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5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第一篇第三章地理学的构架与关联

已有 241 次阅读2019-2-11 16:31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这是第一篇的第三章,因为只有两节内容,所以一并发出。
第三章 地理学的构架与关联
第一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地理学的学科关联
本章小结

第三章地理学的构架与关联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人类最早形成的经验、观念与知识,首先也必然是与人类的处境——大地、地球、天文和人类自身及其之间关系的观察、描述和认识有关。地理观念与知识是早期人类经验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前科学时期的“宇宙地理学”,被看成是“描述地球的学问”,这是一个带有百科全书意味的定义,由此产生地理学是“科学之母”之说。19世纪以来,科学处于急剧分化状态,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得到发展。20世纪以来科学仍呈现出深度分化态势,但科学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推进着科学体系的不断重构,形成了学科之间的叠置、交叉、渗透。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促使地理学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地理学在其发展中形成了它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联体系。

P40第一节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学科体系属于地理学的认识论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目的、原则、视角对“地理知识体系”的结构性认识。如同任何科学分类都存在其不完备性一样,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一、近代地理学的传统架构
    最早较系统地从事地理学分类的学者,首推17世纪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Varenius16221650),他把地理学分为特殊地理学(区域或专区地理学)和普通地理学(通论或系统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地理学开始不断分化,每一分支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主题,形成地理学传统的结构体系。无论是普通地理学或是区域地理学,都可分成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类(图3.1)。
   在赫特纳和哈特向看来,区域地理学居地理学核心地位。理查德·哈特向1996)在《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把赫特纳制作的平面图改为立体几何图解来说明“地理学与系统科学关系”(图3.2)。在论及系统地理学与系统(主题)科学关系、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关系时,哈特向指出:“地理学不与系统科学对接,在共同平面的共同部分与它们相交叉,却是要横截过各门系统科学的横断平面上与它们相交叉的”,“综合所有各门系统地理学,集中于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地点的,则是区域地理学”。
P41
二、现代地理的架构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拓展,分类体系也不断改进。
     哈格特(Haggett1983)在《地理学的现代综合》(第三版)一书中认为,传统的分类体系相当重要,但不如用“如何去解决面对的现存问题”的观点来构架地理学更为有效。因为它较传统的分类方法更强调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性。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三大类。①生态分析。研究人类和环境间相关性,并解释它们间的连锁性。②空间分析。研究一种或一系列有意义且具有特性的区域空间分异、形成因素以及更有效的空间配置模式。③区域复合分析,是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的综合。基于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空间差异性,进行区域单元的划分。对此,哈格特给地理学做出一完整而简明的结构表:(a)部分是依系统特性所作的大略分类;(b)部分表示地理学主要研究层面。无论是哪一部分,都能显示出地理学内涵的广泛性及架构的系统性(图3.3)。
   具有哲学博士学位的约瑟夫·施密特许森试图把地理学建成一门推理基础上的科学,提出基于四种不同推理类型的科学研究途径(图3.4):从总体到普遍、从部分到普遍、从部分到特有、从总体到特有。从总体到普遍的推理是通过了解研究对象的普遍性质而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要问的问题是关于这门学科的自然属性的问题或者关于社会属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家所使用的推理类型。从部分到普遍的推理,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研究部分事象以揭示普遍性质,像物理学定律。因此,物理学中的科学推理与图3.4中的B相对应。从部分到特有的推理,则注重对单个事物的理解,这种形式的推理也称为逻辑型推理从总体到特有的推理试图理解特定单元的复杂特征,如地理学中的景观和区域在施密特许森看来,地理学方法论的独特性在于它力求理解存在于地球空间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复杂性,这是地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运用四面体分类体系,重在强调选择其中p43的一个是不够的,地理学的推理不只包括一种类型,而在于四种推理类型都要考虑。总体上,地理学关注地球表层和它的空间组成部分,即关注特定空间和地域中事物的联系。
    由左大康主编的《现代地理学词典》将地理学体系分成三个层次。①整体识别层次。为既联系时间,又联系空间;既联系自然,又联系人文;既联系理论,又联系应用;既联系哲学体系,又联系方法等属于综合性、全球性、共同性的地理问题,主要有普通地理学、系统地理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古地理学、区域学、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方法论等。②按要素所区分的次一级学科。主要由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这三大类组成。③第三层次由上述三大类的分支学科组成。
林超和杨吾扬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地理学条目”中,从现实出发兼顾历史,按研究对象构建了地理学的分类体系(图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的《地理科学》一书在阐述地理学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分界、研究内涵、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简明的地理学体系(图3.6)。
 P44
     与其他科学特性相比较,地理学特别强调“空间-地域性”、“空间-时间耦合性”、“地理要素整体性-综合性”和“地理研究主题的多样性”。首先,将地理学分成区域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普通(或综合)地理学、专题地理学四大块,形成模块1。进一步,依据理论方法与应用、自然与人文的对应互补关系构成地理学的四大组成模块,即模块2:①理论地理学与地理学方法,由地理哲学、科学地理学(地理学与科学、科学哲学的交叉)、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方法论、理论地理学、地图学、实验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数量地理学、现代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元地理学和地理学方法、工具、手段等组成。②应用地理学或建设地理学,与区域或全球关联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问题,包括灾害地理学、区域与全球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学、环境规划管理、土地资源学、医学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开发整治等。③人文地理学,由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组成。④自然地理学,由化学地理、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土壤地理学等组成。将模块1与模块2嵌套起来,构成如图3.7所示的分类体系。

