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被各种放假弄的乱七八糟,各班进度全乱套了,很难统一,同时很难记清楚每个班具体的情况了。上课前还要和学生互相了解一下才能往下进行。
这部分内容利用动画课件是很直观的教学方式,效果也还不错。但是教室里的电脑打不开flash插件,其中有位班主任是技术老师,对此也不愿解决,加上每次来去匆匆,课件都没有完整的使用过。我只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阅读文本完成初步的学习,以师生的互动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是练习的匹配度可能跟不上,内容太少,加上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及时复习,学习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尽管课拍的少、排的乱,我也没有全力以赴去上,毕竟是下学期上课的预热,我预留了一些空白。但前些年的经验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些顿悟和启发,包括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
首先,黄赤交角这个点,有个学生问道“不知道该把这个知识点纳入到哪块知识”,这一下子让我顿悟到:这点放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上更有利于知识的讲解和接受。后面的平行班上课过程中,继续沿着这个思路来进行,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以前的很多资料把这个点单独拎出来,作为公转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和衔接,我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处理的。
其次,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关于移动的规律,我以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即采取的是启发后的灌输模式,这次我比以前进步了不少。先是启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把这个规律以文字书面语言的方式和图表的方式分别表达出来:先和同桌交流然后与更多的同学分享。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能准确表达和理解还不能算完,应用才是目的,能够应用需要联系来强化。我设问了两个小问题:一是归纳出知识点向南移动的时间段;二是以今天为例,今天太阳知识点的位置在哪个半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还有多长时间再回到这个纬度?这是个灵机一动的问题,对后面相关难题的解决做了一个铺垫。这个问题引导不同的算法,有个同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我今天具体在哪个纬度。哦,他的想法是太阳直射点是匀速移动的!——这就是生成,就是和学生互动的产物。这个我的启示就是一定不能灌输,灌输只能导致趣味性下降,而且学习的质量也是明显降低。
第三,让学生讲,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而且,对已经讲过的同学,要找他们反馈,他们是怎么准备的?还有那些困惑?有哪些新发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