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恋地情结》段义孚著 志丞刘苏译 商务印书馆 2018.5
中文版序 (北师大 周尚意)
两位译者是我的学生,他们合译了段义孚先生的《恋地情结》,并邀请我写序。他们深知我对段义孚先生的崇敬,故以这种形式,送给我一份厚礼。他们对翻译工作的认真,以及不计名利的学术态度,是如今年轻人身上难得的品质。我要衷心感谢他们,让我们师生能用这种形式,延续我们的学术交流。
本书作者段义孚先生,现为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的荣退教授,也是北京师范大学聘任的客座教授。虽然他未从北京师范大学领过一分钱的薪金,却一直为北京师范大学默默地奉献。这些年来,他一直给北师大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合作的研究生工作坊开讲座。2017年年初,我为段先生办理北师大客座教授第三个聘期的手续。申请表中必填的一项是:受聘者的学术影响,以及近期的学术发表。填表前,学校里有老师担心:段先生高龄,是否还能胜任这份工作?从他的学术发表就可以知道,他的敬业,令我等中年学者自愧弗如。这位年逾86岁的学者,笔耕不辍,近几年来,几乎年出一书。段先生是美国科学院和英国科学院的双料院士,这应足以证明他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但是内心清醒的学者,通常不以院士头衔作为学术贡献的标尺。诚如我们在意清人留下的《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的学术价值,而不在意曹雪芹、纪晓岚等作者谁做过官,谁得到皇帝的赏赐。段义先生还有一个比院士名头更合适的头衔——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人。这个头衔可以清晰定义段义孚先生的学术贡献。每位获得学术殊荣的学者,一定有几部重头的著作,作为留给人类的知识瑰宝。在段义孚先生众多著作中,《恋地情结》是重要的一本。
《恋地情结》常被地理学者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作为经典引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他之后出版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专著—《空间和地方》(Tuan,1977)。《恋地情结》主要讲述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不同地方的人地关系。但是,在中外地理学本科教材中,涉及人地关系的章节或不提“恋地情结”,或轻描淡写地带过。因此目前只修完大学地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几乎都不太了解这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背后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认识论。对于外专业的人士,他们就更无法通过地理学本科教材,了解“恋地情结”的精要。因此,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可以弥补大学教材,甚至是研究生教材的知识空缺。一日,我与北师大的一位同事闲谈,他说教科书中没有讲到的内容,基本上不是成熟的、达成共识的知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我也不完全同意。那么下面就要谈谈,“恋地情结”是否成熟到可以收入教科书。
“恋地情结”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它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要概念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研究范式。国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教材都会介绍几个主要的地理学流派和学派,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其中之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以《恋地情结》为范本。该书给出了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如何分析不同地区人地关系的框架,段义学指出,以往有许多人地关系的研究,其中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关系。但是此书的重点为,论述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之本质(原书第4页)。段义孚先生侧重分析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按照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的说法,一个地方人们共享的价值观的综合体就是文化(Tylor,1920:1)。因此,段义孚先生研究的是地域文化,他也被业内归为文化地理学者(Peet,1998:10;Norton,2013)。
