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姚卫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研究”报告(3)

热度 1已有 994 次阅读2011-9-23 10:55 |个人分类:我的课题|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育才中学, 科学发展观, 江苏省, 南通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研究”报告(3)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 姚卫新

(三)系统构建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的实践操作策略

在初中环境道德教育目标确定后,需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主要系统形成了如下的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的实践操作策略:

1.校园文化策略

(1)将绿色理念融入学校管理流程。

我校原是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的初中部,2006年“独立办学”以后,即重新启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努力把学校办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搬迁伊始,我们就聘请专家对学校建设作全面规划,除注重校园绿化美化外,学校安装声控系统,把铃声改用音乐声代替,有效地减少噪音;学校注意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使校园自身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免于形成污染源,如尽量把排水暗化并与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相连,按建筑规范设计建设下水道和污水处理池;食堂使用蒸汽设备并按环保要求建设排气排水系统。

学校倡导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纸张。各班把回收废旧报纸、塑料瓶等卖到的钱用于班级文化建设,很多班级买了许多盆景花卉,美化了教室,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学校校园网方便快捷,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特别是通过智能办公系统和家校通,学校管理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大家,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

学校宣传橱窗开设有环境教育专栏,校园广播台也经常播出环境教育内容;图书馆、阅览室订阅了《科学大观园》、《大自然》、《自然与科技》、《科学画报》等环保读物。校园网建设为“绿色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资源库里也有着丰富的环保专题资料。借助这些举措,校园内产生了浓郁的环境教育氛围。

2007、2009年先后被评为通州市、南通市“绿色学校”,现正积极推进江苏省“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2)以“墙壁文化”建设促进环境教育。

为了使校园充满绿色的氛围,学校加强了校园的绿化建设。校园内修竹摇曳,青松葱茏,四季常青;园林亭角,池水倒映,鸟语花香。为实现校园环境的认知价值,学校合理布局植物园,而且在每一种花木上都挂上一块小牌子,具体介绍这种花木。这样,师生课余饭后徜徉其间,既能陶冶心性,又能在有意无意之间学到丰富的植物学知识。

让教育的音符响彻每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是学校努力的目标。校园醒目的地方有环境宣传栏;教室内,有造型各异的盆景,有各具风格、极有激励作用的文化标语,有赏心悦目的黑板报;就膳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对联警示学生要勤俭节约……这样的环境,无疑给学生一种深邃的美学启示:知识是海,人生是海,诸生志学,可见苍海。

“小纸片,天上飞,小朋友,后面追。纸片纸片,不要飞,请你回到垃圾堆。”这是2010届初三(7)班卢奕同学创作的环保题材的童谣,荣获全国优秀童谣评比三等奖。

(3)用责任文化建设促进环境道德建设。

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以责任为核心价值原点,以责任感教育为重点,积极营造责任文化,把责任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每一处细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环境教育中,校领导以身作则,以细微的爱护整洁的行为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广大教师也深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真谛,时常弯腰拾起飘落在地上的树叶、纸屑,扶起被风吹倒的自行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老师的这些举动,如春风化雨,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学生们形成了“我为学校弯弯腰”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学校的“我当家制度”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每周由一个班级担任全校常规检查及教学大楼的环境卫生工作。“我当家制度”首先是自我教育,带头遵守环境道德行为规范,第二是培养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第三是参与学校管理实践。“我当家制度”的推行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收到了育人的良好效果。同时,责任落实,检查督促相结合,确保了校园整洁干净常态化。

(4)靠德育管理增强环境道德观念。

学校坚持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寓环境道德培养于德育教育之中,把环境道德培养和环保行为纳入学校的德育管理范畴,将其核心内容融入《校园文明之星评比细则》和《班务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并以此作为评定“文明学生”、“文明班级”的依据。如果环境道德指标达不到,采用一票否决制,取消晋升星级的资格。这样就增加了对班级管理的调控力度,使环境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有可靠的保证和一定的评价手段。

学校开展了“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活动,通过广大学生向各自家庭倡导“家庭环保文明”,然后由家庭影响到整个社区环保行为,推动环保文明小区建设。如提倡节约用水,用淘米水冲厕所、浇花;洗衣服选用无磷洗衣粉;家庭装修不使用有害油漆等。07届初一(6)班姜弘毅同学带领环保小分队积极参加金沙镇南山社区活动,锄杂草,清理“牛皮癣”,进行环保宣传,赢得居民的一致赞扬,他因此被评为校园文明之星。