三、变化的人文地理学体系
   詹森(Jensen1999)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文地理学用传统的(tradi-tional)、计量的(quantitative)、评论的(critical)三种不同观点构成如图3.8所示的框架,同时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概貌,他强调这种架构并未能包括全部的人文地理学系统。
P45

四、变化的自然地理学体系
     与变化的人文地理学体系相对应,并采用相似的表现方法,构建随时间而变化的自然地理学体系。图3.9中: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景观学、土地学等;专题地理学包括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沼泽学、湖泊学、岩溶学等;应用自然地理学包括灾害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城市自然地理学等。
      格雷戈里《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一书中总结了环境地理学、应用自然地理学与环境管理、全球自然地理学、文化自然地理学等前沿研究领域,并对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进行了全面的界定:
   很多趋势,包括走向整体性的趋势和质疑现存各分支能否完全覆盖自然地理学全部研究目标的趋势,意味着需要审视一种更趋文化性的自然地理学。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脱离或削弱自然地理的核心内容,而是要反映出该学科中人文部分促进了地理学的那些根源。自然地理学/地文学专注于地球陆地表层及外围的特征和形成过程,重视对于了解当代地球环境必不可少的空间变异和时间变化,其目的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怎样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学通常分为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和生物地理学。但是现在的自然地理学在晚近环境和第四纪变化的系统分析中更加具有整体性。它采用数学模拟、统计模拟以及遥感方面的专门技术,发展出探索环境管理和环境设计的研究,它受益于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尤其是生态学)、地质学和工程学的协作在许多国家,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与人文地理学有密切联系(格雷戈里,2006

P47第二节地理学的学科关联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地理学不断分化、不断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丰富着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科学的分化与融合使得地理学与其“亲缘”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约翰斯顿(1986)指出:“在科学群体中,各学科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其主题来界定,由它们研究什么而不是怎样研究来界定。然而,学科之间的界线却很难清楚地划分,因为被研究着的现实世界是由相互关联的一个总体组成,而不是一些分离的部分。因而把知识分解为各种学科是人为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武断的,其目的在于把某些显然可研究的论题从其他论题中分离出来,尽管前者事实上并非独立于后者。当然,这样一种理想并非轻而易举。学科界线是相对可渗透的,这就为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好了准备。”

