王树声先生可能会有更多感慨。到底是我们的学生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师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推荐参赛选手的机制出了问题,没有把最厉害的选手选拔出来?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仿佛酒未醒,而夜已深,胡言乱语之处,各位包涵,包涵!!!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xingyunyangqinw 2013-11-9 10:56
感谢庆龙老师提供的全部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的全部记录和思考,再次学习也再次深刻读懂课标。 新老师因为你们的分享进步更快了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1-10 12:55
xingyunyangqinw: 感谢庆龙老师提供的全部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的全部记录和思考,再次学习也再次深刻读懂课标。 新老师因为你们的分享进步更快了
客气了,咱们共同进步!博主可否也把赛课心得发布出来,供大家研讨学习呢?
回复 xingyunyangqinw 2013-11-15 21:58
庆龙梦幻之地: 客气了,咱们共同进步!博主可否也把赛课心得发布出来,供大家研讨学习呢?
今天才有空来整理收获了,呵呵,一直挂念这件事呢~~~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1-15 22:36
xingyunyangqinw: 今天才有空来整理收获了,呵呵,一直挂念这件事呢~~~
粗浅随笔,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9 00:16 , Processed in 0.0681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