(5)让环境道德培养厚实校园文化积淀。

环境道德文化崇尚的是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荣。具体到初中教育中,环境道德文化就是要求校园文化要深刻体现出环境意识、环境哲学、环境美学和环境艺术等价值理念,要求学校不断创造出符合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的先进环境文化,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发展绿色科学技术、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重要目标。但是,现实情况是环境道德文化尚未成为初中校园的主流文化。“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不知不觉的熏陶和感染”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完善学生人格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学校应该以环境道德培养厚实校园文化积淀,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学校特有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方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2.班级管理策略

(1)优化班级环境。

人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们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反应。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们充分利用班级的励志标语、图书角、黑板报、剪报栏等宣传环保知识,展示环保教育的主题、成果。整洁美丽的教室和精心布置的“墙壁文化” 无疑会给学生一种深邃的美学启示,对学生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是班级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一种潜在而有效的方式。同时,教室环境是师生共同营造、维护和创新的,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责任心、提高成就感、培养行动能力。

⑵培养整洁习惯

培养整洁习惯是班级环境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但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长期培养,逐步形成。我们的做法:一是指导学生做好每天教室环境的值日工作,看地面是否干净、物体摆放是否整齐、垃圾怎样处理、是否做到不随手乱扔杂物和随地乱吐痰,等等。二是从自我的整洁做起,看穿戴是否整洁,是否做到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桌面书本等是否整洁有序等。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细节意识,帮助养成爱美的情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倡导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对于我们师生来说,绿色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理念。比如,节能减耗节电、节节约纸张)、垃圾分类回收、生活简朴、环保选购、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爱绿护绿、保护野生动物,等等。每一个人的一小步,将是社会前进的一大步。我们要求将环保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提倡从点滴做起实践绿色生活,践行环保责任,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并使之成为良好班风的有机构成

(4)组织主题班会。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们获得丰富知识的平台、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们在充分利用班会课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培养环境道德意识的同时,通过政教处组织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如“人与鸟类”、“我与环境”、“ 美化校园环境凸显个人责任”等。通过环保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关心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情感,增强环保的责任意识。

(5)开展环保行动。

环境道德教育是行动的教育,班级管理策略同样离不开组织环保行动,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积累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情感,感悟责任与义务,提升活动和探究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我教室添绿”、“班级美化大行动”等活动,打造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又如,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境宣传、植树护绿活动,以及社会调查、环境考察等。此外还可以组织班级环境小报设计、建立班级环保网页,倡议学生参加“今天我当家——家庭环保生活”等活动,将环保教育向课外有效延伸。

3.学科渗透策略

(1)合理分工,避免盲目性

为了提高我校环境道德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单列环境校本课程与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根据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在各学科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指导性建议,并印发给相关学科教师,供他们认真学习,以此提高他们渗透环境教育的能力。

语文语文课不能只满足于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对直接和间接在语文学科中反映出来的有关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社会平等、生活质量、文化的尊重和多样性等内容,都要充分予以运用来进行环境教育。

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出现的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适当予以展开,使学生更好地树立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分析、解决有关环境问题的技能;同时,要求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英语英语学科要选择反映当代环境问题和环保事业发展的材料使学生了解世界及其他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思想品德一是要侧重对学生进行环境伦理和环境法规教育,不仅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而且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人人必须遵守法律;二是以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为落脚点,使学生把获得的有关环境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进而外化为具体的行动。

物理一是要使学生懂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声音、光线、电磁场和宇宙射线,这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物理环境;二是要使学生懂得,物理知识有助于物理环境问题的解决,并知道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技能。

化学要从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并明确很多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依靠化学方法。

生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学科所展示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认识保护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地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从而初步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历史: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对环境破坏的后果和教训,特别是了解工业文明的进程成为一个过度利用资源使之趋于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爆炸等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发展观。

美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激发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设计、制作的能力。

音乐通过音乐,注重从精神方面、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留恋、追求、企盼美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声音环境等)。

体育使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为主,综合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知识。

(2)讲究策略,凸显有效性

①需要驱动策略。老师们在教学中通过渗透环境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唤醒学生内在的需求,变被迫的学习为动的学习,最终臻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稳定心理倾向的形成。

