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追梦人生 http://xingyun.org.cn/?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有梦追梦,我愿用一生期待。

日志

圈子的文化魅力

已有 347 次阅读2006-7-17 12:23 |个人分类:关注星韵

  圈子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摆脱自我的小圈子,融入大的圈子是很多人的希望。因为圈子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好,更有价值。现实中如此,网络间也是如此。

  中国从古到今,圈子一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现象,中国人特别愿意做圈子。圈子文化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一种组织基础。

  如今,这个圈子做到了网络上。

  志同为圈

  以志同为圈,与职业、年龄等一概无关。只要志趣相投,观念一致,便可成圈。

  此类网络圈子典型表现在种种的社区文化上。比如西祠胡同在发展过程中,都市化与人文气息逐渐成为主流,而这种文化氛围又吸引来更多的文人骚客;再比如,凯迪论坛以"客观、冷静、理性、宽容"自我标榜而逐渐成为右派大本营;铁血论坛则无疑是左派的山头,其中洋溢的热血让你不禁又挥舞起打倒帝国主义解放全人类的铁拳,想入非非……

  即使这些分类于各个圈子的人,白天在不同的职场领域,干着不同的事;但一回归到各自的圈子里,即刻便情绪激昂,无比团结。

  有一个网名叫"镇铎"的论坛人士,也不知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只是经常看到他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出没;也曾编辑过他的一些时评稿子,不乏高质量的。对于自己的入圈经历,他是这样讲述的-

  在早期浏览帖子期间,他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搜集信息。他认为最深刻也最正确的一个观点是"老田"网友的"社会精英和平民政治之辩"。后来他忍不住上了一些帖子,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他主要上贴原创文章,除非感觉特别值得推荐,一般基本不转贴文章。他的文章主要是时事评论,间或有一些散文、对联和诗歌。而在他的时事评论中又特别以国际时事评论为主。

  除了一本正经地发表一些评论外,他还常到别的版区盘桓,联谊会馆是他常去的地方,他在那里也算是老网友了。在那里,他主持过一些话题,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的快乐。他主持过与国画、越剧、长城相关的话题,也和一些网友联合主持过别的有意思的话题。

  强国论坛的斑竹似乎是每一个刚进入这个圈子的网友必须过的"一道坎"。在最初,他也对斑竹卡杀他的帖子感到愤怒,他是骂过斑竹的。早期的斑竹,他谁都骂过。后来自己趋于理性,写了一些中肯的东西后,他与各位斑竹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从这也可以看出,要得到斑竹的尊重,你首先得尊重自己。

  网络上的圈子,就如强国论坛,往往一个共同的观点很快就能形成。但种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使得形形色色的各类圈子独立存在。

  因为,你喜欢天堂,就有人喜欢地狱,没有一个社区能够把所有的网民一网打尽。

  道合为圈

  以道合为圈,对创立事业阶段的青年人而言,力量不可低估。

  网络交友的"泛滥化"阶段或许已渐渐远去,备受诟病的网络交友陷阱也使如今上网的人对网络友谊多了一份戒备之心。

  有不少人虽然也依旧上论坛、上QQ,但他们结成的一些网络圈子,往往是与自己同一职业或相关领域的同道中人。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体面职业的他们,如果遇到行业内的网友,就会自然觉得更有共同语言,也在交流间多了一份信任。

  网友"茶冻儿"是从事媒体工作的,她在网上结识了不少新闻界的朋友,还有一些是从事摄影和艺术设计工作的。

  "跟这些朋友聊天特有意思,而且很多工作中的事互相也比较了解,很容易沟通。不像和一些别的网友,开始乱聊一通,后来就没话说了,挺没意思的。""茶冻儿"说,她现在能保持长期联系的都是些行业内的网友。

  其实,她和这些朋友之间已不仅仅是在网上聊天时的伙伴,他们大都互相熟悉,经常会在交流工作近况时给彼此一些有益的建议。比如他们有时会给她提供一些新闻素材,有时帮她联系到外地的一些作者、摄影师和专家;更重要的是,在她情绪低落时,他们还会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上的不顺利和心理压力过大,"茶冻儿"几乎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她白天上班没精神,工作状态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那天,她大半夜还挂在网上整理材料,但注意力一直不能集中。从事艺术设计的"少年小神通"上了QQ后和她聊了会儿,发现她情绪不太对,后来就慢慢听她说出了最近工作上的烦心事。"少年小神通"一边听,一边帮她理清头绪,原来是因为她一直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而近来又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觉得特别有挫折感。经过圈内好友的一番理性开导和鼓励之后,她感觉心情好了一大半。

  其实,"少年小神通"也曾有过犯难的时候,一次他偶尔和"茶冻儿"提起想让她帮个忙,找一个合作的宣传媒体。后来,他没想到"茶冻儿"把这件事放心上了,办成了之后他感到特别的高兴。

