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追梦人生 http://xingyun.org.cn/?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有梦追梦,我愿用一生期待。

日志

为什么成功的论坛一般没有博客或者博客远没有论坛兴旺

已有 423 次阅读2007-8-24 15:15 |个人分类:关注星韵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走进教育BLOG已经四年两个月,开启星韵地理博客堂的服务也有三年五个月二十五天了。之前也写过一些关于教育BLOG思考的文章,最多也只是就事论事。可以说以前星韵的发展是摸着石头想过河。我们可以有足够畅想的空间,但只有唯一一条脚踏实地发展的路!一直想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不仅仅是想引发对博客这个事物认识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更好掌握如何做好一件事情的方法和思路。世上做好一件事情的窍门和思路其实就那么多,千变万化,规律就那么几条。古人说“格物致知”,张五常经常说的“手起刀落”的功夫,我认为在相当大程度是对的。

  在这里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些看法,不一定对,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有时间的话会陆续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国内成功的商业博客网站没有论坛或者它的论坛基本上是个摆设?为什么国内成功的论坛一般没有博客或者它的博客远远没有它的论坛兴旺?教育网站同样具有这样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中国,先有论坛后有博客,此前已经有一些很火的论坛,比如天涯、比如猫扑、比如凯迪,而2003年以来也有为数不少的知名的博客网站,典型的如bokee、blogcn和blogbus。其实仔细看一下,我们就能发现,此前很火的论坛并不是加上一个博客频道,这个博客频道也能顺势火起来,而那些做的非常不错的博客网站的,但这个博客网站的论坛基本上是半温不热,甚至没有论坛或者只是一个客服性质的论坛?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纵观地理教育社区的发展,先看论坛。全国人气最旺的要数K12论坛地理版,在我之后的几位版主工作很踏实,发展也很迅速(14401个独立主题,共计88599条信息),它至今还没有推出类似BLOG的产品,此前主要是通过个人专题的形式来收集教师的资源。接下来是人教社网站论坛地理版(6892独立主题、40129条信息)。如果再往下排可能要数地理课程网(690个独立主题,共计5906条信息。)原来的教育在线社区因为是文科综合,地理部分早已经销声匿迹。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再看博客,全国发起最早地理教育专业博客星韵地理博客堂(有效注册用户489人,9726独立主题,19678条信息),新思考成长博客旗下的地理课程网博客(有效注册用户383人,7216独立主题,总信息量无法统计,因为只能调用前500条信息。),人教社论坛也推出了用户个人空间(类似BLOG)但目前还远不成气候。(以上的数据是笔者至今天下午写日志统计的)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喜欢哲学的朋友可能都会知道“二元平衡理论”或者“二元法则”,这里面还真的一点那个味道。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这显然K12、人教社论坛与星韵地理博客、地理课程网博客不是偶然现象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我想从更深一些的层次来解释。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论坛、博客、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民主、专制......这些不同的概念,在我看来,都是相关的。
 
  论坛与博客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论坛如同前现代的产物, 论坛的显示方式是帖子为主,而不是在用户的ID为主,个人遮避在集体之下。而博客,则是第一次在互联网上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博客的显示方式以“网络上的人”——用户的ID排列方式为主线,用户发表的内容排在用户的ID之下,用户甚至有单独的二级域名。

  人在网络上是不是独立,论坛与博客的区别的最关键点就在于此。同理,web1.0与web2.0的区别关键点也在于此。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始自于博客。在相当大程度上,我很赞同。但同时,我也发现如同互联网的惊人的发展一样,在人的个体意识在网络上迅速显露出来的时候,后现代的问题也相随而生。