②立体开放策略老师们注意把书上的内容向课外延伸,结合生活中生动鲜活的事例,同时有效利用网络、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资源,积极拓展学习的空间,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阻隔,使教学成为开放的立体化的系统。

互动合作策略。老师们在渗透环境教育时有意识增强课堂上的互动性,人人都是参与者,不仅有师生互动,而且有生生互动,甚至还有教师之间的彼此互动,在长期的实践中,一些老师摸索和创造出师生同台上课,不同学科老师配合上课等新课型。

引导选择策略。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前提下,老师们注重发现学生精彩的亮点,张扬他们的个性,在环境教育中发挥给不同的学生以用武之地,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贴合自己心愿的目标,获得一种来自内心的推力。

情意体验策略。我们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撞击他们的心灵,诱发情感的体验。“渗透”的过程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变成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变成共同探究的过程,变成个体体验的过程,变成彼此分享的过程。学习中,他们不仅学有所得,而且心有所悟,情有所动,由此激发了学生继续参与环境学习的热情。

⑥设疑探究策略。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自觉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一方面不断创设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出新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激励评价策略对那些在环境问题上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敢于进行质疑的,能反驳补充或更正教师观点的勇于提出新的方法和设想的学生,教师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快乐的情绪和成功的喜悦一旦放大,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自信心、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

4.主题活动策略

主题教育活动在一定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交流。由于在初中教育中不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有计划、成系统地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初中环境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活动主题的选择

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在环境道德教育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是否有意义决定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实施。主题选得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顺利,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主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开始参与的过程。学生将经历从发现、提出问题到讨论、确定活动主题的经历。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归类、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条件等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主题。选择环境道德教育活动主题的基本原则是:把握环境教育契机,密切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⑵活动方案的设计

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背景(简要分析主题的起因和价值)、适用年级和设计者、活动时间(可以是一、二节课的单项活动如主题班会,也可以是一周、一月的综合活动如“校园整洁·突显责任月”活动)、活动目标(目标设计宜具体、可操作,有利于运用目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活动过程(分阶段的学生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组织形式——人员及组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特点的不同而异)、实施建议(对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对策的预设)、评价建议(活动成果、学生小结、活动总结)等。

⑶活动成果的展示

对于主题教育活动取得的成绩应该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展示和表彰,以激励先进、延续教育效果。成果展示除掉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以提升教育效果。如“××活动成果展示主题班会”,可以由班委组织,预设有展示、交流、研讨等环节。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以宽容、辨证分析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同学或小组的成果,形成一个融洽而富有批判意识的氛围。

活动结束后,所有学生填注“自我评价”表,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同时接受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在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中求得发展。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注意突出活动的过程价值,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褒扬成功经验,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

5.社会实践策略

环境教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构造开放式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并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生活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逐步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某种意义上,实践活动也可以看着是一种主题活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在很多方面与主题教育活动是一致的。但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开放性和实践性更强的(主题)活动,在环境道德教育中,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特别强调:

(1)选题策略

小处着眼。对于初中生来说,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课题,宜小不宜大。首先,环境保护这一大的命题特点决定了以此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小处出发。环境保护包罗万象,错综复杂,既有工农业生产,也有日常生活,既有前人理念,也有前沿科学。在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时,可以挑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尝试着做较为深入的研究。不求其广,但求其深。其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我们不宜选择太大的课题。现在的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知识面比较广,但大多流于表面,不够深入,没有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小课题能让学生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从而掌握到更加深入的知识;同时,小巧的课题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无论是教师的组织还是学生的活动,都容易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不求结果,但求过程,但是有结果的实践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立足课堂。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现在各个版本的初中教材中均安排了相当一部分的活动题和阅读材料,有时候,把这些活动题稍加变通,即可设计成一项小的社会活动。比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书本上,活动题中有关于家庭用水的小调查,就是一次很好的社会活动,当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书本的基础上再设计更多的问题,使得调查更加符合当时当地的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切不可脱离课堂教学,它应该是课堂上充分讨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并迁移课堂知识,从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最终能回归课堂,进行合理评价的过程。

联系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和怎样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并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这正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

社会实践活动要尽可能以学生身边的人或事为对象,越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越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越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越能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我校物理老师带领学生对校园周围不同时间段的噪声进行测量,并调查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一个个都十分积极。