一、地理学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关联
3.10和图3.11显示了地理学与自然科学、数学、现代系统科学的关联。

1)地理学与物理学、化学。尽管地理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同为基础科学,但理化无疑是自然科学基础的基础。一方面,地理学与其交融形成了化学地理学、动力学地理学、实验地理学、年代学等学科;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在解释世界许多问题时的巨大成功,使其成为科学的“典范”和“标尺”。自然科学提供了一整套揭示世界本质强有力的规范化程序:观察、描述、假设、实验、测量、验证与证伪、理论解释(揭示隐藏的结构、规律与机制)、理论批判、再观测实验、理论再造。
2地理学与地球科学人类早期有关“地球”的知识,归属于“地理学”的学问中,地理学可称为地球科学之母。随着地质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土壤学相继分化独立及其对地理学的“反哺”,形成了地理学的“地学”或“地文学”传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现以及构建“全球地理学”、“地球表层学”的强大动力,地理学与地球科学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关联
(geonet自注:“地学”“地文学”“地球科学”是与“地理学”最容易混淆的)
3)地理学与生命科学。早期地理学主要侧重于生物分布与群落差异研究,形成与生物学的联系,发展出了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学的传统分支学科。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生态学尤其是应用生态学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跨越到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在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等领域呈现出与地理学全域覆盖之势。生态学以其强有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中,形成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等众多分支学科。在这一背景之下,地理学也不能例外,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结合造就了地理学的“生态论”和生态研究方向。
(geonet自注:我自认为生态学是指向生物属性的,而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中心,除了人之外的生物界是人类环境因素之一。而人类生态学是人类与生物圈关系或者说人类在生物圈中。百科: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环境间的关系的学科。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对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人类生态学就是运用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主题包括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进化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一门源于普通生态学,并随着普通生态学发展而发展的基础理论学科
4)地理学与数学及方法论科学。毕达哥拉斯以来,数学就具有无穷的P49“神秘”与智慧的“圣环”:世界是由数(几何图形)构成的,世界的一切秘密都隐藏于数之中。近代物理学、化学精确化的公式表达使逻辑形式化成为衡量科学的“标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地理计量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地理学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研究。地理学对象的多维性、关联性、整体性与不确定性、地理系统空间和时间的异质性与非线性的特征,使得传统的线性数学和精密数学在对地理学问题的解释上往往无能为力。统计学、模糊数学、现代系统理论(老三论、新三论、复杂科学)等横断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武器,地理学有望在方法上获得进一步支撑和重大突破。
(geonet自注:隐隐觉得大数据对于地理来讲也许是机会)