  博客网站现代与后现代的结合,原子似的个人、去中心化都给博客网站的运营带来非常大的问题。怎么将松散的个体联系起来,怎样将个体的联合体,不是转向专制,而还保持个体的自由,同时又有秩序。如同现实社会中一样,这是一个难题,相当难的难题。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我2003年接触BLOG的时候,还在K12当地理论坛的版主,那时的设想是给K12论坛加上一个BLOG的功能,很大程度因为交流与技术的障碍,我无法在K12实现。从人教社论坛更换系统程序,推出个人空间这一现象看,论坛要想转型增加BLOG还真的是很困难。我们再研究地理课程网,它更像是三条脚走路,欲抓住论坛发展的尾巴,以“每月专家在线”为主打产品。希望带动论坛的兴旺。另一主打产品为地理教师博客,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博客与论坛相对独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此外又以文章发布系统作为主站系统,收集一些精华的内容。期间林培英教授也是呕心沥血,个人魅力成为地理课程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两年又抓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远程研修项目大力宣传,相信博客注册从数还会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但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社区项目很难兼顾平衡发展。从中我不难发现K12的优势是先入为主,已经占有绝对优势的教师资源,它以K12教育集团为后台,教育社区是其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从这几年的发展看,目前还没有基于社区的赢利方案。人教网以特有的教材用户为主打王牌,很大程度上看其目的也在扩大教材的影响力。地理课程网有教育部官方背景,以企业形式投入经营。以上三家地理仅为其网络整体的一小部分,它们的发展都要兼顾其他学科方面的需求。星韵地理无论从投入、资源、规模都无法与上面三家相比,但是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也成为地理教育社区中重要的一极,显然也有其合理之处。不妨花点时间看看星韵地理又有哪些独特的魅力。星韵的兴起是因为BLOG,所以它的起点与其它的三者都不同。星韵只做地理,所以在精力上更集中。星韵地理不带任何官方的背景,完全由民间发起,更有公益事业的目标追求。在技术支持、内容管理、战略决策上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星韵始终为用户提供最新的技术支持。星韵民间草根的特色成为一线教师喜爱的最佳理由!BLOG的形式正符合草根组织。

<SPAN style=""FONT-SIZE: " 14pt\?>  论坛和博客,专制与民主,在组织管理方式是相通的。因为,人,无论在网络上还有现实当中,人本身的规律性基本上一致。网络与现实本质上是相同的,将来会越来越相同。同样,现实社会当中对人的研究规律,将来也会越来越通用于网络。

  用一个武断的概括,论坛的组织方式,是一个正金字塔的“专制似”的形态。而博客则是倒金字塔的“民主”似的形态。

  论坛的兴旺依赖于金字塔最顶端的管理员、版主少数人的才能,靠的是精英治国的思路,管理员和版主一呼百应、群起响应,而不是依赖于底层的普通用户。博客网站的兴旺的关键点却是靠网站当中普通用户,靠的是草根贡献,靠的是挖掘民间大智慧的思路,而博客网站的管理员的定位是甘居人下,做好公仆,服务好这些普通的用户,所以我们看到好多博客网站管理员的博客往往很一般,甚至直接就是一个客服式的博客。    

  换言之,论坛和博客的管理和运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是一种天翻地覆的本质变化。如同专制和民主基本不可能并存一样。
    
  论坛和博客同时兴旺,不仅仅对网站的管理者的能力是一个考验,而且对用户同样是一个考验。短期内可以兴旺,但长期呢?能忍受长期分裂思维的人应当不多。所以从这里似乎感觉到地理课程网论坛与博客并存的一点危机。

  我想,这正是现实当中许多论坛和博客不能同时兴旺的根本原因所在。

  博客网站的经营,需要研究博客的发展,更需要研究人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与程序的设计和发展思路相协调。

  人,灵与肉的结合,博客同样如此。前台的日志列表、相册等等是“肉身”,而博客——这个“网络人”的“灵魂”是什么?可以肯定的,目前的管理后台肯定不是,那只是承担一个网络人运行的基本器官和血脉。

        人独立出来之后,下一步的需要在哪里?交往,组成社会?群组是不是这样一个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群组的组织形式,外表看和论坛差不多,但运行的内在机制截然相反。群组是自发的、民主的,这是不是和现实一样?从地理课程博客与星韵地理博客的对比看,星韵在BLOG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发群组(圈子)的组织形式似乎又高出一层。

  群组建立起来,圈子建立起来,更深的用户需求在哪里?如同一个一个小的自由而民主的希腊城邦建立起来了,我们还能在更大的领土上真正建立起来“大却同样自由”的美利坚?如果要建立那样一个网络的“自由而民主的国度”,应当设计一种什么样的产品?Digg是不是这样一个产品,由一个领域内用户民主投票出这个网站最精华的部分。

  未来是什么?现实当中人的独立带来组织的高度复杂,博客网站的管理和运营同样复杂,但却并非无章可能循,毕竟现实当中已经有无数可以参考的有成功的原理摆在我们这里。我们需要的是尝试、结合、转化。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qlzhu2003 2007-8-24 21:35
有点深,但还是坚持读了下去,顶一个,支持我们的林君!

