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新课程学习读书摘记和心得(2)---连载中

已有 885 次阅读2006-12-5 12:50 |个人分类:课程改革

       最近一两年,通过网络及各种途径,收集了不少关于新课改方面的资料,但由于去年第一届带高三毕业班平时千头万绪、忙得只有顾后,没有瞻前,回到高一后又恰逢新课改,因此把读书学习中的摘抄和心得记录下来,以供自己复习、查阅。所读文章等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知识产权归原著者,限于精力和条件,在此就不一一注明出处了,对著者和相关人员表示感谢。其实名为心得,心得却没有静下心来写,惭愧之至!愿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祈请各位读后写下心得,好供大家学习交流!UploadFile/2006-12/125580428.doc

新课程学习读书摘记和心得(2---连载中

2006125星期二

 

3篇:深刻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努力为师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实践探索(宁夏银川一中戴冰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

二、以育人为核心,实现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性活动课程的全面整合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高中课改的亮点之一。

2、在学校层面上开展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的学生自主管理,我们认为其重要意义不仅仅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自我教育意识,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平台。 

3、心理素质是学生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 主要措施是:开通心理驿站,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缓解消极情绪,得到有益启示,使学生及时获得心理救助;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情绪调试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对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及时联系专业机构实施心理治疗;同时还开辟校长信箱、知心姐姐信箱、在校报和校园网上开辟心理健康知识窗,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小组等多种途径,呵护好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心理世界。

三、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次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三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和谐发展。
  • 重视家庭教育,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合力。
  • 重视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和谐发展。
  • 在显性课程开设方面,力图充分体现国家意志,遵循国家课程方案。
  • 其中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一是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角度考虑,另一个是从为学生升学预备教育的角度考虑。
  • 在隐性课程建设方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和行为文化建设。 
  •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一种比其他任何形式课程更有影响力的课程。
  •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本思想,在制度建立的宗旨、制度本身的价值取向、制度真正意义上的执行以及学校师生对制度的认识和态度等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 学校精神和行为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将明确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歌与校徽这些学校表层的精神文化通过多种途径、以多种方式,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制度的重建等逐步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着力打造“精敬于业、乐融于群、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

 

学校办学思想

  • 全面发展,科学与人文均衡、英语见长的办学思想。全面发展、科学与人文均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既是学生个体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更是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群体的全面发展。英语见长是根据西部教育的实际,为学生走出宁夏,成为未来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基础。全面发展,英语见长对个体而言是统一要求加个性特长,对学校而言是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加学校办学特色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

用新的课程观统领课堂教学

  • 充分调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及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和配套训练,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结构

用现代教学观引领教与学行为的跟进

  •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关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融合”、“让书本的知识世界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柱在课堂教与学的方式跟进上积极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和“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体现在:

  • 教师本身问题意识的增强,更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创造加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 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整合为教学资源,使学生成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之一;
  • 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教师一言堂的格局基本被打破,以问题为纽带的学生思辨、讨论、交流多了,课堂生成性的,有意义的对话多了,打破了传统教教材的教学模式。

 

校本课程的建设

§         在保证国家必修基础性课程开齐开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宁夏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兴趣与特长发展需求的校本选修、学科竞赛等拓展性课程以及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相关的实践性活动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团队合作的过程,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锻炼了教师队伍。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活动性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生的全面、和谐、自主发展提供课程环境的保障,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学校实现办学思想的有效载体。

 

五、以评价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1、积极探索构建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1)将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监测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册,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 通过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册,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和学生学习品质形成有关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等诸要素,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培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 手册的使用,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度更高,课堂教学管理更为细腻;对学生而言,由外在的约束,可以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内化为良好的学习品质;对班级而言,对浓厚的学风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展示成果、记录成长,增强自信、发展自我——对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模式的探索

  •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质性评价工具,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使用使学生通过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对自己的进步与努力进行判断,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也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 成长记录袋展示了学生在各项活动和学习领域中所取得的最佳学习成果,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帮助家长和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某一时期内所取得的成绩及长处。通过展示成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全面鉴定学生在一个阶段中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探索

  • 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是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弥补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片面性,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充分体现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通过评价要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素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审美情趣。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谐发展。其中《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是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在学年末组织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已经成为学生本人、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并被学生所接受。

2、积极探索构建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

  • 力图将发展性评价的思想渗透到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中,寻求不同评价模式的最佳融合点,形成合力优势,既保持评价对教师绩效的压力,又能保持对教师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的心态与学校的氛围融合、促进教师的现实表现与未来的发展融合,使教师评价既是督促和管理教师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教师的潜在价值,以使评价效能最大化。
  • 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制度的引领,努力打造精敬于业、乐融于群、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要让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个班级的课任教师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使不同需求的教师有专业发展的空间。
  • 借鉴发展性评价的思想,渗透到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制度中,对现行学校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将统一性与区别性评价标准相结合;单维度与多维度评价内容相结合;终结性、静态与过程性、动态评价过程相结合;自评与他评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奖惩激励与促进教师成长评价结果的使用相结合。