二、地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联
    地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形成了“地理学的人文-社会-经济指向”与“人文-社会-经济科学的地理指向”的双向互动。涂尔干高度关注“地理事实”(他称之为“形态学事实”)以及社会空间里的个体及群体分布的不同模式,并以地理事实为基础开始他对社会事实的分析。地理事实包括其领地上的人口规模与密度、城乡分布、建筑形式、道路交通、分界线和边境、自然资源的分布、机械装备等。当代社会学更加关注于社会叙事“空间化”。
     传统上,地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主要体现于人文地理学。地理学者不太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这实际上会产生一些问题),而以人文地理学去对应“人文-社会科学”。对各种人文事象和社会事象的空间分布、差异、关联、过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构成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图3.12)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化倾向。7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地理学的“社会科学”转向加速,关注于社会结构、组织、权力、公正、正义、文化、制度、政权、性别差异、弱势群体等主题,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形成了全方位的渗透与交融,构成了地理学的社会主题、文化主题、制度主题。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环境学、生态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纷纷强化应用的背景下,人类活动日益成为自然地理学关注的论题,并推进着自然地理学的环境管理、环境设计和文化转向。布伦特发表在《当代地理学要义》上的“地理学与人文科学传统”一文中认为:
    与其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视为彼此差别明显的学科,不如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接口。事实上,人文地理学的多样化的传统与方法在这些接口上造就了广阔的科研与教学范围,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以及这两门学科内部,形成了维系各种资料来源、方法和思想的建设性联系。由于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地理学家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地理学P50家的工作,基于人本主义的地理学研究日显重要。在人本主义其他学科工作的学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与地理学思想相衔接基于人本主义的地理学的例子包括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文学、视觉艺术和其他文化形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人本主义传统下工作的地理学家提出了有关空间的生产、表征的政治策略以及知识形象化与权力的关键性问题。
专栏3.1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传统上人们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认识非常模糊,或以社会科学来包容人文科学,或以人文科学统摄社会科学,或以人文一社会科学来统称。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元分类法,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两者是既相区别又密切关联的两大科学。两者的区别有三。①对象不同。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的组织、结构、功能、变迁、关系、机制的学科,侧重于从经济、政治、军事、人口、法律等“社会事象”对“社会系统”进行分门别类或整体研究。而人文科学是在精神与物质两个领城内,研究由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一文化体系”,包括人的观念、知识、信仰、思想、价值、道德、伦理、情感、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美学等“人文事象”。②形成时间不同。人文知识与人类文明同步产生,早在奴隶社会时期,人文知识就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作为一种科学形态的社会科学的形成则是19世纪以后的事,在近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城市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结构高度分化、复杂化和不断重构,使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快速发展。从而造成在不少人的观念中,社会科学要重于人文科学。③方法论差异。社会科学以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多用调查法、统计法、归纳法、理想模式等。自孔德以来,社会科学十分强调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实验、量化等科学化分析手段与研究程序,尤其是经济学,其定量化、模式化、理论化的研究成就,使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突出。而人文科学,侧重于人自身价值、意义的体验与思考,关注于个性化的感受、表达的人及其文化精神,更多的是规范性问题,多用实地考察、民族志、诠释、内省、移情、启示等方法,重视价值判断和对意义的追寻。
   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学者应该永远对单个的或不重复的事实感兴趣”,“人文科学学者必须与自然科学学者不同,他必须放弃因果说明,放弃发现确切的法则的努力。他关心的不是说明,而是理解,是阐释学。”然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本质上是一体化的:它们同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科学”(或参与性科学),社会由人所建构,在“人文”的人开展的现实社会活动中,无法分清什么是“人文的”、什么是“社会的”。正如皮亚杰所说:“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学’与‘人文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事实上,科学知识之间不只是存在斯诺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割对立问题,在社会科学(如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对利润最大化的无止境的狂热贪求)与人文科学的社会公平、环境伦理之间亦存在冲突。无疑,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深度关联与渗透将推进“统一的人的科学”的发展。1950年以前的社会科学过度迷恋于自然科学、沉溺于实证主义,导致对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后来在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下,社会科学开始了“语言文化”转向,这又导致了社会科学对实证性和客观性的过度否定

