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天地星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71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学生的研学文章:仰观三桥,俯察岩溶

已有 510 次阅读2019-6-28 14:28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仰观三桥,俯察岩溶

——记我的武隆研学之旅

莫丽楠/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万仞悬崖抵碧霄,神奇最是在三桥。——《天生三桥》

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我,特别向往走进大自然、探寻大自然的秘密。在学了高中自然地理后,这种愿望愈发强烈。由《中学地理教学》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深度教学暨地理实践力成果观摩研讨会”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获得了走进大自然、探究地理奥秘的机会,在全国各地地理老师的关注和研学导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次颇有价值的深度研学之旅。

一、行前之思

早些时候,我便知晓自己有这么一个研学的机会,但迫于学习紧张的问题,我的脑袋里面仅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武隆。对于武隆,老师在课堂上提及过,“喀斯特地貌”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而其具体情况就不了解了。

行走前一天晚上,爸爸要求我一定要先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此行目的地“武隆”。通过查阅资料,我简单整理出了以下内容:“武隆,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乌江下游,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芙蓉洞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生三桥。天生三桥,享有三个世界之最(唯一由地下水蚀溶而成、唯一在1.2公里内连续生成三座天然石拱桥、世界上口部最大的天坑)。”

行前的资料整理,竟是让我愈发期待此次研学之旅。正是面对这样的“诱惑”,开启了1117日的武隆研学之旅。

二、研中之学

清晨,我们坐上大巴,奔向目的地——武隆。本以为上车就是睡觉,下车就是拍照的,可老师们为我们划分了小组,准备了一系列的破冰游戏,并发给我们精美的研学手册供我们阅读,让我们的研学充满欢乐与知识。从市区到武隆的路上,明显的感觉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自然产生了不少疑惑。好在还有诸多研学导师一一解惑。

我们组为“地形地貌组”,分配到的研学任务是“探究武隆地形地貌特征与成因”。在乌江边看到对面的陡峻地貌时,我们组的研学导师谢老师和邹老师就开始为我们普及相关地貌知识。根据我们的研学任务,我们锁定了本次研学关注的核心是“天生三桥”。下面,我就对在“天生三桥”的研学进行记录。

1.研学分工

烟雨朦胧的天生三桥,更显神秘。为了让我们的探究更有成效,老师根据我们的个人特长进行了分工,将8名组员分成了4个小分队,并明确了各自的观测重点。第1小分队由我和黄紫凌同学对岩层走向、地质特点进行观察,推测天生三桥的前世地貌状况;第2小分队是由刘逸飞和李卓航同学组成,他们负责对沿途的自然景观进行速描,用灵魂与大自然进行深层的交流,以绘画作品的形式记录天生三桥的今生地貌状况;第3小分队由杨颜菽和雷雨欣同学组成,她们通过观察天生三桥的现状,借助科学知识,推测这里的来世地貌状况;第4小分队由李朋雨和杨紫祺同学组成,她们用形色手机APP去发现沿途的植物,从地貌角度进行分析植物生长情况。

2.初见三桥

乘坐电梯直下近百米抵达天龙桥外,一出电梯,就感觉进入了原始自然秘境。放眼仰望,对面陡峭的山崖有一个呈圆形的巨洞穿崖而过。面对规模如此宏大,形象如此逼真的天生石拱桥,我感到大自然无穷的神奇与恢宏的力量,山连着桥,桥连着山,山即是桥,桥即是山,桥护卫着坑,坑依偎着桥,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通过阅读资料,我了解到“天生三桥”是指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它们连续分布在羊水河的峡谷中,组成了一个天生桥群。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如此高峻雄伟天生桥确属罕见。这样的天生桥群,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是理所应当的。

3.三问三桥

平时喜欢提问的我,完全把老师当成了百科全书,提出了一个个地理的或非地理的问题,老师都一一耐心的讲解,或引导我去思考,让我深受启发。我的众多零碎问题,都是围绕着下面三个问题来思考的。

一问天上桥从何来?

