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悟课堂中的地理味道
一节课能不能体现地理味道,是地理大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地理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它要融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同时又要形成地理学科的自身特色,不然其地理学科在基础学科存在的必然性会受到质疑的声音。所以我们发现地理学科的前辈们不断在建立地理学科的特色,不要让人们认为地理学科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中学地理老师在课堂中就需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让学生觉得是其它学科是不能替代的。同时也会高于其它学科,兼容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我们面前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享受多姿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一节课有没有地理味道,就是看看学生用没用地理学科的思维去解释世界的地理现象,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世界健康和谐的发展。从大的角度来说就是体现地理学科素养,特别是一些核心的地理素养。如用整体性和差异性去观察分析我们的世界,用持续发展的观念去判断人们的行为错与对。
前不久区上两个学校的老师在一块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活动,有幸得到了这一次的学习机会,同时也听到了大师们对这节课的点评,也引起了我对课堂中的地理味道的一些思考。
两位老师的执教题目的是初中七年级内容《埃及》。这节课应该是不好上的,因为在2013年重庆就进行了全市的初中优质课大赛,当时的课题之一就是《埃及》,当时的选手已经把这节课上到一种极致,而且多年来这节内容是长期的优质课选择题目。记得2013年星韵好友的钱红老师把这节课上到了极致,虽然没有听到这节课,但后来我了解到从设计上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所以这节课再次成为教研课的选题,说老实话真不好上。
其中一位老师让我在教研活动前去帮她参谋一下。正好前不久看到林培英教授以前写的一篇博文关于主体、主导、主学的辩论,提出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学。因此我建议重视学生主学的地位,老师少讲,让学生来主学埃及这节课。
教研活动上第一位老师其切入主要从埃及“在哪里”以及去埃及“带什么”?通过对“在哪里”的分析,让学生们了解了埃及的经纬度位置,并灵活运用Google Earth说明埃及的相对位置。而通过学生对“带什么”的回答,探究出当地鲜明的自然环境特点。后面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设计埃及旅游的路线,并设置相关的埃及知识。第二位老师以古老的埃及神话作为导入,并创设了“国王”与“大臣”努力发展农业的情境。通过对埃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得出了发展农业的有利的地形要素、气候要素、水源要素等,并分析出尼罗河流域是发展农业的最佳区域。再到近现代社会由拉塞尔统一埃及并建国的事件,继续创建了“总统”、“议员”振兴埃及经济的情境,总结出工业上石油丰富、农业上盛产长绒棉、旅游业发达以及苏伊士运河通航等方面的发展可以振兴埃及的经济。最后说明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对埃及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走寻常路。即体现了课堂设计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教无定法。一个侧重了以旅游的思路来分析埃及的地理特色,一个侧重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埃及的发展。应该说地理味道体现得都不错。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第一位老师偏向于旅游地理了,第二位老师偏向于地理原理的分析,更多像是高中地理了。
通过反复研究两位老师的课堂,结合我自己的思考。对于课堂中地理味道的体现,我想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由于高初中的课程标准应该说有差异的,对学生的地理能力的要求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或者说地理素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觉得认真领悟课标是首当其冲的。
第二,充分了解学情。学情是最不好把握的,大多数老师对学情的把握更多注重了学生的年龄,学生整体的爱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往往忽略了班级的文化,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个体差异,甚至还有教师素养对学生的影响等等。从目前来看学情的了解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老师们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老师们应当不断尝试,注重学生的学情特点,加大课堂地理味道,提升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
第三,注重设计的创新。一节教研课要消耗老师们大量的心血去设计整节课流程,去研究学生,去设计教学活动……这些内容都需要老师们创新,老师们都不愿意用别人的设计去完成一节高质量的课堂。因此设计中要注重创新,创新的同时也注重地理学科特色的体现。如前面两节课一节注重了旅游,如果在里面在增加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解释,是非常完美的课堂。第二节课如果把课的难度再下降一点,更加注重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也是非常好的一节课。
课堂中的地理味道是让学生体验,而不是直接灌输的。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前行,在过程中提高我们老师的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更喜欢我们加入的“味道”。
2016年4月写于碚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2-6 04:32 , Processed in 0.0635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