三、地理学与哲学的关联
    地理学是一门与哲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地理学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哲学思考的不同主题同时交汇。当代哲学的语言、符号、文化转向与人文科学形成深度交融,使得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哲学化”日益兴盛。哲学思考的主题呈现出多样化的异质性特征,哲学的这一特点与历史学p52的“时期独特性”、地理学的“区域差异性”、人文科学的“个性化”特征在“异质性”上有共性之处。哲学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进程中,将与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强调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的学科形成更加密切的联系。地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些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也是哲学关心的核心问题。地理学可以为丰富哲学思想发挥其独特性作用。事实上,地理学中的相当多的观念与理论,如环境论、或然论、适应论、协调论、人本主义、“复杂多样性中的统一”等概念本身就具有地理哲学和哲学思想的成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对实证主义的科学正统提出挑战,将多样化的哲学思潮——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应用于地理学中,形成了地理学的哲学方向。地理哲学成为地理学的前沿领域
   地理哲学是地理学与哲学、科学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概念中的哲学问题与逻辑思维问题,以阐明地理学结论的哲学意义与地理学研究方法论中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地理学史特别是地理学思想清晰地反映出地理学与哲学、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任何一位地理学家的理论思维、理论学说与研究方法,都反映出某种哲学或某几种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地理学家也将地理学的理论思维产物充实于他所坚信的哲学观念之中(左大康,1990)
    建立于我们研究的任务之上的信念,形成我们的哲学,形成我们个人的生命观和生活。所以,通常将地理学中这些信念大致指定为地理学的哲学。这类哲学有许多种。每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地理学性质的鲜明观点。这类哲学国与国不同,随集团而不同,亦因时而异。有人认为这些形形色色的哲学是人身上隐藏的、渗透的某些态度的模糊表达,它们形成了地理学的本质。真实的地理著作就这样被认为是基本的地理学的某种朦胧表示,这和柏拉图认为知觉经验是外界“本质”的某种朦胧表示属于同一方式(大卫·哈维,1999)
专栏3.2哲学与科学的关联与分野
    在古希腊,人类所有知识形态兼容于自然哲学中。自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的科学革命以来,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分道扬德,尔后心理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哲学出现分野。科学给哲学留下的地盘是什么?科学与哲学的区别是什么?亚历克斯·罗森堡(2006)在《科学哲学》一书中认为:“哲学主要考虑科学目前不能回答或者也永远不能回答的问题,进一步考虑的是科学为什么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的问题”;哲学是处理“形而上学”(meta-physics)问题,“‘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被视为对实在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以及事物的某些种类是否存在的研究,包括研究像数或红等抽象对象、上帝、独立于物理存在的思维存在、与单纯巧合相对照的原因与结果、由这些原因决定或命定的事件或者不固定并且存在性独立于先前事件,等等”;“只有哲学才处理的一种类型的问题是规范性的(normative)问题,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价值问题,关于事情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关于什么是好和坏、正确和错误、正当和不正当的问题等。科学可以说成是描述性的,或者说成是实证的,而不是规范性的。这些规范性问题在许多科学中有其近亲”。事实上,当人文科学或部分社会科学在追求“纯科学化”和“实证主义”的道路上受阻,进而再度转向“人本主义”,更关注于“规范性问题”。同时,随着哲学向语言、符号、文化的全面渗透,哲学与人文科学已难以分彼此。科学与哲学各有其分工,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一个泾渭分明的边界。
    一方面,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了认识“世界”的世界观,从而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赋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的重大发展,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现代生物学、系统科学和复杂理论,成为哲学灵感最有力的源泉。一方面,哲学在其循环、创新、发展中,不断推进着哲学对“世界”多样化的思考与诠释,从而为各门具体科学对“世界图景”的揭示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哲学观念支撑;另一方面,面对科学对其地盘的浸入、哲学二元论的困境、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不完备、哲学科学化受阻,哲学不断地陷入衍生、批判、回归、再反叛的周而复始的危机中。哲学既存在自身的危机,同时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也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完备性,而这一点往往被包括地理学在内的一些具体科学所忽视。
       20世纪70年代以前,科学主义形态下的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在地理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尔后人文地理学者深感过度理论化抹杀了地理学的丰富性和价值取向,进而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哲学思想工具,包括存在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激进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判唯理论、后现代主义等。一方面,地理学不断地从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中获得理论支撑,不断丰富着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人文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过度哲学化”的倾向。太专注于各种哲学思潮在地理学各具体研究中的单向应用,而较少致力于从地理学自身出发构建地理哲学和地理学综合理论。时下的西方人文地理学,对研究的每一个具体主题——建筑、公共空间、土地利用、社区研究均喜欢p54置于不同的哲学观念下解释。这既给人一种“繁茂景象”,又给人一种“悬晕感觉”。这一状况有些类似于20世纪60~70年代地理学计量革命。只要浏览一下皮特Peet)所著的《现代地理学思想》约翰斯顿19992000)《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和《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詹斯Jensen)的《地理学历史与概念》等论著,就不难发现人文地理学与当代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处于全方位的渗透中。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中的地理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野从近代自然科学形成时就业已开始。近代自然科学确立的六大原则造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巨大鸿沟:外在目的性和动力原则;已知现在决定未来的可预测性原则;已知个体决定整体的简单性原则;可认知性原则;时空可逆性、对称性原则;可量化原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彻底分割(研究自然客体把人类社会因素摈弃掉,研究社会事象时把自然要素抽象掉或外化处理)和绝对化理解加大了两大科学之间的分离。尽管追求实证(精确性、确定性、可实证性)成为近代社会认识的基本倾向,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割裂,并没有从整体上推进两大科学实质性汇合。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兴起在社会科学中出现了反量化、反证实的思潮,对牛顿力学模式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脱离。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野的同时,也存在着两大学科的综合、渗透趋势。建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成为当代哲学、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这一趋势的形成源于以下背景:经过18、19世纪科学的急剧分化发展后,科学的综合、交叉趋势日益增强。现代科学研究进展(进化论、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生态学等)从根本上突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及其规律之间的分离状态,构建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不可分割的世界图景。现代系统论原理与方法、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遥感空间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打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上的传统界限,为两大科学汇合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撑,探索复杂性或复杂系统,成为多科学综合研究的目的,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化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人类已经成为改变环境和全球变化的持久的重要力量,人地矛盾与冲突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加剧,要求哲学和科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为长期承受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内部分割的痛苦并寻求统一发展的地理学,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和做出独特贡献的场所。