1)在评价标准上,将统一性与区别性评价标准相结合。

  • 所谓统一性评价标准,就是对所有教师而言的共性标准,这种标准应是扎根于学校情境之中的,既达到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改善,也有利于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评。

所谓区别性评价标准,就是基于各个教师的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制定注重自我选择的多元评价标准,以弥补评价标准的统一性或局限性,坚持多把尺子评价教师,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学校组织评价和教师自主选择申报项目评价相结合。

2)在评价维度上,将单维度评价和多维度评价内容相结合。

  • 处理好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的关系,兼顾评价内容的完整性。
  • 把绩效评价指标与素质评价指标和职责评价指标相结合。

3)在评价方式上,将终结性、静态评价与过程性、动态评价过程相结合。

  • 重视过程性评价——建立教师档案评价。这是一种以激励教师主体主动参与积极的自我反思、主动和谐发展的全新评价方法,真实地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是教师师德、教育教学、教科研、继续教育等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真实而全面地体现教师发展脉络。
  • 重视动态评价——建立教学效果的积效评价。所谓积效评价就是一种看起点比进步的教学效果评价。

4)在评价主体上,将自评与他评结合,使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评价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当前教师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 关于教师自主评价,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师角色内化,加深对教师职责、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并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激发教师内部动机,发现差距,获得动力;也有利于鼓励教师通过参与评价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拓宽收集信息的渠道,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 明显的缺点,比如受同事的参照标准影响,导致评价不够准确,受奖惩的影响,产生心理顾虑或防卫,自我评价患得患失,往往会产生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现象,或是模糊应对,受自我评价技术不足的影响,往往浮于表面而难入其中。
  • 同行评价不仅在教师形成性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创造学术氛围和专业发展气氛中,也有很大的潜在作用。比如在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育行动研究中,同伴在平等互助的使用中,对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同行在评价教师学术水平和能力,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工作等方面占据最有利的地位。 

 

存在的问题

  • 受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亲疏关系、评价者对被评价者观点理解不够、同行评价者的数量等影响,存在着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 领导者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对于把握教师工作状态、优化教育决策、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措施无疑有重要作用,但难免受学科专业的局限,感情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 学生评价。学生是教育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和教学效果的直接感受者,如果组织得好,来自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信息是重要而独特的,而且据实验表明,学生对教师评价有相对稳定性和高相关性,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教师治学态度、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的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有最深最直接和全过程的感受,可以评价许多教师难以被别人观察到的复杂性劳动,对教师常规课中的教学艺术等能力有最直接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直接反馈教学信息,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也可以为管理者进行人员安排提供决策依据。

5)在评价方法上,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 在评价教师时,可以把教学成绩、教科研成果、班级常规管理、工作量、辅导竞赛等绩效指标量化,而对于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教育理念、动态的专业知识、管理规划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等素质指标,组织管理、合作精神、反思改进、协同工作、人际关系、课堂教学等职责指标就难以进行量化,特别是反映教师发展过程的成长档案,就更不宜量化评价,这些必须通过学校学术委员会评价人员对教师的观察、和教师交流面谈等方式,通过同行、学生、家长的平时感受并做出描述性的定性评价。

6)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将奖惩激励与促进教师成长相结合

  • 奖惩不是评价的目的,而应看成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手段,奖惩是教师发展的外在强化物质诱因,奖金和荣誉只是对教师表现和发展的肯定与激励手段。评价时,要把统一性评价结果和区别性评价结果结合起来,实行达标奖和单项奖,使大多数教师都能得到奖励,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并且促进教师的个性特长发展,对于没有拿到达标奖的教师,只要实现自己发展规划目标的也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大多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六、学校在实施 新课程中的困惑

主要问题:

社会整体评价学校教育就是升学率。家长给学校压力,校长压力、教师压力,最终转加成学生压力,这都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没有有效遏制,学生负担普遍偏重;受这种评价的影响,重智轻德现象没有根本改变,学生身心素质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

  • 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加剧社会竞争和社会分配差距大大分化,加上就业、独生子女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影响,升学竞争已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地位竞争,成为社会竞争的集中反映。同时社会政策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政策的导向。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 我们认为,政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是长期相互作用的因素。观念对实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只有观念,没有制度保障、支撑,观念难以转化为行为,新课程改革难以真正落实。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8 00:40 , Processed in 0.0760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