⑵组织策略

转变师生角色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转变当然也适用于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真诚、信任、合作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包括选择主题,组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等,最后的数据统计,总结分析,都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只有教师“主导作用”科学地发挥,才有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的施展。教师的“主导”要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要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在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品质,认知基础和行为能力后,做好组织分工、活动参谋、安全提示等工作;教师又是一个行程中的导游,在学生实践活动遇到障碍、出现迷茫时,适时介入,指点“迷津”。

依靠团队合作社会实践活动是团体的活动,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搞一次环境调查、社区服务,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多方人员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当大家自觉自愿地凝聚在一起时,效率是高的,并且过程是愉快的。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运用合作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习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从长远来看,善于合作最终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6.家校互动策略

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和全民性的事业,广大公众的积极关注、充分理解自觉参与是重要基础。同时,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学生的环境道德理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培养。

一方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及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代替的。家长是否支持子女参与学校的环境活动、是否有意识让孩子外出采风,感悟美好环境等,直接影响到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和成效。另一方面,家长的表率作用,如“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养成环保意识和习惯影响极大。再者,学生家长往往是互动学习的关系,学生也能对家长产生“教育”与影响。很多情况下,学生的环境知识、意识和责任感能够影响家长的环境行为,这对创建环保型家庭意义重大。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承担环境责任,就能共同支撑环境文明。因此,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之形成“合力”,实现“1+1>1”的效果,对搞好环境道德教育至关重要。我们的做法是:

(1)通过家长委员会交流。我们通过家长委员会及年级分会,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情况,理解培养孩子自觉的环境道德意识的意义;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环境行为,聆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促进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2)搭建家长学校平台。我们力图通过对家庭环境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校的家长学校主要有三个平台:一是通过家校通,学校定期以短信的形式发一些环保小知识、家教建议等给家长。二是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是我校校园网的专版栏目,学校定期上传一些有关环保的文章,家长也会经常看看,部分家长还经常回帖交流。三是学校不定期的面向家长发放《环保小报》(家长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当今的环保问题及环保小知识。让家长掌握更多的环境保护信息,从而充实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3)组织“亲子”环境行动学校通过开展“每天一件家务事”、“今日我当家”、“大手拉小手”亲子植树活动等,创设家长与学生共同关心和参与的环境活动机会。我们发现,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参加活动需要的资金、文具和器材等,家长都积极支持,不少家长还主动参与,和孩子共同完成任务。如学校开展的学雷锋志愿者社区活动,有的家长主动提供装垃圾的塑料袋、铲广告贴纸的小铲子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往往使学生备受鼓舞,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为环境行动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网络开发策略

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网络有高速度、大容量、立体性、多方向、智能化等优势信息网络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也应该成为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手段我校在环境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注意充分开发环保互联网的积极价值,发挥信息网络在环境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建设学校主页学校校园网专设有《环境教育》栏目,搭建环境教育平台,以丰富的环境信息、精品课件、活动成果以及环保论坛、优秀环保站点链接等信息学生提供多源化的网络环境,供学生进行环境知识学习和探究;及时上传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动态和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一起了解环境活动的过程,分享活动带来的教育成果;也为教师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参考,帮助教师提升环境教育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2)建构教师博客教师博客是一个师生沟通、家校联系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家长开展环境问题的学习交流和情感互动。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对论坛的帖子和教师博客的帖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3)建立班级论坛。很多班级建立了班级论坛或博客群,我们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班级论坛就环保话题展开讨论,就和谐学校、绿色学校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新颖快捷、学生喜闻乐见形式进行交流,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更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和情感认同。

(4)用好“家校通”。家校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一个有效渠道,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现成资源,安排专人负责定期通过家校通向家长发送环保小贴士、生活提示和建议等,使之成为环境道德教育的一个新型平台。

此外,网络还是对外沟通的一个渠道。比如,我们曾让学生制作一些环境保护的调查表,发布到“态度8”调查网(http://www.taidu8.com/index.htm),不用花费纸质资源,不用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就可以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相关的调查。

8.评价引领策略

环境道德教育评价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运用科学可行的办法收集、分析评价资料,对环境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教育过程、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我们将环境道德教育评价纳入学校整体评价体系中,关注师生发展中的需要发挥评价机制的正面引领功能,力图使评价过程成为检验环境道德教育效果和引领环境道德建构的过程。

