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整体上,课上的很棒很美,也有一大亮点,看得出授课老师对课标有解读,比如课标解读P163里面有一句“综合的目的是加强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我国地势与大河流向的关系,地形与气候的关系等,为教学中知识的适当整合打下基础,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授课老师在分析地势对我国影响是这样设计:
1.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黄河和长江,试着判断它们的流向。(PPT上呈现的中国地形图中“长江、黄河”动画表示,且自己在板图上描绘长江、黄河)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分别分析了气候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遗憾的是没拍照).
3.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水路、阶梯交界处山脉成为陆路交通的障碍(记忆中是这样)。
这三个点的设计就是参照了课标解读,所以可以看出授课老师是有看课标备课的。
最后这节课的小结,老师给出了一个框架,让学生小组内归纳总结本节课。框架如下图:
这部分的设计一开始在听时候我想着会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自己总结会不会更好?但是在评课时候邓姐说到这个小结非常好,给出框架让学生小组内自己去总结,自己去画书,一句话都不用说这是考试的重点,但是却又已经落实了。经邓姐这样一说,我一想,也是有道理。
哈哈,倒回着写,本节课有一大亮点就是实验探究,如果实验再完善一点就变成跨学科教学了,跨物理学科。实验探究“地势落差、河流水量与水能的关系”。
在评课时候组内有老师提到如果再借用物理老师的设备让这个实验发电,也就是有装置装上电灯,这样学生应该兴趣更大,觉得特别有道理,如果有个小电灯亮了学生就能很直观看到水能,且能理解到水能发电,进而呼应导入(导入是白鹤滩水电站),呼应了“超级水电站”背后的秘密,利用丰富的水量、地势的关系。
就像没有完美的玉一样,课也是一样,没有完美,但是整体上这节课已经非常棒了,反正我听的很舒服,课件也做得好看,然而在与授课老师交流时我依旧还是提出了我的两个疑惑,第一是这个实验探究做完接着讲课本P29页的活动题会不会更顺畅?
第二个疑惑是:光从这一幅剖面图来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会不会尺度大小有问题?
个人理解36N°是个小尺度,但从这一条纬线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只代表这条纬线的地区,而“我国”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尺度了,这样直接就从小尺度到大尺度会不会缺少一个衔接或者说过渡的通道?而这个衔接的通道我想借用万唯课件的这幅图。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7:57 , Processed in 0.0666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