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四月底,一个月匆匆而过,又到了交货的时候。好吧,把上次的内容整理一下,再深化一次。
还是源于那节《青藏高原》,听歌,上课,学习,练习。那首改编的《时间去哪儿》版青藏高原,也算是一个制作精良的微课吧(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微课应该是相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深化或拓展)。
这节课的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生感觉新奇,学习积极性较高。尤其是某些内容,估计是莫名的戳中了学生的兴奋点,记忆特别牢靠;
2.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组织了合作学习与讨论‘
3.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知识网络构建不完整,有呈碎片化的感觉。
课后反思一下,如果是作为公开课呈现,这节课是否可以这样安排:
1.课前把微课上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疏理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相关的内容;
2.课堂上呈现学生知识框架,讨论完善,引导学生关注主导因素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3.深入探讨问题:高寒的环境特征对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青藏铁路的建设的区位条件。
由此,我认为制作精良的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课前或课后使用比课中使用优势更明显。尤其是发布在网络上,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以此为基础,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可是,问题又来了。把微课放到课外,学生真的就会自觉的使用了吗?关于青藏高原的微课,早在2月上旬就放到了新浪微博上,可惜只收获了几句评论和一个转载。也许是时间不对吧,还没学到这个内容。但是反观按照学校要求寒假里放到网站上的寒假作业讲评又有几个点击观看呢?遗憾的是,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微课,绝大部分点击率都是个位数。
为什么?我想一方面应该是我们的制作还不够精良。很多都是一支笔加一张纸,录完了事。即使有些是用了PPT录屏,声音不够甜美(或有磁性),课件制作不够精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大部分自己也不再看)。一个优秀的微课,需要选择适当的内容,设计好脚本,制作好课件再进行录制和后期加工。实际情况是,我们这些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的地理教师很难承担后两个任务,同时时间也不允许。是否可以考虑走专业化的道路,内容、脚本由学科教师完成,二后面技术性的东西交由专业人员来完成。
同时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也是点击率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微课的学习不是教师把微课放到网上那么简单,它应该是教学的有机组成,教师应该给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与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完成学习。
不仅如此,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变化,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还需要学生的认可与配合。在不少学生的认识中,微课=视频,是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之一而已。或者是老师上公开课的噱头。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从近期来说,微课是帮助他们学习的手段。从长远来看,网络上的各种微课是帮助他们走向外面世界学习新知的有力工具。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必要。
微课作为一个新事物,对待它,我们不躲避,不逃避也不盲从吹捧。它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我们理性的看待它研究它,使用它。让我们的教学更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