(1)学生评价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技能、思想意识、情感态度、方法策略、行为习惯的改变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所学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保技能和环保行为进行评价,是环境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体操作如下:①总结性评价,教师通过书面测试、口试或知识竞赛对学生进行评价。②思辩讨论评价,教师提出有关环境教育的问题,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开放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观察学生进行的表现,记录下来加以评价。③作品创作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所撰写的环境小论文、调查报告、环保建议、设计的公益广告、漫画、创作的诗歌、小制作,对学生进行评价。④活动参与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参加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根据预先设定的观察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⑤环保行为评价,通过对学生平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爱护动植物、倡导绿色消费以及敢于与破坏环境言行作斗争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他评。⑥成长记录评价,教师指导学生用档案袋收集、记录自己有关环境教育方面所有作品的样本,以及自己、老师或同学对环境教育材料的评价,以此来了解评价学生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学习进步状况。

(2)教师评价

教师是环境道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作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和谐成长。因此,对教师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情况进行评价成为深化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具体操作如下:①检查教案,看班主任班会课教案是否符合学校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科任老师能否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因素组织教学。②关注教室,了解班主任落实环境道德教育情况,以及营造浓郁熏陶氛围,做好教室环境美化优化,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的实际效果。③深入课堂,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利用现有的环境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渗透和互动情况。④观察“活动”,在环境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活动以及学校的集体活动中观察评价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参与、组织和正面引领情况。

(3)班集体评价

班级是学校组织结构中的基本单元,是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舞台,班级的集体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到良好校风的形成,关系到整个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果,自然也会影响到环境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良好环境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操作如下: ①班级管理是否“环保:班级环境教育规划学期计划总结;是否把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条件;是否符合“文明班级”条件学生在校内外的文明行为是否达标。②环境教育过程是否规范:班会课中是否渗透环境教育,是否组织专题教育活动或环境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是否有一定规模的环境兴趣小组,是否能组织学生开展简易的环境监测活动。③绿色宣传是否到位:是否围绕环境纪念日开展活动,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志愿者活动,每学期班级黑板报是否至少有期环保内容刊出。④班级环境是否整洁:本班卫生制度是否健全教室是否整洁,公共场地是否打扫干净,并保持良好学生卫生习惯是否良在校内外是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垃圾是否分类收集处理,并做到回收利用班级内是否有一定数的花卉盆景。⑤教育效果是否优良:师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绿色生活”意识、在生活上做到不搞攀比、不追求奢侈、具有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是否具有良好的环保责任意识,班级环境教育是否有一定的示范性。

(四)着力完善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保障机制

在中学教育中怎样构建促进环境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放大环境教育的正效应,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和学生“生态人格”的养成,最终实现师生的持续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作了探索。

1.开发校本课程——《走向绿色生活》

新课改使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逐步走向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对于调动学校改革课程设置的积极性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依托课题研究,将学校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提出,实施学校校本课程《走向绿色生活》的开发。

教材的选题。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的课程。为此,在课程开发前,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工作,占有了大量资料,汇编了比较丰富的《课题参考文库》。同时,作了以下工作:①调查学生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个别交流等,了解学生环境道德现状和对环境教育的要求、建议。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开发伊始就得以确立。②把握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特点。环境道德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有较完备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不同于科普读物,既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又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将《走向绿色生活》的内容体系确立为:认识环境、认识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身边的环境问题、责任与行动等五章。③突出本地特色。各章节内容紧密结合南通市、通州区和育才中学的实际,比如写到水资源与水体污染一章就紧密结合石港渔湾水道、进鲜港等原生态河流河水遭受污染及对水质进行调查和监测工作,介绍我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在“身边的环境问题”一章中介绍了通州区树银杏树,介绍了通州区从2009年开始加大力度推广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教材的编制和实施我们确定了《走向绿色生活》由五大章十六节组成,从我们周围的环境谈起,介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责任和行动。每节一般包括三部分:基础知识、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两部分)、阅读和链接。基础知识一般分为二到三点,每点内容都涉及环境知识、环保技术和环保意识培养。以“通州的环境”一节为例:

