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姚卫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保障机制研究

热度 4已有 442 次阅读2010-11-10 08:54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保障机制研究

姚卫新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26300

新课程认为,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促进师生自能发展是当代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其目标指向实现学生的自能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教师角色由维持型向创造型转变、再现型向研究型转变、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其目标指向实现教师的自能发展——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学教育中怎样构建促进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保障机制,放大师生互动的正效应,促进各自潜能的自我开发和知情意行的协调运行,最终实现师生双方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影响因素

学校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合在一起,系统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整体。广义上讲,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校外办学环境、条件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生的自能发展。而在中学学校系统这一特定范围内,对师生自能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师生的自我效能感(内在因素)和学校的管理文化(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教育效果和对学生影响力的判断、信念与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过程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自觉的过程。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决定行为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能够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教育使命与职责,在新课程背景下作出明智的教育选择。自我效能感在师生自能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增强专业承诺的重要内驱力,是教师产生自主工作动机的内在原动力,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中介,是教师身心健康、个人幸福的重要影响源。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学生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发展预期的判断和感受。学生自我效能感决定其对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困难情境所持的态度,决定其能否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和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决定其在学习、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和发挥自身潜能的程度。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同学等多种途径的影响经由学生自身的知觉理解,作用于学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期望与自我动机等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进而影响学生的自能发展。

2.学校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它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其中包括价值标准、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制度。管理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反映了一所学校在管理方面特有的个性和气质,决定和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模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感、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发展。从功能上看,学校管理文化使学校存在着一种“文化场”,这种“文化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对存在于“场”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施加一定的“力”和“能量”,是一种持续的、无形的、潜在的影响和制约。一所学校能否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变革,鼓励师生不断学习进取、自能发展,鼓励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管理文化,对提升师生自我效能感,促进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保障机制的构建

学校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保障机制主要是指为提升师生自能发展的内驱力和保证师生自能发展需要的外部条件而建构起来的学校文化、管理策略和管理机制,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学校内部形成有机互动的和谐系统,促进师生自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是一所学校价值标准的具体表现,决定着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在教学质量调控和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教育评价也可以纳入管理文化的范畴,但又是在师生自能发展方面能够发挥更加直接影响的一个因素。教育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决定着教师育人的目标,传统教师评价通常是教师量化评价制度,即从师德、出勤、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成绩等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这种评价称为规范性评价或奖惩性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极性评价。规范性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评价的选拔和鉴定,但忽视了教育最本质的核心——“关注人的发展”。这种评价制度容易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方向性偏差(如“揪、死揪、往死揪”的现象),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二是学生评价。传统学生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就是学生的分数。这种单一、片面、简单的评价方式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性和发展性,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严重而普遍的后果就是出现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象。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目标是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期望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体系。首先,教师评价要关注教师发展中的需要。教师评价要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因此,要改革传统教师评价制度,建立教师自能发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对评价的目的、作用有正确的理解,把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生、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看成一个学习者和创造者,变要我发展我要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效益和职业精神,实现教师自我能动的发展。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功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采用分层、分段因人施评策略,有利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交往中自强。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自我能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2.重塑学校管理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引发了诸多冲突和矛盾,其实质是一种新旧文化的冲突,因而,需要学校建设一种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新文化。同时,新课改在管理层面不断推进着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断提升着学校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催生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自觉意识。因而,学校管理应遵循教育与管理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放大文化的力量,突出对内引领师生自能发展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和谐发展的教育品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学校特色和文化。

一是建设人本民主、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办学理念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全面性;管理理念上,“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确立教师是学校主人的地位,业务上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生活上提供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必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人本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价值体系——科学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全员工作绩效考评制等。

二是建设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教师的教学文化和组织文化建设,以形成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学校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作为给教师的最大福利来实施,在原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方式上侧重参与式培训和反思性教学,在内容上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并举,在层次上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学校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发挥的新型教育教学制度,教师切实把教学活动当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课题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教学科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是一个与同事、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气氛。

 三是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受教育者的“学习能”。从内容上来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学校应创设“科学民主、和谐合作、创造发展”的优良育人环境,坚持 “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的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社团,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保障机制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研讨。在运行过程中,学校要把办学目标和管理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学生的自能发展结合起来,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和调动学校管理控制系统的能量,产生强大的功能效应,推动学校事业的持续优质发展。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研究”的成果之一)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9 19:06 , Processed in 0.0647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