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凭海临风 http://xingyun.org.cn/?17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执著有为,地理有位

日志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怎么理解?

已有 959 次阅读2007-3-19 09:09

        上周上课时,讲道发展中国家城市不合理发展,原因之一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当时有学生立刻问,怎么理解。当时我举了我国的例子,有一些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对比为例,后来总觉得好像并不合适,在百度搜索了一下,在k12发现了个好帖,整理下来。

        畸形,相对于正常而言。什么是畸形,也要和正常对照着理解。什么是正常的城市化呢?简单说是“二力”相合的过程:即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剩余劳动力(推力)、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供应(拉力),两个力共同促成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农村的剩余和城市的需求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某种平衡状态,人口顺理成章地从农村向城市移动,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城乡同步发展。
  这样,所谓畸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从更宽的视野来说,是城乡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不协调。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劳动力剩余,主要原因不是农业现代化,而是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的速度跟不上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速度。就二力来说,相当一部分人既受到农村的“推力”,同时也受到城市的“推力”,成为整个社会的“多余的人”,游离在城乡之间——空间上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棚户区”,经济上处于“非农”和“非非农”的状态,要么失业,要么从事“边缘经济”、“地下经济”、“灰色经济”乃至“黑色经济”。
  这样理解,“城市经济畸形发展”首先是“城市畸形发展”。
       至于“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比如:拉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仅从数据看是很高,可是其缺少足够的产业支撑,所导致的失业,贫困,以及道路,住房拥挤,及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都与其数据水平不相符,两相对比,这就是经济畸形发展了。 还可以这样理解:殖民地性质经济,单纯为城市而城市的经济——只注意产值和利润,而未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既发展经济,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印象中,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并未经历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第一目标区域就是东亚,并不包括拉美和非洲。还有举个抽象的例子:某城镇不切实际的发展某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该城镇龙头企业),大量农村人口拥入该城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因产业结构单一,经不起市场的冲击,一段时间后面临倒闭,导致大量人口失业,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其它城市问题。这可看成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其中的一大特色。目前过度城市化的地区主要是拉美和南亚个别地区。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大城市,没有像纽约伦敦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样,经历了工业发展,而今第三产业又蓬勃发展这样的过程,而城市化的本质应该是人口从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不断转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个别超级大城市,虽集中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其高,但实则本身城市并没有经历工业化或者工业化仍然进行中这样的过程,更别说发达的第三产业了。所以大量农村生育劳动力涌向城市,却没有足够发达的第二第三产业却消化这些农动力,只能在大城市里面形成了脏乱差的贫民窟等不合理现象。


附:拉美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现状

19世纪末,拉美主要国家的现代化开始启动,到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国家进入了现代化的起飞阶段。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拉美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迅猛过渡,城市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0年,拉美地区的城市人口(2万人以上的市镇居民)占总人口的41.6%,1980年达到65.6%,已接近于欧洲的城市化水平。从主要国家的情况看,20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阿根廷为89.6%,巴西为79.9%,墨西哥为75.4%,乌拉圭为93.7%。

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且已构成拉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阻力和障碍。这在拉美具体表现为“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例如,《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数据表明,墨西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奥地利、荷兰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但1993年墨西哥的城市化水平已达74%,明显高于奥地利的55%、荷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2000年,拉美的城市化率已上升到78%,其提高速度是世界之最,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使拉美国家付出了沉重代价。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由于拉美各国的国家重建之路异常曲折艰难,国家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导致了在面对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政府宏观政策无法应对这一挑战。其次,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第安时代和殖民时代的历史遗产深深植根于拉美社会,一些人向往并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再次,拉美农村土地改革不尽如人意,大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使得农村无法吸纳过多的劳动力。农村人口迁移之后,由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这是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

二、拉美国家“过度城市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1.城市化过程中的贫困化。上世纪90年代末,拉美地区每10个贫困人口就有6个住在城市。这与非洲、亚洲许多国家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情况大不相同。拉美大城市的贫困状况已经普遍化,这主要是低收入水平而不是固定资产稀缺造成的。据国际劳工组织1993年10月的报告,拉美18个主要国家,1992年的最低工资仅相当于1986年的65%,即下降了35%。1980~1990年,拉美公共部门和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下降了17%;2002年,拉美地区的平均实际收入仅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与1997年相比,拉美地区的贫困人口增加了2000万人,总数为2.27亿人,占总人口的44%。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拉美的收入分配已达到了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地步,占人口10%的富人占有总收入的60%。

2.严重的失业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城市人口膨胀,拉美城市的失业率很高。1995年,拉美地区的公开失业率为7.3%,失业和从事非正规经济者约占全部劳动力的50%。2003年,拉美地区的失业人数净增70万人;城市公开失业率创10.7%的历史新高,城市失业总人数达到1670万人。

3.城市的首位度奇高。所谓“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集中了全国37.3%的人口,城市首位度高达10.2%。这表明了拉美城市的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集中于首都成为拉美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给首位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4.沉重的外债负担与不利的外贸条件。城市化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但是拉美的过度城市化却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因此严重依赖外资便成为拉美地区的普遍现象。许多拉美国家的平均偿债率已多年超过20%。一旦借不到钱,城市发展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进而对整个国家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随着拉美外债数额的扩大,其外债日益沉重,拉美的“债务危机”使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下降。加之资金外逃,严重地阻碍了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对城市化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拉美许多国家,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的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现。此外,社会的动荡和政局不稳,政权更迭频繁,也不利于政府政策的连续性。政府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和解决城市中的问题,使得拉美城市在管理上往往处于无序状态,城市化进程屡屡受挫。

6.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在拉美国家的许多城市,由于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在整个拉美地区的城市中,由于空气、水、垃圾等杂物造成的污染问题随处可见。而拉美城市环境的恶化又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拉美特殊的“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由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变为人口向郊外和卫星城迁移的分散型城市化,是城市化不同类型的转换。而拉美的逆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成因。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追求生活质量的选择,而拉美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低收入阶层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奈。许多研究拉美城市化的学者指出,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张比人口膨胀更快。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移民数不断增加和城市地价及生活费用的上涨,数量越来越多的低收入阶层从原来相对靠近市中心的简陋住所向城市周边地带转移,逐渐形成环绕城市的大片贫民区。拉美国家的这种“逆城市化”,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地扩大,造成“贫民窟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8:04 , Processed in 0.0675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