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信息
书名:《综合自然地理学》
编者:蒙吉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读后感
首先从教材的编写来看,这本教材一共有11章。第1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这门学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极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门科学,因此在接下来的2、3、4章,讲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时空演化规律。区域差异是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方面之一,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人们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对该区进行研究,并按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了一定的等级系统,就形成了自然地理区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性又形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所以,教材第5章讲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很重要的内容: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接下来就讲到了土地科学方面的内容以及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最后落实到人地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既然有人说综合自然地理学里有一点哲学的道理,哲学的意义在于给人以智慧,因此我就企图读出一些道理。我想这本书除了带给我知识外,更多地是带给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带给我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
1、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特点中得出的“理”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尺度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正好体现了地理学的“地理味”,也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视角。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问题或现象的时候,就不能片面地去考虑,而应该多角度地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把问题阐述透彻。比如,在分析各个大洲气候特点及成因时,就不仅仅从地理位置来考虑,还应该考虑到大陆的轮廓形状、洋流、高低压系统等等。同时,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不能随意地把一个事物孤立起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是有时候事物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因而我们没有觉察到。例如研究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就得考虑到该地的气候和土壤状况。不同的气候下,土壤的发生过程有差异,因而也就决定了各地的植被差异。另外,之前提到区域性是地理学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我们在研究事物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研究范围尺度,不同的研究范围需要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在进行小区域或地方研究时,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好记录。但是,若是全球范围的研究,实地考察就显得不现实而且费时费力,这时就需要借助遥感技术、卫星等来获取数据,也可以从之前的研究中提取信息。
2、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得出的“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种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的性质。但是,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应该去破坏自然,也不能为了发展而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也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尤其是在性格方面。当我们的情绪受到外界影响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调节能力都是不同的,即恢复到原来状态所花的时间以及恢复的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应该注意顾及到对方的情绪,不能随意去触犯对方的底线。自然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就像人的内心,一旦在交往中受到伤害,也许就很难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学会察言观色,知己知彼,否则我们就可能失去友谊,或者在商业领域失去与别人合作的机会。在谈及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的时候,书里还谈到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指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放大,进一步偏离初始状态,而负反馈是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的方向上得到抑制或缩小,趋向回到初始状态。我原以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就是在负反馈机制下形成的,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明白了在自然系统中,正负反馈是并存的,而且系统的状态往往是在若干种正反馈和负反馈支配下变化发展的。这种复杂的反馈与响应机制,使我知道正反馈作用占优势的时候可以使系统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在我看来,正负反馈体现了哲学里面的矛盾原理。哲学里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包含了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正反馈使得系统朝着一定的方向演化,而负反馈使得系统保持原先的存在状态,这样看来它们是矛盾的,因为自然环境不可能同时既保持原态、又不断演化。在古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就提出过“万物莫不相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思想,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矛盾,比如考研与就业,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不能马上参加工作,选择了就业就不能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再比如,一个人想去冒险,去进行一些激动人心的活动,但是又害怕危险,这便是内心的矛盾。所谓正反馈可以使系统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我想在这里就是如果这个人“害怕危险”的想法一直占上风,那么到最后这个人也许就不想去冒险了,其性格里渴望冒险的因素就渐渐消失了,于是就形成了另外一种状态,那就是一点也不想去冒险的他,这同样可以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3、从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的关系中得出的“理”
在讲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的时候,教材上用一幅图体现了方法和原则的关系。从这幅图里可以发现:方法和原则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原则对应了不同的方法。例如,发生同一性原则对应的是古地理法,相对一致性原则对应的是类型制图法。当然,也存在一种原则对应几种方法的情况,如综合性原则对应了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这幅图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是原则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原则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在竞选班委的时候,坚持公平性原则,那么采取的竞选办法就应是自荐投票决定制,而不是由班主任内定。再比如,当集体内部出现分歧时,坚持的原则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相应的办法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4、从土地质量指标模型中得出的“理”
总的来说,土地质量指标模型有两类:PSR(Pressures—State—Responses)模型和DPSIR(Driving force—Pressures—State—Impact—Responses)模型。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DPSIR即“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反过来自然环境也会对人类活动进行响应,产生影响。就拿土地来说,如果人类过度开垦,就会给土壤的生产力带来压力,使得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壤对人类的这种行为产生的影响就是种植的作物收成不好。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土地的时候,就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度开垦。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预测我们的活动会对自然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及时停止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反推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方式,找到源头,以便进行改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对我们产生影响。负面的压力、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或学习状态,我们对此的响应不应是置之不理或怨天尤人,而应积极应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
5、小结
《综合自然地理学》这本教材不仅包含了知识,也通过知识传递了看问题的视角。这门学科很好地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认识一个整体可以有分析和综合两个视角,分析主要是针对部门地理学而言,而综合自然地理学更多的是运用综合的视角,通过协调各部分来从全局上把握整体。因此,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就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也要有一定的高度;既从整体入手,进行主体把握,又要注重具体内容的分析,通过各要素来理清逻辑关系。如果这本教材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能够更多一些生动、实际的例子,就更好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8:02 , Processed in 0.0655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