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的地形》教学之我见

热度 9已有 667 次阅读2010-4-11 23:38 |个人分类:经营课堂|

《中国的地形》教学之我见

                 ——兼回复叶老师的《中国地形》两篇博文

                                   201045日星期一草稿

                                    2010411日星期日修订

最近在星韵地理读到叶老师关于《中国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的两篇文章,很感兴趣,也想凑凑热闹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困惑。《中国地形》这部分内容按人教旧版初中教材(19931994年版本)我教过两轮,最近按人教新版初中教材(200112月第一版)在辅导几个艺术生,体会不深,困惑颇多,请叶老师斧正并指点迷津!也恳请其他老师参与讨论并指正!

一、高效、优质课的标志之一——高密度、大容量?

   我听过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研讨课,感觉所谓的好课很多都是大容量、高密度的课,设计理念新颖,教学方法新颖,课堂管理和组织也新,甚至授课教师课堂教学选配的反馈习题都很新颖。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是高效的优质课呢?这样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如果能够较好地落实到平时教学中,才能称得上是好课。怎样保证这类课堂有效落实呢?可能需要提前告知学生预习,自主阅读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教师提供一些思考题,事先分解为一些小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课下先做等等。当学校订购的教辅资料和自己的教学设想不一致时,教师有必要给学生准备一份体现教师个性化设想的地理课时学案,这样一堂大容量的课备课既备了“教材”又备了“学生”,教师要做的工作很多。在课堂实施时,授课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归纳知识点,讲授功夫得厉害,学生得善于记笔记,善于配合教师完成知识讲授等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前准备充分,课堂提问或者讨论不顺畅,这样的大容量的课就很难完成。如果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优秀生较少,这样的大容量课也很难完成。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要有一套绝招,避免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譬如面对问题学生扰乱课堂等。如果要想课堂上多启发讨论,必须选准讨论主题,在启发讨论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平衡也很难把握。所以,估测课堂容量确非易事,教学效果的保证除了课堂上的有效评估之外,可能还需要课后扎实、真实的反馈训练,这样地理教师需要像数学教师一样,及时批改作业,通过纠正错误提高教学实效。

   工作八年了,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怀疑:每节课都必须高密度、大容量吗?若每节课都这样学生累不累,教师工作强度大不大?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抑或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维度的教学目标的容量衡量的方法明显是有差异的,“知识与技能”或许可用“密度”和“容量”来衡量,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恐怕就难以定量测量,到底在课堂实施时应该侧重哪个维度呢?我的思考是真正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主要目标是抓住“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贯通“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中间桥梁。

根据我的这个观点来看,叶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扎实,容量不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少,教学反思深入、透彻,有些问题的反思也提醒了我,但是课下的反馈训练如果不能保证的话,高密度、大容量的教学最后的效果可能就要打折扣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能有效投入地理学科的偏少,课下作业布置多了,必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这个矛盾问题确实是难题。怎样设计量少、质精的地理反馈训练题,如何恰当地选择反馈训练时机,如何切实发现学生问题、纠正学生典型错误?这个思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真正依据——课标?考纲?地理教材?教师个人构想?生源素质?学校计划?教研组集体氛围与潜规则?

依据之一:考纲梳理和解读

根据叶老师的教学设计提纲来看,叶老师高二复习初中地理使用的可能是人教初中旧版教材,网络查询到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老课程卷)中国地形部分的考纲要求:

第四部分中国地理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这样写到: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安徽卷)》明确写到:

(三)中国地理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特征。

依据之二:教材梳理和解读

人教旧版教材(知识立意)

中国的地形:共包括五节内容;中国区域地理,五节内容,即四大分区和港澳台。

教材体例结构:包括读图、正文、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复习题等栏目。

我对旧版教材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本位,教材内容多而全,体系较完整,文字书写较多,各类图片均为黑白色,类似于高考制图,方便和适合记诵,便于学生阅读和复习。前几年教书时比较喜欢这个旧版教材,可能是因为自己当年学习的就是旧版教材的缘故吧,亲切而熟悉,且教师容易驾驭教材(大多数成熟教师都习惯并很能“讲”,这也是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生存的基本技能,本人此文对于这种现象并无任何贬损之意,勿曲解和攻击庆龙老师哦?)。现在从高考的角度反思旧版教材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繁难偏旧”等弊病,不利于能力培养,耗时多效率低。

人教新版教材(能力立意)

中国的地形:包含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仅一节内容,没有中国主要地形区的详细特征介绍。中国的区域地理,一章内容,包括四大地理分区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新教材体例结构:主要包括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以及阅读材料等。

