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贴)老师怎样上好一堂课?

已有 608 次阅读2007-6-2 21:35 |个人分类:经营课堂

                                      老师怎样上好一堂课
原文地址: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616409&blogid=35430
首先,一个大前提我们要确定下来:课堂教学过程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传统的课程教学,课改的课程教学,总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我认为,至少这么三个特点大家应该认同。
第一个特点,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目标的。千万不能认为今天搞课改了,学生是主体,学生是主人,学生愿意走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有目标就应该是可控的,就好象一个导弹要打一个目标,那这个导弹就要可控,不可控的话,导弹就可能打到别的地方,打不到目标。因此整个课堂教学应该是可控的。至于怎么控,传统教学与现在的课改有些不同。传统的控,是由老师控;现在的控,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双方来控。但是,不管怎么样,应该可控,不可控,目标就达不到。
第二个特点,课堂教学是讲求效益的。本来一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花了三五节课才能解决,那样的课也算好课?那不对,应该是讲求效益的。达到同样的目的,花的人力、物力、财力越少,课越好。
第三个特点,是师生共同发展的。
认识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一个源头。有了这个基本认识,你才能把握以下的一系列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效益从什么地方体现呢?我认为从三个方面体现:第一个方面,学生的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包括主动发展。效益的第二个体现是教师的提高。你能不能够通过不断的教学得到不断的提高。效益的第三个体现是教学过程的改进。课堂教学的三个特点,就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益的三个方面,所以我们说,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怎么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呢?我认为就是要靠提高课堂教学科学化的程度。平常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效益,就是这个意思。课堂教学科学化的程度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归纳起来,一定要符合四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学科体系的规律性。第二个规律,是学生认知的规律性。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第四个规律,是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第一个规律是学科体系的规律性。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应该准确把握,精心设计。把握什么?把握两个方面;设计什么,设计四个方面。准确把握的第一个方面是准确把握上头,就是课程标准、教材。在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把你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准。在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牢牢记住三位一体。第一个层面,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面,过程与方法;第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家要注意,实事求是,有就写;没有,不勉强。这是要注意的第一点。要注意的第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层面绝不能空洞地说教,只能以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的目标作载体,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就非常像原来的德育渗透。在把握上头,即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要摸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摸准教学目标以后延伸往下,确定好这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原来这么提,现在搞课改了我觉得仍然要这么提。什么是重点?针对目标而言的,要达成目标非得解决一二三,一二三就是重点。什么是难点,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等等,比较难的,叫做难点。重点一定要处理好,难点是不是一定要讲清呢?难点有三类:是难点,本身又是重点,攻坚;是难点,课程标准、教材只作了一般要求的怎么办,淡化;是难点,课程标准、教材没有要求的,回避。没有要求你讲那么多干什么!什么是关键?承上启下。第二点是另外一头,即把握好学生。学生上你这堂课的时候,他的知识基础、他的能力基础,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上你这堂课的心理基础。学生上你这堂课,他心理上有怎么样的一种需求?有怎么样的一种倾向?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基础,就说明你这个老师没有经验,不老到,盲人瞎马,很难取得教学的成功。
在把握两头(上头:课标、教材;下头: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注意五个方面。第一,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第三,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动什么呢?动脑——思维互动、动手——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第四,四大教育资源的整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你那个学科的整合。第五个,学生活动的科学化。科学化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整个训练活动的覆盖面。覆盖面,针对课程的功能来说,三位一体的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各覆盖了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覆盖到了没有?二是参与度。你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三是深广度。你的训练内容有多深,多广,合不合课标的要求。四是层次性。能不能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五是延伸性。你能不能让学生解决了旧的问题又延伸出更多更好更深的问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改与传统课程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原来的传统课程,学生用的学习方式单一,主要是接受性学习。现在的新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多元,譬如说,经常用到的几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包括接受性学习。针对这几种学习方法,我们必须注意:第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一定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不是说什么内容都能探究,什么内容都能合作,什么内容都能自主的。或者你在你的教学内容中找那么一些探究点、合作点,整个的内容不用探究学习,整个的内容不用合作学习,这中间有那么几个点,你可以用探究学习,你可以用合作学习。第二,接受性学习仍然有它的保留价值。譬如说一些陈述性知识的讲授,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效率最高。这个不要轻易加以否定。第三,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思想。在探究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地合作,乃至在接受性学习中也要让学生能够自主。
探究学习怎要把握好七个要素:
1、选准探究内容。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基础。本身没有多大的探究价值,或者你在相关的内容中间你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探究点,你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去上探究课,你不要以为探究是一付灵丹妙药,什么课一探究就可以成功。
2、创设探究情境。
3、提出探究问题。由教师提是可以的,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整理,要给一个答复,像以后我们怎么怎么地都可以吗。
4、营造探究氛围。这时候探究课就进入到高潮了,有那么一种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在里面,大家都跃跃欲试了。
5、亲历探究过程。探究不能是老师探究,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6、启迪探究思维。平常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中间,在课堂教学中间,不离其宗的“宗”,就是思维。不管你怎么搞,你还是要学生动脑筋,要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好问题,想活问题。探究的核心就是启迪探究思维。
7、体现探究价值。探究课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探究。
第二个规律性,就是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我主张策略,你就有意地设置一些知识陷井,设置一些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带动整个的一堂课。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这些老师是忽视了思维的规律。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是教给思维的方法。第四,要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要建立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就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第二个,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振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你那堂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四个规律,就是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大班额怎样驾驭好课堂?我给大家提个建议,驾驭课堂是不是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就是老师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宏观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

新课程课堂教学一二三四五
一、贯穿一个理念
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抓住两条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知识规律和知识应用规律的学习。
把握知识规律:即引导学生弄清本堂课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堂课与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帮助学生用图、表或条理清晰的语言建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将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主观的认知结构。
把握应用规律:即引导学生明确知识应用的范围;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切入点的选择方法;总结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展开三个层次
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新知学习: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知识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巩固知识规律的学习,深化对知识的应用规律的认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四、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努力实现“五还”: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五还”:一要还给学生“时间”(要求每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二要还给学生“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三要还给学生“工具”(不只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及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四要还给学生“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五要还给学生 “评议权”(包括自评与评他、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
要使“五还”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力求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要娴熟于心。二是在上课时,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做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三是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始终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体现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贯彻“十注重”教学原则:


1、注重学习。教师要努力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2、注重“重转”。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注重合作。教师集体要协调一致,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


4、注重互动。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使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整合为一体。


5、注重平等。坚持教学民主。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6、注重情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7、注重参与。以学习活动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8、注重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9、注重训练。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并把思维能力的训练物化到观察、操作、想象、表达、问题解决之中。


10、注重目标。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

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八自主”教学思想:


1、只要学生能感知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感知。


2、只要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观察。


3、只要学生能想象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想象。


4、只要学生能操作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操作。


5、只要学生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6、只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去自主解决。


7、只要学生能表达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表达。


8、只要学生能评价鉴赏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评价鉴赏。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 22:47 , Processed in 0.0736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