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hbmczq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6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先放进抽屉,然后再拿出来——我看教科书的使用

已有 774 次阅读2007-2-7 21:00 |个人分类:我看教材

林培英教授在博客里转发了一篇《教科书要不要放进抽屉里》的文章并征集评论,我对这个问题也曾考虑过很长时间,所以在看到林教授的文章之后写了一篇,贴在新思考网林培英教授的地理博客群组中。星韵博客堂对新课程的讨论也开始热起来,希望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积极参与讨论。呵呵,算是给林教授做个广告。后面还有一些老师已发表了意见。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看。

 

http://blog.cersp.com/userlog/99/archives/2007/242613.shtml

 
 
顺便说一句。我很久没有写博客了。这几天有点心情,也有点空闲,就写了两篇,同时贴在新思考和星韵两处。两天来,我的两篇文章在新思考的总点击数不过十余次,而在星韵的已近百次。看来星韵的人气实在是旺旺!新年了,祝各位博友和星韵博客堂旺旺旺旺!
 
 
 
转发《教科书该不该放进抽屉里》并征集评论文章

[ 2007-1-21 7:56:00 | By: 林培英]

前一段以《地理老师的理科情结》为主题的一组案例研讨文章已被中国教育报接受,即将刊登。这是本网站与平面媒体的一次成功的合作。我们将把这种研讨方式继续下去:在博客日志中发现有讨论价值、大家又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或热点问题,选择部分博友的评论文章,组稿后向平面媒体或有正式刊号的电子杂志推荐。请教师平时注意积累案例,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对博客中案例的评论。

受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学校刘海燕老师委托,转发她写的一篇案例《教科书该不该放进抽屉里》。这篇案例是当前课堂教学焦点之一:如何对待和使用教科书问题的反映。为了减少歧义,我将原文中的教材均改为教科书

 

教科书该不该放进抽屉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学校    刘海燕

上课前检查学生是否带齐学习用书(教科书、地图册、自主学习用书)已经成为习惯,今天也不例外。检查完之后开始上课。利用多媒体我展示了几张照片(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樱花、富士山),让学生猜是哪个国家,看了第一张照片后学生一头雾水,没有设么反映,第二张也是如此,到第三张照片已经是豁然开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日本”。“这个国家在哪呢?”我追问到。学生回答很踊跃,“我们东边”,“海里”都不太着边际,“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地图,尽量用你所学过的描述一个区域位置的方法进行表述”我边展示日本地图边提示道。学生们看着屏幕低头不语,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发现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示意回答问题。我示意后,一位学生起立回答,结果是准确无误。“是读图得出的结论吗?”,我追问到。“那多麻烦呀!教科书中有现成的”。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技能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常常是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现在想来,要求从地图中获取的信息教科书都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学生取捷径走也是可以理解的。大概这就是学生读图技能难以培养的原因之一吧。从那以后,我要求在上课时,学生还是准备教材、地图册和笔记本,不过在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为主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把教科书放到课桌抽屉里备用。只要是涉及到读图训练的内容如:国家的范围、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等,都要求学生读图回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就立刻进行指导。一项读图任务完成之后,我会让学生拿出教科书读一读,看看与我们判读的结果有什么异同,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第二语言的魅力,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都比以前强多了,但这种方法对不对呢?我还拿不准。
 
 
先放进去,再拿出来
                            
                           深圳市松岗中学  张  清
 
教科书要不要放进抽屉里?我的意见是——“先放进去,再拿出来”。和刘海燕老师的做法有些相似,不完全相同。

为什么要先放进去?首先要正确认识教科书——教科书是什么?在中学教学中,教科书起什么作用?按新课程理论,简单地说,教科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是教材,也是学材,即老师教学的材料和学生学习的材料。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要将它放进抽屉里去?