基础知识

活       动

阅读材料

一、通州环境的演变

1.关于围海造田的对话

2.利用双休日,组织一次渔湾湿地生态考察活动。

1.南通境域的形成

2.荷兰从“围海造田”到“退耕还海”的转变

3.石港渔湾

二、通州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1.说说我们通州的环境状况如何

2.制作《保护环境调查问卷》,开展一次调查,并统计和分析调查的结果

3.议议家乡建设的新变化,想想我们能够为保护家乡环境做些什么

1.通州的主要环境问题

2.宜居新通州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求从实例入手展开内容,这些实例必须是与南通市、通州区或育才中学有关的;教材语言要求既通俗易懂,又注重科学性,符合学生阅读习惯;引用照片、图表尽可能突出校本特色,多采用师生自己创作的,如建设和谐校园就采用了本校的校园照片;活动栏目编写注意简明扼要,介绍活动的大致开展过程及注意事项,保留了发挥学生特长、进一步完善方案的空间,学生可从中挑选感兴趣的项目实施。活动栏目中的活动形式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师生有很大选择余地,有参观、实验、调查、辩论、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文献收集等。

通州区教育局教科室领导们审阅了课程开发方案,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

《走向绿色生活》课程与其它校本课程统一在学校规定时间开设,由多个学科的老师协同实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最多时有四百多人。学校注意通过教学反馈及时了解情况,对《走向绿色生活》进行修改和完善,使这一课程建设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2.落实师资培训

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建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养成自觉的保护环境行为,提升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水平,从而有序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我们在师资建设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目标引领一是唤醒学校各部门领导对环境道德教育的关心和重视。这是能否实现环境道德教育目标的前提;二是明确环境道德教育的各项制度,细化各项目标,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三是引导教师关注和思考环境道德教育的各类问题,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更好地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四是鼓励教师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关心校园环境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提高环境道德教育质量的保证;五是督促教师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热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最常规而有效的方法。

⑵有序推进名师带徒。学校建立了师徒结对的帮带机制。通过发聘书、签协议等手段固定帮带关系;通过查听课笔记、学生问卷调查来考评帮带过程和帮带质量。学科互动。我们积极开展学科间的相互交流,举行不同学科的专题讲座,有效推动了学科环境教育内容的彼此渗透。校际交流。我校先后与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信息联系,定期开展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学生管理等全方位的交流和研讨,不断借鉴和吸收兄弟学校环境教育的经验。进修培训。学校一方面鼓励在职进修,另一方面结合新课程培训,分期分批派教师参加各级教育培训。学校还参加了“中英气候课堂合作学校”项目,成为全国第一批加入该项目的学校之一,并派教师参加了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青羊区政府共同举办的中英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

总之,环境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环境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能否稳定、扎实、有效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事环境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我们所开展的环境道德教育培训是务实的,有针对性的,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研究、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我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开展。

五、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环境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我们对于中学环境道德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发现了我们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简述如下——

1.环境道德教育的组织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们学校对环境道德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综合要求,但是,德育与教学系列的整合、学科之间的协调、教学课时的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实际矛盾;受资源、社会因素的局限,我校通过“在环境中的教育、通过环境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在环境道德教育进入家庭、学校和社区互动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等等。并且,上述现象是很多学校在进行环境教育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

2.环境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我校环境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只有部分学生才能接受完整的环境教育,而她的实际效果只能算差强人意;在“考试文化”背景下,大部分学生只重视“主课”学习,表现在相关环境科目的学习上,消极被动,甚至应付了事;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在环境问题上知行脱节,“知”多“行”寡,要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任重而道远。环境道德教育实效的提升,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3.环境道德教育的整体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在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层面上进行了一定范围和深度上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就实践而言,实施的途径和策略还显得比较零碎,没有能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提炼和概括。同时,我们也感到这些途径和策略共性化的成分偏多,个性化的成分偏少,系统性的策略和特色化的做法还不够。在上述方面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努力,结合教育的实际和我校的实情,再作出进一步探索和科学的整合。

 已同步至 tzzxywx的微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长江口口 2011-9-24 02:30
太宏大的论题,难以操作。我们的环境教育,始终停留在知识说教,停留在关好水龙头关好电灯开关。学生缺乏实践活动参与的环节,他们口头上知道应该如何如何,他们的行为从来就是另一码事。如果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绿化维护、调查垃圾的去向,等等,或许会好一些。感谢姚老师提供的完整研究报告。当下的学校,研究很难,扎实务实的研究更难!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6 07:27 , Processed in 0.0869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