目前,在文化地理学中,最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就是段先生在此书中提出的分析体系,该研究范式包括库恩定义的范式所包括的几个要素:概念(标准)、理论、方法和范例。因此“恋地情结”适合放入教科书中。《恋地情结》一书框架清晰、逻辑性强。我们可以将从第二章开始的各章,看作理解任何一个地方人地观的步骤。这个分析框架的逻辑是:感知(perception)——态度(attitude)、价值观(value)—世界观(world view)(原书第4页)。具体步骤是:第一,了解人们通过身体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第二,了解受心理模式影响感知的世界;第三,了解民族文化对心理模式的建构;第四,了解个体差异对世界感知的影响;第五,了解地域之间文化交流和碰撞对世界感知的影响;第六,从四类情感、价值观刻画研究对象的恋地情结,即人们对身体需求的态度、美学欣赏趣向、地方依附/地方情感、对城-乡/人工-荒野的态度;第七,得出体现为空间结构的世界观。有人误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从“恋地情结”的分析步骤,我们可以看到段义孚先生并非强调脱离人感受外界的空想。
本序写到这里,我想用一个例子简单地说明,如何运用“恋地情结”的七个步骤进行分析。我酝酸写这篇中文版序时,刚刚看了美国电影《地心引力》,所以就用这个故事作为例子。影片的故梗概是,俄罗斯击毁自己的一颗军事卫星,形成太空垃圾雨。垃圾雨撞毁了美国的一个太空站,数名宇航员牺牲,只有一男一女两名宇航员幸存。男宇航员是经验丰富的麦特·科沃斯基,女宇就员是初次到太空站工作的医生瑞安·斯通博士。因为返回舱被毁。所以他们必须漂移到中国的太空工作站——天宫,利用天宫的返回舱回到地面。这是一个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讨论的自然,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在地表所接触的大地景观。
按照“恋地情结”的分析步骤,第一步,我们要了解宇航员借助身体所感知的世界。在太空中漂移的宇航员,需要在球型坐标中定位,个人总是处于球形坐标的原点。在电影中,我们听到的宇航员相互定位的表达就像这样“瑞安,我在你左上方11点的位置”。他们感受到的日出日落方向和节律,与他们在地面上感觉到的迥异,他们的身体须臾不能离开宇航服的生命支撑系统,连身体的移动都要借助喷发推进器。第二步,了解两位宇航员的心理模式对他们感知世界的影响,乐观的麦特将工作视为一种享受,甚至将遇到的种种挑战都当作一种享受;而事事认真的瑞安,面对排战,显现出惊慌,因为原来的秩序被打乱。在两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对人地关系的感知显然不同。第三步可以略去,因为两个人的民族文化建构差别不大。第四步,了解麦特和瑞安两人性别、健康状态、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对他们世界感知结果的影响。瑞安为女性,身体力量弱,且处于生病的状态,因此她对危险的感知、判断比麦特差。麦特理解瑞安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就能理解瑞安的恐惧,并引导她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第五步,了解地域之间文化交流和碰撞对世界感知的影响。在这个故事中,因为只有两个演员,所以没有充分表现地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唯一体现地域文化差异的是一个很短的片段,在麦特牺牲后,瑞安自己进入天宫太空站,看到了天宫逃生舱操作面板的分布与美国返回舱内操作面板的布局大致相似,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操作方法,唯一的困难是,她看不懂各个按键上的中文。这个情节透露了编剧和导演的暗指,即人类在征服太空时,既使用了不同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一些共享的文化符号。第六步,通过麦特和瑞安,我们可以看到编刷和导演所倡导的恋地情结——在身体层面,珍惜生命与挑战身体极限各有积极的价值观;在自然审美层面是开放的、创新的;在对地方的依附和依恋的层面上是有空间尺度层次的,瑞安既有对自己女儿的怀念,也有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渴望。当瑞安模糊地听到民间无线电爱好者家里传来的歌声和小狗的叫声,她希望能在这样的声音中离开人世;在对人工-荒野景观的态度层面,这个故事更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导演设计瑞安落到地面后,呈现在她面前的不是前来迎接的人群,也没有显示出是哪个国家,而是一片自然荒野,大地母亲的拥抱让她获得无比的亲切感。最后一步,描述出瑞安在执行这次太空任务后所形成的、阶段性的世界观,即在人地空间格局中,国家之间的对立不能破坏人类共有的太空,人类在开发太空时,应和平地携手展开,等等。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张: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人地观,不断了解他人的人地观,才能提升人类的人地观。如果读者能够对比自然科学研究人地关系的范式,就能看出《恋地情结》给出的分析范式,具有直抵人心的启迪作用。由于学识的局限,我对段先生作品的理解可能有误,还请读者自己细细体会大师的智慧和人心吧。
周尚意
2017年2月于北京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0:59 , Processed in 0.0720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