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假如我们天天上“公开”课?(连载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热度 1已有 305 次阅读2009-11-27 23:38

科大附中原校长 关胜新 点评

   关校长的开场白比较长且很谨慎,他首先声明校长已经辞职,被合肥教研员张宝璐“抓差”顶替做评委,现在又被省地理学科的总教头吴老师“抓差”来做评点。他以一种比较超脱的心态来评点,并且一再强调仅代表个人观点,没有深思熟虑。以下是评点的粗略记录:(凭记忆和当时的简单笔录整理,非“原话”。)

一、概要描述了a组的九位上课教师的风格。全是赞扬和鼓励的语言,记得好像描述我是“大气磅礴”(我直到今日尚不懂什么叫大气磅礴)。

二、关于课题选择的看法。课题“流域的综合开发”内容多,挖掘深,涉及面广,利于参赛教师多角度切入,利于充分展示各位教师的风格。

三、马鞍山二中学生的“意外表现”。几乎大多数选手都是“启而不发”,任凭参赛教师如何激励,如何引导,学生们总是“金口不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手的发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关校长用了很多“也许”来推测原因:也许是因为理科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淡薄?也许是因为一班学生被一分为二,这一半的学生(约30人)想着另一半而无心向学?也许是因为学习环境的突然变化(从普通教室转移到大报告厅)?也许是因为听课的大人众多,吓倒了坐在前排的学生?也许……也许……,这一连串的“也许”说得坐在台下的我直冒虚汗,简直说中了我的致命问题。授课教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关校长建议到: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需求角度考虑,而高二理科班的学生有什么需求呢?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是最终需求吗?显然不是,对于像马鞍山二中这样的全省名校,所有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检测只是a或b等次的区别。从高考应试的角度来看,理科生不需要考地理,没有需求。地理学习兴趣需求呢?文理科班的学生到底有多少对于地理感兴趣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们要及时进行预案的调整。像这节课学生们不是“刀枪不入”吗?教师们就要用“炮轰”,用“炮轰”轰不动,就用“导弹”来炸。导入可以这样设计:没有长江三峡,长江洪水就将淹没马鞍山,马鞍山面临灭顶之灾。看马鞍山二中的学生有没有反映。关校长说得慷慨激昂,说如果我们平时上课也如此,安徽教育完了,中国教育完了。

四、关校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体点评

1、从学科能力培养角度

9号选手(马鞍山六中林章和老师)较好,确实9好选手老练厚重,驾轻就熟,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提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如特级教师章小明老师课堂教学中利用“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八大行星中唯有地球上拥有生命这一载体来引导学生珍惜地球、热爱生命。

2、从高考层面评析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图的运用不足,没有充分解读图上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3)描述和阐释地理规律。对地形的阐释不够,出现了少数科学性错误,不能出现口误等。

(4)论证和讨论地理问题。知地——析因——就理。探究问题过多,有的只是贴标签。探究题目过大。探究题没有针对性。

3、从学生终身发展层面评析

(1)搜集信息的能力。此次比赛这种常规课堂没有办法实施。

(2)处理和分析信息。

(3)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4)运用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遗憾之处:生成性的东西少,预设的又实现的不太好。

 ——我的感悟:这种发自内心的,远离功利的真话,实在是太少了,我们中国各行各业喜欢唱赞歌的多,喜欢批评、建议的少,而教育部门现在充满了矛盾、纷争,如何立足国情,拒绝虚假,淡化功利,追求“真、善、美”是每一个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深思的。为什么我们的理科班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地理,为什么我们文理分科后地理课时大量缩水,为什么我们喜欢沿用老套的“讲授法”,真正难以改变的是学生还是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如何管理好基层的各级各类学校?我们的教师应该肩负怎样的使命?

