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yangzhifen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文明是沙漠的馈赠(转)

已有 358 次阅读2007-11-5 17:29 |个人分类:教学叙事

文明是沙漠的馈赠

 

                     撰文/单之蔷

 

一天,我正在闲坐,忽然一个想法涌现:文明是沙漠献给人类的礼物。

 

为了验证,找来地图查看,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的文明发源地果然都在沙漠的边缘。埃及在撒哈拉大沙漠的东缘;古巴比伦文明所在的两河流域紧邻沙特阿拉伯的大沙漠;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平原,与塔尔大沙漠相伴;中华文明发源于黄土高原,它的北面是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西北面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乌兰布和沙漠。

 

这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文明紧邻沙漠?

 

沙漠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紧邻干旱的往往是半干旱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文明紧邻沙漠,也就是说文明往往产生于半干旱地区。看来文明的童年喜欢干旱,不喜欢潮湿。

 

干旱对文明的产生有何作用?

 

首先想到了“干”有利于保存物品。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因此空气非常干燥,缺乏水分。在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过程中,水是至关重要的。湿润的地方是细菌等微生物的天堂。缺水,使得干旱区的微生物难以大量繁殖。我们知道正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物品腐烂,转化为其他物质。干旱使得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效率大大降低,比如在湿润的江南地区10天就能分解完的物质,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可能10年也不能完全分解。干旱区的这种特征,使得物质难坏易存。

 

由此,我们在干旱区看到这种现象:

 

在河西走廊的张掖,有人卖汉代的箭簇,虽隔两千多年,仍然有如新造。

 

在新疆考古所,你可看到汉代的丝绸,竟然花色艳丽,色泽如初。

 

山西省地上古迹众多,如五台山的唐代古寺——佛光寺、南禅寺,应县的辽代木塔,太原的宋代晋祠等,这些都是保存完好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有人说,这与山西人节俭惜物的民风有关,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干旱的气候所致。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一个叫做达里雅布依的小村庄。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看到两个孩子骑在一只躺在地上的骆驼身上玩,骆驼一动不动,再仔细看,原来是一只死骆驼。显然已经死了很久,成了木乃伊。当时我想:看,人家的小孩玩的是什么,玩的是骆驼木乃伊。哪像城里的孩子,抱着绒毛熊。现在想来这也是干旱区才能看到的景象,在湿润地区,这是不可能。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大量精美画册、文书、经卷让世界震撼,敦煌的壁画、泥塑千年过去了,依然栩栩如生。但是很少人想到敦煌之所以有如此伟大之发现,还是要感谢干旱。没有干旱的气候,那些珍宝早就被微生物分解,不知参加几轮物质的循环了。

 

西北干旱区有一种风干肉,是把新鲜的牛羊肉,挂在外面风干,干到一定程度,用手撕着生吃。在湿润地区猎获的野兽,吃不了就坏掉了,但干旱区的风和干燥的空气,就是天然的“冰箱”,能保存剩余的物质,使远古的人得以闲暇,做别的事。

 

由干旱对物品的保存作用我们可以推断文明应该起源于紧邻沙漠的地区。

 

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很重要的是农业的出现。植物的种子就是利用干旱保存自己的典范。种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保存了自己。在潮湿的地方,怎样保存种子和收获的粮食?这是原始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驯化植物和农业种植很难出现在湿润地区。

 

文明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是文字。埃及人五千多年前就把文字和图画写在了晒干的纸莎草上了。古老的岩画是画在岩石的荒漠漆上,只有干旱区的岩石才有这种荒漠漆。

 

火对人类意义重大,但是干的东西容易燃烧。因此只有在干旱区,人类才便于发现、应用和保存火。

 

干旱区对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能留存物品和保存文明的成果,更重要的贡献是干旱区的沙漠为文明的产生贡献了一项最为重要的东西——黄土。

 