QUOTE: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是我写的比较粗糙。
回复 林君 2007-8-24 22:46
谢谢朱老师,星韵在积蓄力量,也是在等待时机。
回复 林君 2007-8-24 22:47
星韵可以坚持到今天,而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确实有不少时间的付出,但更多的我想应该说是另一种智慧,也许还是一种潮流。
回复 geonet 2007-8-25 08:43
顶! 支持林君,发展星韵!!!
回复 geonet 2007-8-25 08:47
佩服林君,就是因为林君总是更高,看的更远。。。。。。
回复 onlywind 2007-8-25 14:59
星韵的发展任重道远,换个角度看,道路宽广。 PS:文章末尾的【声明】部分所使用的创作共用协议是1.0版本,现在已经推出2.5版本,这个1.0的链接好像打不开。http://creativecommons.org/about/licenses/meet-the-licenses

QUOTE: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谢谢,看是否已经修正。
回复 qiusi 2007-8-27 19:46
很少走出来看,看来需要多学习多交流!

QUOTE:
以下为林君的回复: 钟老师内功深厚,我特别欣赏钟老师厚积薄发的学者风范。新疆系列,太美了!您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都是品尝知识套餐,都是美的享受。
回复 yangzhifeng 2007-9-3 21:33
深有同感,我最先在网络发表文字,就是在论坛上,还中青论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博客,而且还主要是专业的星韵地理博客,那好像还是在百度上看到了一篇争论的文章后才选择的星韵,到现在大约快有一年了,这一年的收获实在太多了。我也在新浪有博客,但经营最多的还是星韵 。感谢林君给我们地理人创造这样的交流空间,我会向更多的同行推荐星韵,使星韵拥有更多的博主和看客。

QUOTE:
以下为林君的回复: 要十分感谢杨老师,因为你以实际行动在实证着我们的“狂言”。“星韵”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对于每一位用户来说,何时起有杨老师这样的认识,“星韵”就是他的了。现在起,我们特别需要一支能带领星韵腾飞的团队。
回复 fahai 2007-9-14 23:31
论坛和博客,我也曾同时使用过。 博客就像电子日记本,每天遇到什么想到什么都会写上去,写的时候就是和自己说话,一般而言观众是不认识的人,看了很少发言。 论坛则像是群儒争辩的场所,在论坛发言好象观点要非常明确,有时长篇巨论,有时就一个想法,会有很多人针对观点发表见解。 我觉得并不矛盾啊,一个人需要交流也需要沉淀,在论坛集思广益,然后在博客中整理成果。 不过可能站长说的是一个网络品牌的发展,是否能容2虎。其实有什么呢,主要靠核心人物的凝聚力。诚如您所说的,论坛靠管理员和斑竹,博客靠草根,品牌一致,效力的人各司其职罢了。 只是目前来看,论坛和博客都有各自的老大了,要想超越很难,更别说两头兼顾。

QUOTE:
以下为林君的回复: 我保留自己的观点,博客与论坛要想殊途同归,难!这是民主与专政的较量。博客的观众都不认识?论坛里的就都是认识的?个人感觉你对星韵的技术内涵还远没有理解。欢迎以后多关注星韵帮助系统项目的进程。
回复 dhsxl 2007-11-7 16:16
看了这位老师的博言,很受感动和启发. 星韵有这样的老师还怕明天的阴晴不定么? 不过我认为大家能实在地为星韵做点实事或许更有利于星韵的明天....我们要是行动不是口号!!!!

QUOTE:
以下为林君的回复: 我对“什么样是对星韵的支持”理解的比较宽泛。 如果你本是默默无闻的,却能经常来星韵地理看看,做做观众,做做读者,这就是对星韵最大的支持。 如果你能对自己喜欢的问题自觉地想一想,经常能对自己有一帮助,取得一点点进步,这就是对星韵的支持。 如果对自己喜欢的话题能主动说一说自己的认识与感想,能够让后来的人感觉到星韵是“活”的,还有一丝丝暖意,这就是对星韵最大的支持。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圈内的同行,问候一声,“你知道星韵地理吗?”这就是对星韵的最大的支持。 经常关注星韵的动态,当发现苗头不对时大喝一声,叫醒前面拉车的“老黑”,这也是对星韵的支持。 支持星韵不一定就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毕竟平淡才是生活的主题,平凡才是我们的常态。正是所有关注星韵的朋友,无数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汇聚了股股暖流,温暖着你我的心田。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9 02:48 , Processed in 0.0728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