P54本章小结
     如同任何科学分类体系均存在不完备性一样,地理学也不存在一个公认的完p55善的学科分类体系。从各自的分类思路、依据、原则出发,学者们构建了不同的地理学体系。而每一套分类体系都提供了认识地理学构架的一种视角。由于地理学以其空间地域横截并承载各种自然、社会、人文要素,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形成难以分割的“联体”构造,“联体性”或“交叉性”就成为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科学关联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地理学内部,离开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展的把握就无法理解地理学的发展。对此,阿克曼Ackerman1963)指出:“实际上我们中有一些人把对地理学本身的研究视为研究尽头,而没有放开眼界,为更大的科学目标作出贡献的胸怀和远见。过去很多地理学家渴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却忽视了整个科学进展的前沿。我们不能无视当今时代面临的变化洪流,整个科学的进展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组成分支学科的进步。”
    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广泛的关联性或交叉性,一方面形成了地理学引以为荣的“综合性”特征,另一方面,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图3.11和图3.12显示了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是如何与相关学科关联叠加的,重叠带上的部分代表了地理学专门的系统的分支地理学科,它们也平等地属于其他学科。问题是:在重叠带上地理学是否占据更多的位置?留在中心区域的是地理学特有的吗?中心区域是系统的、区域的、人地关系的?这些问题涉及科学关联中的地理学地位和定位问题。一些人担心,许多地理学家研究边缘问题会失去地理学者的身份而转向其他学科。另外一些人对此却乐观开明,如果边缘有趣,我们为何不探索它?这将拓展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地理学以空间地域为载体,横切并纵横向关联了诸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地理学猎涉内容的“广域性”,使得地理学者不得不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哪些是地理学的核心或主题?一些人认为,地理学分支学科的数量无限多,并沉醉于开拓“山头”的乐趣中。而许多人认为:把地理要素细碎分支化的做法,并无多大实际价值,反而会给地理学带来伤害。要避免地理学的漫无边际或一盘散沙,地理学就必须要强调并坚持它的核心和主题。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体系?(在上一轮课改当中强调的是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
2,你认为了解学科体系和学科前沿对于地理教学有何意义?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01:20 , Processed in 0.0704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