教科书是教材,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如果教材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教材,否则就放进抽屉里。教科书是学材,学材是学习资源之一。如果教科书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思考,就用教科书,如果不是,就放进抽屉里。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科书虽然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已不再是最适用的资源。首先,就内容的呈现来说,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发现,而教科书不可能不拿出结论。如果学生手里有教材,甚至进行“预习”(预习本身就是准备死记硬背的一种姿态,是预习、听课、复习三段论的一个环节,而这个三段论的内核就是通过不断重复来加强记忆),他们就已有了先入之见。结论先有了,还探究什么?所以,学生手里有教材,对探究性学习的进行是有害的,应该放进去。其次,就过程的呈现来说,即使教科书设计了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思路、方法、案例,但实际教学进程是由教师在教学中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的,教师将这些思路用适当的方式有控制地逐步释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逐步推演出某个结论甚至没有结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则学习过程就变得简单而直接,失去探究的余地;没有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与控制,学生可能感受到的那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思维乐趣也就荡然无存。这样看,课堂上阅读教材不利于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所以教材应该放进去。第三,就教学素材的呈现技术来说,地理教学中各种形象材料的呈现,图片、图表、声音、视频,无论就类别、数量还是质量,多媒体投影设备的优势都是教科书不能望其项背的。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有配套电教设备,所以教材的知识呈现功能也失去了效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看教材来感知教学素材,是一种舍长用短的行为,殊不可取,所以,教科书应该放进去。

从上述层面来看,教学过程之前、之中,教科书摆在课桌上实在是有害无益,同时,预习这种学习行为应该全面劝止。结论是,教科书应该放进抽屉里。

为什么又要拿出来?什么时候拿出来?我的意见是,教科书应该在课后拿出来、考前拿出来。

为什么该在课后拿出来?教科书应该是最好的教学参考书,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是帮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通用工具。无论如何,只要实行班级教学,教学进程就是统一的,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智的差异不可能得到全面照顾。课堂学习与探究结束之后,学生还需要回味、巩固,这时教材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课堂教学之后,如果教师是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教学,学生课后可以使用教科书来回味思考探究的过程,部分在课堂上未充分参与的同学可以进行弥补。如果教师选用了教材之外的案例或者资料,学生课后可将教科书展示的内容与课堂上的思考探究过程进行对照。这个过程既可由学生自主进行,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为什么在考前拿出来?高中阶段学分的认定需要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需要考试。就现阶段的情况来说,中考、高考仍然是中学教学的直接目标。为准备考试,教科书应该是最权威的应试资源。知识系统、逻辑严谨、语言规范,教科书都应该作出表率。考前阅读教科书,“回归教材”,目前仍然是流行的复习方式。再多的考试辅导资料都无法取代教材。

 

总的来看,课前、课中应该将教科书放进去,这是确定的,而是否值得拿出来,取决于教科书的质量或曰对中学教学的实用性。这实际上对教科书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编写要求。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教科书就应该同时承担两项互相矛盾的功能:同时提供精妙的思考引导和权威的考试结论。这两项功能的矛盾性在于,如果教材主要承担引导学习的任务,它就应该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引导,不应该拿出太多的结论。而如果没有权威的结论,学生应对考试就失去了权威的依据。虽然可以把应考的任务推给教师,但这无疑对中学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总结不好,很可能给学生传达不准确甚至不科学的信息,如有些高校教师所说——中学教师把有些知识教错了,到了大学再要扭回来非常吃力。如果教材作为最权威的应试资源,它就必须有最科学、准确、鲜明、简练的知识表达。这就使教材陷入了一种困局:要想得出明确的结论,所设计的情境、提出的问题就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指向,不致会“探究”出多种结论,而这种直通式探究质量是不高的。要保证情境和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思维充分发散,又必然会得出很多的结论,这对学科的科学性、应试的有效性又是有害的。

从现行的几套新课标教材来看,人教版教材在引导探究方面作了大量努力,教材的可读性大大提高,但其对概念、原理的精确表达,对地理过程、规律的严谨分析与推演的传统优势大大削弱,以至一些资历较深的教师特别怀念陈尔寿教授主编的第一套高中地理教材(俗称小蓝本)。其余几套教材也都存在类似情况,重视了探究活动设计,但表达的权威性都不能满足应试的要求。

鉴于这种困局,我们的教材是否可以设计两套系统,或曰两条线索,一套为教学服务,一套为考试服务?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实在不妨一试。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07-2-11 08:38
学习学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教师要先看教参-不会犯大错少走弯路,有经验老师的可以先放进抽屉在拿出来,呵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7 21:20 , Processed in 0.0777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