  虽然两人身处一南一北,连电话也很少打,更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有时候觉得彼此就像十分合得来的老朋友,也像工作上合拍的拍档。

  这种在网络圈子中结成的友谊,恰如Lihong写的那段歌词-

  "我们势均力敌但从不耍心计,跟你比跟你学,互相接力,你跑得越快对我越有利,我们最有默契。来自四面八方,时常好久不见,习惯了孤军奋战,距离很遥远,友情从来不变。一个电话,高兴的问候就能给彼此加油……"

  经营网络圈子

  当然,网络圈子的形成不只是网友们自娱自乐的事儿,站在高处的各大网站CEO们整日在用心琢磨,如何将网络圈子从文化经营为财富。

  说到圈子文化的网络经营,就不可不说阿里巴巴下面的淘宝网:有相同兴趣爱好和买卖需求的人会形成网上的交易圈子,然后他们再根据商务圈子拓展到网络生活圈子、发展交友和其他一些东西。此外还有赛我、猫扑等,这些新形式的出现,对于前辈极的西陆来讲似乎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此,西陆社区董事长耿俊强并不太服气。

  他振振有词地说,谁做得越好,完成的功能越多,它的成功率就越大。这并不是个五十亿、两百亿的市场,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它和现实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圈子又影响到现实里面很多实际的商务,这种情况下,广告的影响也就更大。

  耿俊强说的确有道理。正如阿里巴巴的淘宝网是一种购物的圈子,猫扑也是圈子,西陆也是一种圈子,天涯也是一种圈子,包括博客中国也是一种圈子。不可能一种圈子涵盖所有其他的。中国网民有一亿多,未来通过3G无线接入,网民会达到三到四亿。这么一个数量级,任何一个圈子都不可能涵盖所有需求。

  例如,时下越来越普及化的Blog实际上就是个网络圈子。它代表的是草根文化和圈子文化。而针对日前走俏的"名人博客",TOM市场总监张颖楠分析指出:"从Web2.0本质看,博客文化的定位应该是一种草根文化,名人博客显然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市场营销。"

  如果说谁把谁吃了,都会使这个圈子受到损害。而且,网络精英们不必只盯着已经出来的市场,互相看不顺眼。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市场没有真正做起来,即使是现在做的几家社区都没有真正把社区文化和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

  孔子有一句话,"功名看器宇"。一个企业真正的成功、或者一个社区圈子真正的成功要看气度和胸怀,格调是讲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这就是大家性格里面彼此吸引的共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互联网某种文化的认定很可能会影响到网站的运营和战略部署。

  网络圈子文化下的

  交友新格局

  有人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分出圈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有可能是迷恋一种生活品位,又或者是一种特殊的休闲爱好,都能让人走到一起,形成圈子。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圈子越来越多的时代。大的有商业圈子、娱乐圈子、文化圈子……,小的如什么"驴友",爱好摇滚音乐的,爱好美食的等,都有自己的圈子。圈子的普遍性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圈子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一个人的圈子是自我的圈子,很多人的圈子就是大家的圈子。

  所谓网络上形成的圈子,实质上是网络交友从过去的单个化逐渐变成现在的群体化。

  那么,现实中的圈子和网络上的圈子究竟有何相似,又有何不同呢?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张敏杰教授和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张教授说,网络圈子文化其实是以网络为联系手段,以一定的主题、兴趣、观念、追求而形成的一种虚拟的圈子文化。它与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圈子交往的区别就是其虚拟性,从而使得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就包括网络交友中一直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

  同时,张教授认为,从另一方面看,网络圈子也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的形成也使人际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它对于现实中的圈子交往来说,优势在于其交友空间更具广泛性,提高了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使人的眼界更开阔,改变一些传统的狭隘观念,还能出现更多的创新理念。

  电影《无间道》里有句经典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同理,有圈子的地方也有江湖,因此也会有各种因素如人与人的不信任、利益和金钱的纠葛等引起恩怨。一个网络圈子要想很好很团结地维持下去,保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圈子文化,那就需要圈子中的每个成员用心地呵护,真诚地付出。

下一篇:星韵的圈子怎么运转?  请您一起思考!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fjcl 2006-7-17 20:14

圈圈圆圆圈圈的我,深深看你的眼,生气的温柔,埋怨的温柔的眼

哈,想起一首歌的歌词。

由点到圈是生命的扩展,由圈到开放的巨系统,是生命的飞跃。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这样的系统最稳定。

     除了维护圈子,还应该延伸出去才有生命力。呵,胡乱说的。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首先是要“圈”住一部分。其实每一个人永远都是这些圈子的节点,“圈子”也只可以圈住一个人部分,所以圈子实际是开放而关联着的。

回复 ygldy 2006-7-20 16:07

独具慧眼,别出心裁。好文,看得出林君先生不仅是地理方面的高手,网络精英,而且还是社会文化研究的专家!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三脚猫功夫,工作权当学习。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4 09:42 , Processed in 0.0669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