任老师 马鞍山二十二中 评点

   这位教师自述工作25年了,但是新教材也是刚刚接触。估计肯定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高三把关教师,为一方地理教育付出了大半辈子青春,是我们学习的前辈。任老师主要谈了关于探究活动、分组讨论实效性的话题,她提及了一种重要的思路:即要想扎实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应该多备预案,以利于在各种场景下活动正常开展。

安徽省地理教研员 吴儒敏老师 2009年高中优质课评选活动小结

省教研员吴老师做了一个ppt讲稿,用“真实”、“差异”、“分享”、“探索”四个词语对这次评选活动进行了小结,以下是展开内容提纲:

关于课题选择

为什么选择《流域的综合开发》作为赛课课题,有三点主要考虑:

u高考的宠儿

风过亭的博客:推开“锋面”去看“河”(2009-06-0922:28:43)

高考 地理 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d77270100dd5k.html

 

 

  懒惰和压力致使这里荒芜了小半年,心里的一角却因此长满了草。

   今日给自己放假,呆在无人干扰的角落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偷书贼》看完,沉思于莉塞尔的坚持和放弃。二是做了一遍2009年高考文综i卷地理试题,欣喜于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的坚持与放弃。前者只能夜深独自体会,后者却可在此言说。

   无论有多少纷争,2008年高考文综i卷地理试题都是一个高峰。她超越了知识的庸俗和技术的刻板,卯足了课改春天的气息和萌动。但是,地球运动一拖四的倔强与三角洲的出其不意在成为日后经典的同时,又让其孕育者备受压力。2009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也因此留下了悬念。

   然而,专家是坚强的。“知识抽样、能力覆盖”既然是文综命题的必然选择,就不能迁就一线因面面俱到复习而要求“大覆盖面”考,所以当今年36题再次出现“非洲的三角洲”时,地理教学一线自然会形成一个锋面,一边是愤怒,一边是喝彩。我想锋面本身已不是专家们的关注点,他们关注的应该是锋面的走势。我站在喝彩这一边,期待更多教师的加入,将这个不合时宜的锋面推开。

   专家也是从善如流的,当地球运动的考查过于强调空间思维几乎变成立体几何考查的时候,受课标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引领,设计者适时实现了这类试题的理性回归:地理学和天文学研究地球运动关键差别在于前者强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后者强调运动的规律。因此,“晨昏线判断、地方时计算”等让许多教师津津乐道的东东从高考试题中淡出是必然的,早晚而已。其实,翻开国外的中学教材和国内主要地理学期刊,几乎看不到大篇幅纯地球运动的内容。

   突然想起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地理老师说:这些年高考地理一直都掉在“河”里!我说这是合理的。河流是自然之子,遗传了地形的形制,秉承了气候的脉动,携带了土壤的骨血,诉说了植被的呵护;河流又是人类的姐妹,传递着资源的奉献,承受着人口的喧哗,延展着发展的冲动,记录着环境的变迁。她们发于点,走成线,连一片,既领略着十里不同天的奇妙,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理。还有什么比河流更能包罗万象的呢?天生一个高考试题素材的宠儿!更重要的是,河流遵道而瞬息万变,今年考的“河”到了明年,“河”还是那道“河”,“河”又不是那时“河”了。

   高考地理试题成“河”,她源自哪里?流向何方?只有她自己知道。因为不确定,所以需要谨慎、值得期待!大河本无源,大河亦无终,我们慎筑坝,才能看到她来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风采。

u新课程改革对河流高度关注

u地理性强

   2009年高考地理安徽卷综合题33题总分30分,平均得分9.22分,难度系数0.307。34题总分30分,平均得分10.60分,难度系数0.34。综合题得分偏低与必修3教学关系密切。

从学科思想把握内容

整体性五个层面:

1、各要素  “大坝”与“梯级开发”没人讲到。

2、各部分

3、上、中、下游

4、资源是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开发资源将产生综合性影响。

5、与大流域及其他流域的联系与写作。运河图,水能开发,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贯穿始终

1、河流是资源和灾害的载体,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

2、开发条件分析向前是自然成因,向后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思考题的意图)

3、人地关系演变和区域发展阶段相对应(思想演变、科技、政策,罗斯福新政等)

教学思路的确立

1、前后联系比如怎么为梯级开发埋下伏笔?

