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锦江渔夫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69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个经典的有效教学课例评析

热度 9已有 951 次阅读2011-10-29 22:13 |个人分类:学习反思|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有效教学, 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 教学行为

  上一周,基本上是在学习当中度过的。听了一些讲座,听了一些课。其中周二(18日)下午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中听的彭州中学贺开伟老师的课及周五(21日)上午在我校第六届学术年会中听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傅亚维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些天已经就傅亚维老师的课写了一篇听课感想(http://www.xingyun.org.cn/home.php?mod=space&uid=1690&do=blog&id=13874069),今天我想写写贺开伟老师这堂课。
  如果说傅亚维老师那堂课是精彩演绎地理与生活的一个经典课例,那么贺开伟老师这堂课可算得上是有效课堂的一个经典课例了。
  成都大学的陈大伟教授认为,教师要开展有效教学,其教学行为一般需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甚是赞同陈教授的观点。应该说,贺老师这堂课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课堂上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没有专门研究过。但我想: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无疑是引起学生学习意向的重要手段。
  贺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析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气温在一年中变化、阴天与晴天气温的差异等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2.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相信很多听课老师与我一样,在贺老师这堂课进行了许久之后仍不清楚贺老师这堂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贺老师采用的完全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也就不存在用PPT或其它什么技术手段展示其课题的问题。贺老师也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这堂课的课题名称。上课伊始,贺老师让学生齐读了一下教材(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最初我以为贺老师这节课就是讲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了。但当学生明确太阳辐射能进入地球大气层的传递过程之后(顶多约4、5分钟吧),贺老师即进入了能量大小的教学。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依次是: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气温随纬度的变化……
  直到讲了沙地与林地的气温差异后,贺老师突然让学生总结:“老师这堂课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在贺老师这堂课中,学生同样是非常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贺老师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与内容,而且学生在新课结束时重新回顾了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结构。
  我在每一堂新课进行前都习惯于让学生用笔写下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是想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二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能抓住重点,不至于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面对教材的众多内容不知所措。对比贺老师这堂课,我开始反思让学生在新课进行前让学生记下学习目标的局限性:学生在用笔记下学习目标之后,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再会留意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课堂上,学生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新课进行前记下学习目标,所起的作用或许仅仅在于让学生复习时能抓住重点。我想要达到的两个目的,顶多只能达到其中之一。
  如果在听了贺老师的课后我即写下此文,或许关于《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这一部分的写作到此就结束了。但本周四在听了高新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朱鹏的课后我对应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又有了新的思考。朱鹏老师在新课进行前让学生读了一遍学习目标,在新课结束时又让学生读了一遍学习目标。我想:在新课进行前让学生用笔记下学习目标,在新课结束时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再次重温学习目标是不是会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呢?
  3.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所有的知识,一定有一件简明的外衣……”(长江口口语)。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便是那件简明的外衣了。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为学生寻找那件简明的外衣。
  贺老师在讲每一个小知识点时都是板画了地理图像辅助教学。简单明了的地理图像、简洁但思路清晰的语言无疑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经验丰富的贺老师似乎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如贺老师在讲大气的热量究竟主要来源于地面还是太阳时这样问学生:“你爸挣的钱交给你妈管理,你妈又把钱给你交了学费和生活费。你说你的钱是来自于你爸还是来自于你妈呢?”又如贺老师在讲到距地面远近不一的两点究竟哪点气温高时这样问学生:“我们冬天烤烘笼时,放在烘笼上的手是离烘笼近些更暖和还是离烘笼远些更暖和?”(呵呵,估计很多学生都不知道烘笼为何物了。)

烤烘笼的老人

  除了以上三点外,贺老师在这堂课上的有效教学至少应该还有另两个表现:地理原理的反复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地理现象。贺老师在课堂上多次要求学生解释各种与气温相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都会用到同一个原理,且每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或出现偏差时贺老师都会提醒学生严格按照前面所讲原理所示思路进行回答。这无疑既训练了学生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又强化了所学基本原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根据John Holt(1967)的观点,如果要求学生针对某信息或内容做下列事情,学习便会得到加强:
  1.用他们自己的话陈述信息。
  2.……
  3.在各种形式或环境下再认。
  ……
  我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属“用他们自己的话陈述信息”的范畴了;地理原理的反复应用即当属“在各种形式或环境下再认”的范畴了。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贺老师这堂课能再辅以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学就更有效了。但在我看来,贺老师这堂课似乎没有太多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必要,其实贺老师所举的每个例子都相当于一个小小的练习了。并且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要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情况下,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练习。
  总之,在我看来,贺老师这堂课算得上有效教学的一个经典课例了。
 
  2011年10月29日夜
  
 已同步至 锦江渔夫的微博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回复 刘登宇 2011-10-29 23:03
叶老师提供的课例很好,点评更是中肯,尤其是引用专家的观点恰到好处。
回复 锦江渔夫 2011-10-30 07:52
刘登宇: 叶老师提供的课例很好,点评更是中肯,尤其是引用专家的观点恰到好处。
刘老师过奖了。向刘老师问好。
回复 qlzhu2003 2011-10-30 20:55
很精彩的课例评析,课例评析,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最基础,最重要,最容易有成果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整理一下自己的课例,再与同行的课例,名师的课例,专家的课例进行对比研究,相信,坚持几年,一轮,顶多两轮,任何一名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必将有“质的飞跃”。叶老师最近提供的两个课例给我很多启发,谢谢!
回复 西瓜 2011-10-30 21:07
同楼上,我也得到不少收获,谢谢。
回复 opensea 2011-10-31 01:55
“你爸挣的钱交给你妈管理,你妈又把钱给你交了学费和生活费。你说你的钱是来自于你爸还是来自于你妈呢?

呵呵,学生说钱来自爸爸怎么办呢?
回复 锦江渔夫 2011-10-31 11:43
qlzhu2003: 很精彩的课例评析,课例评析,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最基础,最重要,最容易有成果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整理一下自己的课例,再与同行的课例,名师的课例,专家的 ...
我似乎是最近才发现:课例评析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回复 锦江渔夫 2011-10-31 11:43
opensea: “你爸挣的钱交给你妈管理,你妈又把钱给你交了学费和生活费。你说你的钱是来自于你爸还是来自于你妈呢?

呵呵,学生说钱来自爸爸怎么办呢?
为什么不可以?根源在爸、直接来源于妈。
回复 qlzhu2003 2011-10-31 12:27
锦江渔夫: 我似乎是最近才发现:课例评析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绝对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年轻教师,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课例研讨的推进,教研论文的撰写可从课例研究起步!
回复 tzzxywx 2011-10-31 17:07
可以考虑再提炼一下,整理一些有效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就更好了。
回复 王智勇 2011-10-31 17:15
叶先生最好是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实录就好了!
回复 opensea 2011-11-1 10:44
呵呵,不是说不可以。
说一下我读到这里的第一个反应。例子没问题,教师把钱的传递喻意为热量的传递,表达“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我对后半句“来自于你爸还是来自于你妈”这种非此即彼的提问有些好奇,因为答案不适合封闭式提问的。于是我猜想这是教学中教师对已讲述知识的一种贴近生活的解释,这样就合理了。
回复 阳光的飘逸羽球 2011-11-1 20:24
生活处处皆地理。
回复 海百合 2011-11-2 12:36
“所有的知识,一定有一件简明的外衣……”经典啊~~
回复 lyw1230458 2012-6-14 15:03
太好了!这是来星韵地理的一种收获!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 13:10 , Processed in 0.0865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