看着陡峻的崖壁,我提出了进入三桥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为什么这里的岩层与乌江边看到的不一样?这么雄伟的天生三桥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天桥下部坍塌而上部却完好无损?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明白不同位置的岩层受地球内力作用的大小有差别、方向有差别以及岩层的岩性也有差别,这就是他们倾斜程度出现差异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天桥的原因。

另外,老师还为我推荐了《国家地理》的一篇文章名为“天生桥与拱门有什么区别?”的文章,图文并茂的解释了天生三桥的成因。天生三桥的形成是由于羊水河在天生三桥上游潜入地下变成伏流,随着地壳抬升,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潜流洞穴不断扩大,形成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洞穴的顶部不断坍塌,贯穿地表的部分形成峡谷和天坑,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老师总结到:大约260万年以前,武隆地下暗河的侵蚀,岩石的中间被侵蚀,渐渐形成洞穴;随着洞穴的越来越大,岩石无法支撑山体最终形成塌陷;坍塌的物质被河流冲走,逐渐形成天坑,两边没有塌陷的地方便成了我们当时所在的壮观的天生三桥。

二问路边水为何浊?

沿溪入谷,豁然开朗,天坑顿时宽大起来,视野也逐渐开阔,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何路旁小溪溪水混有白色乳状物?为何越往下游溪水越清澈? 

为一探究竟,我们向水文组求救,获得他们的实验分析结果,知道路旁的溪水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进而推导出这种白色絮状沉淀物是碳酸钙。通过芙蓉洞的研学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碳酸钙是石灰岩的主要成分,而且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存在一个可逆反应。在探究一个从崖壁中流出来的瀑布时,我们发现桥下的溪流之水多是来自于周边石灰岩洞穴,碳酸钙源自于石灰岩,流水在溶蚀了大量石灰岩之后,从岩石内部流出,流出后的水体因流速的变化又再次沉积形成碳酸钙,进而导致路边溪水变浊,于是就看到宛如被污染的小溪。

溪水为何越往下游越清?一路行走,我一路观察,一路思考,发现最大的变化便是水流速度的改变,越往下游流速越缓,原有的浑浊物早已被沉淀,水流也就越来越清澈。

三问雄伟桥何处去?

穿过天龙桥,我们带着许多的疑问继续往前行走,来到三座桥中最高的青龙桥下时,我久久地驻足仰望。看着略显破碎的岩层,我思考着:千百万年后,甚至久远更多,天生三桥还在吗?如果在,会是什么模样?如果不在,又将去往何方?

追溯过去,三桥是不存在的,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一次次溶蚀,现在的天坑经历过像今天的芙蓉洞一样的过去,由于地下暗河的侵蚀也产生过许多石钟乳、石笋等美丽景观,但由于山体塌陷毁坏了它存在于地下的美貌,坍塌掉的岩石,随即被水流带走,便留下了不一样的三桥奇观。

关于三桥的未来,老师先引导我关注旁边崖壁上流出的瀑布,说明溶蚀作用依旧在继续,头顶岩石的破碎暗示着未来天桥的毁灭。暗河的侵蚀并没有停止,天桥下一步会如何发展?通过和老师的讨论推断,随着岩体的不断侵蚀,桥体也有不能承受之重,最终我们认为三桥的结局是坍塌,这不禁引起同学们的遗憾叹息。老师强调到,三桥喀斯特地貌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石漠化、人为活动都会加速其破坏,未来的三桥终将走向灭亡,而我们人类可以做的就是推迟那一天的到来。

三、学后之感

一天的研学学习需要及时地总结,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一天的研学进行了总结,梳理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问所思。我们通过小组的形式,向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展示我们的研学成果,我们的“地形地貌组”的每一位同学都先后上台展示,在我的“串联”下,我们的精彩展示获得了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在最后的总结中,我说到:“一天的充实有趣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首先,美丽的武隆让我想到了习主席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健康的武隆一定要科学的发挥它的价值;其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漫长的,我们要懂得如何珍惜它,应当树立‘保护优先,开发为辅’的意识;最后,别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亲近了自然,也拉近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让我们解决了课本教学枯燥的灰色地带。正如刘老师说的那样,人类并不是在保护地球,地球从来不需要人类保护,人类保护的是自己。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得不承认在自然面前我们真的很微不足道。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利用聪明头脑,学习好地理学科知识,探索地球奥秘——我们唯一又美丽的家园。”

总结完毕,已是晚上十时许,带着一丝丝疲惫以及对一天所学的回味,很快地就进入了梦乡!

(感悟:这是今年指导学生并发表的一篇研学总结文章,于2019年4月发表于《中地参》,研学过程很重要,研学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研学内容,研学中需要有合理的问题探究,研学后需要有深度的研学反思与沉淀,这样能够带来更多的成果,会有更大的价值!)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4 14:43 , Processed in 0.0765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