2、主题优先,区域为辅;

3、区域对比,知识迁移;可以用墨累—达令河,伏尔加河,塔里木河流域对比。

4、空间类型和尺度的变化。田纳西河流域是湿润地区,如何迁移到半干旱、干旱地区?中等尺度如何迁移到大尺度?另外,“建大坝”和“修船闸”是不同的。

师生互动

1、情境创设有吸引力,有效。

2、大设问,小追问,细理答。一堂课三大核心问题足够。

3、引导学生参与课本回答,而不是照着课本回答。

4、小技能的训练跟进。

感谢(略)

——我的感悟:我们的省教研员,虽然年龄不是很大,但充满思想、激情和活力,同时又是一个信念坚定的实践者,关于教材的解读分析,关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看法,观点独到,理念超前,组织活动的想法和一般教研员决然不同,是新课改的真正倡导者、实施者。

 

反思:认清自己方能不断提升(兼谈与大学同学的聚会)

   今天11月19日,距离赛期正好一个月,这个比赛的反思与小结也写了近一个月。这节感觉较差的赛课,没有上出精彩,现在看来主要原因有:(1)“磨”课的程度不够,好课是“磨”出来的,连夜赶制,不仅来不及“磨”课,就连基本的课件制作和教案熟悉都很仓促。诚实的说,这说明了本人的教学技能还很欠缺,教学实力较弱。(2)教学环境不熟悉,直到临场才知道具体授课环境,而我本人又是一个对于环境特别敏感的人,有点不自信。(3)学生的表现使我的授课情绪大受影响。这又是我的一个致命的缺陷。按理说今年是第8年工作了,不应该在学生面前发“怯”啊,可我就是这样。我是一个需要学生鼓励和支持的教师,如果学生上课情绪冷淡,消极被动,我授课的热情就会大减。还记得刚刚毕业的2009届的我所带的两个文科班,一个班级热情、主动、活跃,师生互动频繁;一个班安静、沉默、冷淡,常常启而不发。我授课的情绪明显不同,当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那个活跃的班级,立刻精神大振,发挥的很好,常常在“预设”之外还有“生成”,课堂上还有学生的质疑、对话。而走进另一个班,如果班主任在门前站着的话,班级异常安静、沉闷,班主任不来时好些,但上课两三分钟立刻会沉寂下来,学生们特别喜欢安静的听课,教师提问,学生不答,只得自问自答,有几次我“火”了,跟他们讲了课堂互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但效果不明显。班主任只要学生安静就行,我无语。(4)平时教学琢磨课还较少,只有在举行公开课、研讨课或者展示课时,才会花上较长时间备一节课。平时备一节课可能顶多花两个小时写教案,凭经验和旧教案上课的情况确实经常出现。也许是因为缺乏思考的习惯,也许是平时工作量较大,也许是因为家庭负担的拖累,也许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许是缺少“任务驱动”,也许这是普通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也许…也许…总之,这一切都是借口,最终的原因还是对于地理学科教育的热诚与挚爱的不足,一个痴迷于某门专业的人,即便没有他人的督促和关注,他仍然会默默地坚持不懈地习惯性地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向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前进,从不迷失,也不会彷徨,他定会充满激情的度过每一天诗意的教育生活。