我对新版初中教材评价:突出自主、探究学习,图片精美,文字叙述明显减少,内容削枝强干,体现能力立意的新理念。文字叙述较少,不便于学生阅读,教师必须及时总结、归纳相关知识和结构,否则不利于学生教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认真分析和梳理新旧教材,结合高考的考核目标,叶老师教学反思中提及的关于四大盆地等主要地形区的特征不仅可以不在中国地形部分讲述,就是等到中国区域地理(人教新版谓之“中国的地理差异”)学习时也只能点到即可甚至可以不讲。人教新版初中教材,紧扣人地关系线索,围绕区域发展主题来组织教材内容的,其实已经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原先旧版教材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要素逐项、分开、单独并行罗列的编写思路,而是自然与人文融合来写的。这个变化导致初始复习初中地理很不适应,但用心揣摩,适应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新版教材更好。如何大刀阔斧地删减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关联不大的内容,真正从高考能力培养的角度,重新审视沿袭已久的教学和复习模式,确实值得每一个高中地理教师长久关注,经常思考,不断改变,努力尝试,及时总结,适时推广。准确而恰当地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工作,需要认真调查和实践,看来我得尽快联系周边地区的初中学校的地理名师了,不进课堂观察、听课、研究是没有发言权,缺乏实践检验的猜测是靠不住的。

依据之三——最近三年高考真题分析

结合最近的高考三年真题的阅读分析,整合初高中地理教材,建构地形相关的知识结构:

 

地形知识结构图的分析:

1、教师应明白初高中地理的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差异。

2、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施教要遵循认知规律。初中地理缺陷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最重要?如何在高二阶段迅速弥补,哪些需要慢慢打基础?这些需要遵循认知规律来思考。系统地理的理论知识是小火慢慢煨逐步完成,还是大火猛烧一步到位、而后通过训练反复保温?

3、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把握?要回答这些问题,教学设计还要考虑:

依据之四:教师的个性化备课构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复习课的思路教师之间差异很大。

其他依据:说了很多依据,地理备课还需考虑生源素质,生源素质较差,则教学设计难度大了,容易“曲高和寡”。另外,我还有了不当体会,有的学校,可能少数老教师的话语权较重,故教学安排、教学检测等以某位老师为准,如果该校缺乏交流研讨的平等氛围,那这个小小的校园潜规则可能会制约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哦。所有的教学设计依据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应该是课程标准,然而课程标准只有细化和落实之后才能真正成为有指导价值的教学设计依据。

三、也谈讲练结合(反馈训练与课堂评估)

   这方面我也有不少困惑。没有到过外国,查看了少数外国人写的书籍,如美国彼得·W·艾瑞逊的《课堂评估》等著作,了解到外国应该是存在讲练结合的,至于训练的方式可能比较多样化,包括纸笔测试等多种。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地理学科的相关训练形式的介绍。

   前几日又拜读了湖北云梦曲阳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从教好像只有四五年)史可卿老师(网友,在k12教育教学论坛认识)主编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书,这本著作的最后附录了史可卿老师外出学习整理的一些名校的教学模式,我很感兴趣。其中提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威县赵庄人才中学(系私立学校)的“三三一”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这些名噪一时的教学模式中均有反馈训练,并且不难看出主要是纸笔训练。再感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地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校不少是初中学校,不少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很多教学环境与我们一般的高中有差异。安徽淮南一中(即我所任职的高中)正在大力推行“朴实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反馈训练”和“拓展延伸”其实就是讲练结合。地理课堂的反馈训练怎样设计?怎样落实?这个方面经常感觉地理学科难以操作。显然不能照搬照抄,毕竟我们的学科特点、历史因素等决定了高中地理难学,难学致使训练题也难。《中国地形》教学重点侧重于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和地理区域特征描述的方法,围绕这两个能力要点进行空白填图训练和区域特征(地形特征)分析试题训练。

四、我的教学设想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结合最近网络学习的思考,针对高中地理的特点,我决定尝试采用这样两种教学程序:系统地理原理——区域案例——例题(习题)——模仿、内化、感悟、理解——类似题型训练——原理迁移运用。此之谓演绎法的教学模式。如果修改为:区域案例——系统地理原理——例题(习题)——模仿、内化、感悟、理解——类似题型训练——原理迁移运用。谓之归纳法。

    前几日浏览安徽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老师在新浪博客“风过亭”里的题为《回归地理教学》的文章,读到一位署名“雨巷匆匆”网友的回复:

