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仰望星空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05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从“前人栽树,后人真的能乘凉?”一文,谈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

已有 304 次阅读2020-1-6 19:16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事件缘起:笔者于1月5日在星韵地理网上,看到sulie老师发布的“前人栽树,后人真的能乘凉?”一文。原文地址为:http://www.xingyun.org.cn/blog-12061-13891872.html。因原文文字并不是很多,长度适中,很适合一口气读完,初读之后便产生了一些想法。今日再读两遍之后,遂做了一些文献检索工作,写成了3个评论意见发布在了原文之后。现仅对已经发布的3个评论进行整理、修订和完善,以形成完整的文章发布出来,供中学地理教育界的同仁们参考。

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来源与基本含义

        闲来无事,在中国知网—百科和百度百科检索了一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检索结果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一俗语,出自明代浙江钱塘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胡文焕先生的《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一文。原文为:“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清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用来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参考自《汉语比喻辞典》。

        在研读学术文献和进行学术写作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文献检索工作?借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在复旦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论述批判哲学时的说法,就是为了“澄清前提,划清界限”。自伊曼纽尔·康德创立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哲学之后,哲学家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为哲学概念和理论“澄清前提,划清界限”。到了20世纪,知名的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更是提出了“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的哲学命题。

       从事学术性阅读和写作工作时,必须对所使用的语言词汇做历史性考察与梳理,已经作为批判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精神和基础性学术规范,渗透到了一切学术工作领域。关于此种学术研究方法,更多内容可以在网易公开课学习北京大学公开课《政治学概况》、复旦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阅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及关于维特根斯坦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文献。文献检索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那些基本上不具备甚至拒斥习得和提高这两种能力的在职教师,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将会越走越难,并逐渐被年轻的优秀青年教师迅速超越。信息社会时代的专任教师,必须是研究型人才,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

二、对“前人栽树,后人真的能乘凉吗?”,我的回答是“能,且一定能”

       就以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的意义而言,造福子孙后代总是一件立德立功的好事和善事。只要前人真心诚意地做了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在可见的、可预期的将来,子孙后代们当然可以收获到前辈人们的劳动果实。就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有些生产实践和生活行为是不是真的是在或者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显然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前人辛辛苦苦地栽了树,但后人却无法收获前人的劳动果实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经济生产活动和生活行为,是不是真的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我们所进行的生存实践和生活实践,是不是真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若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并不是在真正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环境,那留给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估计不会太乐观。生命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思潮,主要是欧美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才产生的。正式因为出现了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以才产生了时代精神的精华(生命伦理学、大地伦理与自然哲学等)。 为什么我的回答是“能,且一定能”?因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做的工作并不只是传播知识,而是在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力量。

那些学习过外国教育史的人,都该很清楚地知道在欧美等地区的历史上,学校教师和教堂的牧师等神职人员,通常都是同一群人。在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里,也存在过这样的真实历史。就职业性质而言,教师和牧师的工作其实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他们所能给予学生或信众的最大财富都是精神财富,而不是具体的生产实践技能或者教科书上的书本知识。关于牧师职业与教学职业的异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保尔森(Firedrich Paulsen)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假如教师如同牧师,是在向自己的信徒们进行布道传播真理,那他必须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具有绝对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宗教与教育的分离,只是19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后的事情。由此而来教师职业变得世俗化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逐渐趋于弱化。

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和教材、试题中的疑问,教师需要且必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质疑。但如同哲学家进行哲学批判一样,批判的目的是把事情说清楚。批判从来就不是为了否定什么,而是为了获得肯定性的论证。优秀的哲学家,是旨在通过批判哲学的工作方式,带给人们肯定性的良好论证和解决问题的新路径,给人们的生存以信心和力量。似是而非地否定某个观点或者理论也许没有那么困难,最难的工作是建立良好的肯定性论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师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讲真话。不论是遇见来自哪里的疑问,最好的做法是探求清楚真相,获得一个良好的、能够符合逻辑规则的、能够让人信服的肯定性论证结果。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 00:54 , Processed in 0.0678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