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范泰洋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756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课程目标:透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进展

已有 341 次阅读2018-6-26 21:31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学地理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得益于中学地理教学标准(大纲)的不断完善和修改,无数地理教育研究者的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使得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等都有了科学的体系和内容。课程目标在每次的颁布的标准(大纲)中都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对于引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目标发展的脉络和思路极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进展进行梳理和研究,从而对后续课程标准的的完善以及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改革的历程及其背景

    1.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5)

    1978 1 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这也标志着我国地理教育开始快速恢复调整。经历过十年动荡我国地理教育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我国地理教育已经大大落后世界其他国家,学生的地理素养处于较低层次。与此同时知识目标较为陈旧和落后迫使地理课程目标进行改革。在这一时期内,地理课程目标注重区域地理的学习,读图用途技能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国际观的教育。

    2.充实提高阶段(1986-2000)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8 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又一次拉开了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序幕。这一期间为了配合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并旨在提升技能目标的层次,着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对情感态度要求越来越高。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改版)》这一时期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和国际接轨改变知识目标的难度,同时越来越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

    3.科学创新阶段(2001-至今)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此同时,2001 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先后颁布,这些都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在这一时期,“素质教育”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由于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的逐步深入学习实用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地理成为大家的共识,由此奠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背景。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继承过去课程目标的精华,同时也可以为以后课程目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在对历次课程大纲(标准)的内容梳理上认真总结出了历次课程目标的特点,使之一目了然,条理清晰。通过梳理和综述我们不仅可以找出规律,发现趋势。还可以明确思路,认清方向。具体内容和特点如下表1所示。

1 历次课程标准(大纲)特点分析

阶段历程

标志文件

特点分析

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5)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主。初步重视地图的运用,这是较以前相比进步的地方。并注重国际观、辩证观的培养。例如大纲中规定: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学习中国、世界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等。

充实提高阶段(1986-2000)

1986年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知识目标基本不变。技能目标新增读图技能。情感态度开始提及地理观念的培养和爱家热家情感培养。例如大纲中规定: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知识目标新增乡土地理知识,技能目标开始注重思维技能的培养,情感目标逐渐完善和全面。例如大纲中规定:掌握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受到美育的熏,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

1990年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修订本)》

 

    区域地理任然是最主要的知识目标,读图用图依然是最主要的核心技能,情感态度由家乡层面逐步上升到国家、国际层面。例如大纲中规定:受到国情、国策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 教 学 大 纲(试用)》

    知识目标变动较少,区域地理知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能力目标初次提及知识运用以及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丰富了协调发展、实事求是、审美能力等要求。例如大纲中规定: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一定的审美能力等。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 教 学 大 纲(试用修订版)》

    本次教学大纲的颁布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动最大的一次。就知识目标看来区域地理知识不仅是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且初步提及国际上的重大地理问题专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技能要求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注重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继续深化认识,初步提出了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等新要求。例如大纲中规定: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

科学创新阶段(2001-至今)

 

2003年《普通高中地课程标准(实验)》

    本次课程标准的颁布首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目标进步一科学规范起来,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是明显的进步。

2011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符合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要求,三维目标进一步趋于详实合理,特别重视和强调地理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情感价值方面则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要求。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分类与比较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分类

本文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众多课程标准以及大纲的基础之上,力求把把各个时期的课程目标进行分类总结,并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比较从而较为清晰的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也便于发现问题,把握趋势。本文主要是按照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分类汇总,同时按照要素把各个目标又细化为不同的小目标。具体分类结果如下表2所示。

2 三维目标具体内容分类比较

地理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中国地理

分省、分区域、分要素的中国地理知识

世界地理

分国家、分大洲、分要素的世界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

分概况、分区域、分要素的实际乡土知识

区域地理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专题的区域地理知识

系统地理

系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

技能目标

知识技能

读图技能、用图技能、自学能力等

思维技能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想象力、理解力等

实践技能

观测、实验、调查、绘制图表等

交往技能

合作、共享、团结、友爱等

情感目标

哲学观念

辩证观、唯物观、实践观等

家国情怀

爱国精神、国际视野、乡土观念

地理观念

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

科学态度

认真求实、严谨细致、创造力等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眼光

个人意识

法制意识、环保意识、个人习惯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

从时间发展顺利来看,三维目标的变化更为直观,无论知识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明显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既有数量的增多,也有内涵的延伸;既有原始的继承,也有不断地发展;既有形式的变化,也有本质的拓展。具体如下表3所示。