地理教学的回归首先是对学科本位的回归,不管是地理教学还是考试都要体现学科的本真属性,即区域性和综合性,这是学科独立性的需要.建议以区域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把初中的"地"与高中的"理"有机结合,在重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以案例分析为载体,重点进行地理技能和方法指导,剖析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并且学会举一反三,联想、建构和生成创新能力.
    区域与主题,哪个优先?主题优先.区域是基础,是载体,是骨架.要有血有肉,必须坚持主题优先,但不能脱离区域.
    区域尺度变换的层次如何划分?这个问题无需要讨论,不论区域尺度大小,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区域内容.但就高中学生来说,大尺度的自然环境易于理解(虽然空泛或似懂非懂),经济地理则宜用小尺度区域(高中生普遍缺少社会实践的感情知识基础,微观容易把握).

这段文字提醒我讲授“中国地形”其实就是地形问题(逻辑结构图见前面)变换了一种空间尺度,即从世界地理尺度转到了中国地理尺度。基于如此考虑,则教学重点可确立为能力要求培养,即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和地形特征描述。终极目标仍旧回归到“人地关系”主线,即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鉴于此种思路,既然区域是“载体”,中国地理只是一块载体而已,或许斗胆捅破传统教学思路,高中地理复习就可以删掉中国地理部分,或者有选择地重点借用部分即可。如此看来,用人教旧版教材没有必要了,耗时、低效,主题和重点不突出,不如借鉴新版教材思路,大刀阔斧、删繁就简、侧重能力立意,搞好高中地理复习。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fisherman 2010-4-12 00:04
  1.时间晚了,粗看了一下。总体印象——有一些很新颖的思想、很大胆的想法,值得大家(至少是我吧)继续深入思考。“分享”了,下来再仔细品读。
  2.如果多来几位老师,就某一问题都谈谈自己的想法,无疑我们将收获更多。
  3.对庆龙已经表扬很多了,但还是忍不住想赞叹两句:以前我同刘老师说,我最佩服的是庆龙——庆龙太好学了!我以前佩服的是庆龙的态度,现在我依然佩服庆龙,但现在佩服的却是庆龙的学识!
回复 qlzhu2003 2010-4-12 00:16
叶见林:   1.时间晚了,粗看了一下。总体印象——有一些很新颖的思想、很大胆的想法,值得大家(至少是我吧)继续深入思考。“分享”了,下来再仔细品读。
  2.如
谢谢叶老师、刘老师的鼓励!星韵地理提倡深度交流,深度交流利于资料积累,先模仿深度交流,呵呵!请多拍砖,要大块砖!
回复 ygldy 2010-4-12 09:12
晚上再和庆龙和叶老师“理论”!
回复 gdwhsh 2010-4-12 12:17
学习了,谢谢。
回复 dililsg 2010-4-12 19:09
http://xingyun.org.cn/home/space.php?uid=1847&do=blog&id=20995
两篇相似的文章?
回复 qlzhu2003 2010-4-12 23:58
这不是有意的一稿两投哦,谁能帮帮我,是不是由于我的星韵博客与新浪博客有链接的缘故,林君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谢谢!
回复 saimen 2010-4-13 12:43
认真读了朱老师这篇长文。略归纳一下,朱老师的观点似乎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以区域为载体,在区域中学习系统地理原理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我自己近段时间也有这方面的感悟,觉得目前学生的学习为什么总是遗忘率高?除却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可能与我们教学里没有注意整合,没有注意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一贯性有关。所以有个初步的想法:即在区域地理中复习中要强调系统地理知识的运用;而在系统地理的复习中,也应该强化原理在不同区域中的具体表现与差异。但实践上还没摸索出一条很具实操性的路子。
回复 qlzhu2003 2010-4-13 13:12
saimen: 认真读了朱老师这篇长文。略归纳一下,朱老师的观点似乎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以区域为载体,在区域中学习系统地理原理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我很赞同您的说法!学生的学习遗忘率确实可能与我们教学里没有注意整合,没有注意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一贯性有关。另外,不得不承认,我们课堂教学中常常“目中无人”(没有透彻研究学生和学情,没有真正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等),课堂教学之后仍然“目后无人”(我们没有真正跟踪、反馈、指导、纠错等,当然排除其他客观因素等等)。所以,建议星韵网友结合最近以来很多教师关于区域地理教学的系统反思来进行教学改革,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摸索、总结、归纳,也许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程序即将诞生呢?这方面的话题能够在群组开展呢?如何组织有效的群组讨论,看来需要教师们都有准备,呵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5 18:44 , Processed in 0.1345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