在马鞍山还见到了好几个大学同班同学,其中大部分同学都是毕业后第一次见到。他们是芜湖一中的何先云同学,淮北一中的张靖同学,淮北一中的华瑞芬同学,宣城二中的程和平同学,桐城中学的段焕荣同学,马鞍山红星中学的邱永同学和蒋余根同学(东道主哦)等,晚上东道主同学请客小聚,大家齐聚一堂,畅谈人生,其乐融融。毕业八年,曾经同班的同学们的发展方向和轨迹各有区别,有的已经走上了学校的管理岗位,担任了学校的教导主任,校长助理等职务;有的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地区小有名气;有的家境富裕,家庭婚姻生活幸福、美满;有的同学工作第八年才刚开始任教毕业班;有的工作后重新考研、读博,转换了专业方向,现在春风得意;有的留在了大学任教,成了专家学者;有的进入政府部门成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轨迹是各有不同的,到底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沿什么方向发展最合适?这个答案只能问自己,人生需要规划,到具体的境遇往往充满了各种意外、偶然的悬念。说句实话,当年读大学时,前两年对于地理学科不是很感兴趣,专业课的学习也不是很下功夫,很多功课的学习成绩一般,学习中较少体会到那种很有激情的感觉,大学四年从来没有拿过任何奖学金。课余的大量时间用来学习中文和外语,喜欢听讲座,中文系的,外语系的都听。大四快毕业时,中文自学考试已经结束,中文专业课总体成绩尚好,能够拿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这才放下心来,转向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变了心态,投入了时间之后突然发现,地理学科挺有意思的,只是以前没有用心体会罢了。

   假如我们天天上公开课

   这篇赛课反思边写边想,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已经写了一个多月了,这才触及中心主题“假如我们天天上公开课”。结合自己承担过的校内公开课,市级研讨课,多次赛课,以及这次的省级优质课的评比,大致可以总结公开课的特点:(1)公开课是精心准备的课。(2)公开课是用心打磨的课。(3)公开课是完整的课。(4)公开课是有创意的课。(5)公开课是考虑学生的课。(6)公开课是开放的课。(7)公开课是体现教师优势和长处的课。(8)公开课是大容量的课。(9)公开课是表演课。(10)公开课是承载太多功利目的的课。学校领导要展示教师的实力,教研员要彰显教师优良的基本功,同行们要看到精彩的教学,外行们要借鉴吸收,任课教师自然背负巨大的无形的压力。公开课一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又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每种事物都会有利弊两个方面,就像硬币的两面性丝毫不影响其价值一样,公开课有时候难免会成为“作秀课”、“表演课”、公开课确非“常态课”,然而公开课的价值是否就该因此抹杀呢?个人感觉,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公开课值得去上。毕竟,借助上公开课的机会:(1)加强同行们之间的平常的教研活动,一线教师平时很忙很累,要说经常相互听课借鉴学习,恐怕精力和时间也不允许,借助公开课的机会,同行之间相互听评课,是很意义的。(2)公开课会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够反映授课教师的最佳水平,虽有演练和打磨的成分,但是只要不用同一个班级上重复课,你能说这种公开课就是作假吗?恐怕未必,也许这种执着的磨课真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最佳的体现,真是基于如此认识,赛课中的公开课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教师和他所在的团队的综合实力。(3)公开课能够推动一个学校和地区教研活动朝向更好层次发展。像导演带领演员拍摄电视和电影一样,演技高的演员只用通过饰演了精彩的故事情节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有了公开课,吸引地区的同行们参与研讨,地区的教研活动因此开展的有声有色,公开课成了重要载体。(4)公开课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平时日常教学教师们践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机会很好,碰到公开课才会去用心考虑、尝试。而公开课之后的教学反思,由于批评和表扬的教师较多,授课教师一般都会用心记录,这用心的记录自然会总结教学的得与失,从而为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奠定了见识的基础。(5)公开课是锻炼教师自信心和大赛经验的重要场合。教师们见得场面越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越强,心理调节能力越强。教师,尤其地理教师,理科出身的偏多,不是都天生适合做教师的,这就需要锻炼,比如表达能力、演讲能力、随堂应变能力等等不通过多次的公开课用心积累则很难明显提升。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青年教师们还是要争取多上公开课。假如我们天天上公开课呢?我突然想到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个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中叙述的一个故事: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教师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对于每一节课,他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这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9 21:44 , Processed in 0.0710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