黄土就是比沙子粒径更小的“沙子”。沙漠中的沙子每天都在风化,黄土不断地从沙漠中产生,风将其吹向空中,形成浮尘或者尘暴,最后降落在沙漠边缘的半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的草和灌丛留住了从空中降落的尘土,使其免于进一步吹扬,让其发育成土壤,这就是我们说的黄土。因此在沙漠的边缘,沿着常年盛行的风向,一定会有大面积的黄土地带的存在,如中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是优质的土壤。许多我们看到的貌似土壤的东西,并不是土壤,专家称之为松散的沉积物、细粒状物质或土状物。因为土壤需要有精致的分层结构。结构最上面是腐殖层,有生物或微生物活动,可以产生大量有机物,供植物生长所需;中间是淋溶层,一些有机物和矿物被从上面渗漏下来的水冲淋到更下面的土里,形成土壤的最底层:淀积层。简略地说,土壤是能生长植物的、含有机质的疏松成层的细粒物质。

 

黄土有着土壤的各种要素。黄土从沙漠中吹起,落下,停留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地和灌丛中,草和灌丛的枝叶落在其中,成为有机的腐殖质;黄土也经历了淋溶过程,也可以分出淀积层。就是说土壤的结构,黄土都具备。

 

但黄土还有着其他土壤所不具备的独特品质。

 

黄土是风成的,沙漠中细小的尘土在空中经过风的充分“搅拌”,各种矿物质和有机物均匀地混在一起。风年年吹,黄土就会年年长,因此黄土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直到今天黄土还在形成。黄土高原的黄土,薄的地方几十米,厚的地方几百米,平均下来也有几十米。这样厚的土壤,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上铺展开来,的确是大自然的一项杰作。其他地方的土壤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腐殖质层只是表面那薄薄的一层。但黄土从上到下都含有机物和植物所需矿物质,甚至可以说黄土从上到下都是有机的“腐殖层”。千万年来,黄土高原的水土就在流失,但是黄土高原仍然肥沃如初,奥秘就在此。只要有最后一粒黄土,它还是富含营养的土壤。

 

黄土是风吹来落到草地上的。因此黄土的形成过程一直与草与灌丛的生长相伴随,植物生生死死,黄土层层叠叠,而且此间,生物的活动也未间断,因此在黄土的断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植物留下的根孔,还有生物留下的虫孔。这些原因导致了黄土的一个重要特点:疏松。这一点对文明的产生至关重要。文明初创,先民手中的木石工具只有与疏松的黄土相遇,才能碰撞出文明的火花。像中国南方湿润地区那种粘滞板结的红土,只有人类文明到了铁器的时代才能征服。

 

南方的红土也缺乏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因为南方的红土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又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在漫长的风化过程中,伴随着降水,岩石中有用的元素都随着水流走了。在岩石风化的过程中,各种元素从岩石中迁移出来,元素迁移有一个顺序,容易迁移的元素最先走掉,比如CI、S等;其次是Ca、Mg、Na、F等;而K、Mn、Si、P等迁移能力较弱,最弱的是Al、Fe等,残留原地与氧气化合成为红色的氧化物,也就是红土。红土是岩石风化最后阶段的产物,各种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都已失去了,所以红土是很贫瘠的土壤,与黄土不能相比。

 

说到此,对文明为何紧邻沙漠,似乎可以得到回答了。事实上,沿着黄土的分布,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个文明带。

 

中国的黄土高原是风从沙漠中搬来的尘土沉积而成,这是黄土的第一次搬运堆积,它已经为中国文明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尧、舜、禹,夏、商、周都诞生在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形成后,在降水和河流的侵蚀下,经过黄河的搬运,黄土又在黄河下游和入海的地方,随着黄河河道的摆动而沉积起来,造就了华北大平原,就是所谓的“中原”,这里直至今天都是中华民族的大舞台。这是黄土的第二次搬运堆积,这次黄土的转移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但是我们都不要忘了,黄土是从哪里来的,沙漠才是黄土的故乡。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huanfeng 2007-11-5 23:39
有意思,学习了
回复 zgmm 2007-11-6 08:35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主编,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在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会上作《地理科学的传播与创新》,介绍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办刊过程和理念,口才十分了得。
回复 tzzxywx 2007-11-18 10:48
我觉得,单老师还可以写一篇“沙漠是文明的杀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0 09:41 , Processed in 0.0720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