3 三维目标发展时间比较

时间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1978

区域地理

知识技能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

1986

区域地理

知识技能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1988

区域地理

知识技能、思维技能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审美情趣

1990

区域地理

知识技能、思维技能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审美情趣

1992

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知识技能、思维技能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审美情趣、科学态度

2000

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专题知识

知识技能、思维技能、

实践技能、交往技能、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审美情趣、科学态度

2001

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专题知识

知识技能、思维技能、

实践技能、交往技能、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审美情趣、科学态度、个人意识

2003

系统地理

乡土地理

 

知识技能、思维技能、

实践技能、交往技能、

(新增过程与方法目标)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审美情趣、科学态度、个人意识

2011

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专题知识

知识技能、思维技能、

实践技能、交往技能、

(新增过程与方法目标)

哲学观念、家国情怀、地理观念、

审美情趣、科学态度、个人意识

从上述的分类与比较来看,在改革开发30多年的历程中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总体上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由原来较为单一的知识目标逐渐发展为层次多样,内涵丰富的多种目标集合体。具体来说知识目标由原来的只重视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密切联系实际问题,关切国际重点热点问题。技能目标由原来的单一读图用图目标逐渐发展为注重思维、注重实践、注重交往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转化为思维观念的养成。情感态度目标在改革开放前期一直处于被忽略地位,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多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情感目标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对于学生建立健全的心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课程目标的叙述首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这种新提法使得课程目标本身更加全面,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技能素养的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改革的启示与展望

    1.紧跟时代、切合实际

    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各种素养的关键。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所以切合社会需要的地理知识尤为必要,过时和陈旧的地理知识虽然拥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但终归还是和现实社会脱节。一方面要紧跟地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吃到“应季果蔬”。另一方面要注重解决重大的地理热点问题,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学而有用。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重视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却没有考虑到地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直到90年代才开始重视乡土地理的学习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学习和思考。虽然过时和陈旧的地理知识虽然拥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但是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紧跟趋势,紧随时代潮流才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应然。

    2.注重技能、提升能力

地理技能是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拥有娴熟的地理技能,那么在地理学习中将会如虎添翼、得心应手,更能在地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相得益彰。技能是丰富多样的,应注意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培养独特的地理技能。具体来说,地理学科能培养的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种:读图、用图、析图、绘图、观察、调查、统计、计算、操作等技能。也要注意到在以前我们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对于学生的操作技能重视的不够,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做一做”、“练一练、“说一说”等,并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等活动,使学生手脑结合、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要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3.完善品质、培养素养

三维目标是一个从下到上、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综合的目标结构,知识的学习在于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的进一步转化则是道德素养、性格品质的养成。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直处于弱化地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个人成长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情感态度一旦形成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并指导以后的学习生活。虽然情感目标很早就被提出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处于弱化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目标本身难以测量和实施,以至于被搁浅,在今后的教学乃至课程改革中要加强课程观念的转变和学习,应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终极任务在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健全公民之所需。同时也要研究如何更好的评价和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在教学中保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如何促进情感态度进一步升华到品质素养。

4.注重参与、重在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在于师生间的知识授受,而在于学生的主动建构。参与过程、主动学习是得以建构的前提。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日常教学中,应提倡探究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问题教学、互动教学、生成教学等教学模式,不断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十多年里,我国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已经初步树立起了课程观。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有了相应的认识。但也有一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认识与实施欠缺,一方面过程与方法目标难以操作和测量,另一方面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等同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没有体现出其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素养、技能素养、实践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同时在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候多运用试验、经历、尝试、验证、参加、体验等行为动词。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获得提高,做学习的主人。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领头羊”,起着全局和先导的作用。课程目标贯彻实施透彻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广大一线教师要“吃透”现行课标的精神内涵,树立“目标导向”、“标准本位”的课程观念,同时,广大教科研工作者也要不断加强对理论的探索,对于课程目标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如何保证课程目标的贯彻实行;如何树立目标导向的观念都要进一步讨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7 06:55 , Processed in 0.0802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