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教材中增设了“问题研究”的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新课程推行和实践的过程中,“问题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根本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更谈不上安排相应的课时上课。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问题,硬件设施的问题、还是趋于高考的功利性考虑?等等,抑或是都有吧。其实在我看来,三本必修书上的问题研究没有必要都上,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能选择其中一个合适的问题来开展,来达到上述的教育教学目的(也可以不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问题)已经足矣。(教材编排问题研究的目的,并不是都要求开展,而在于它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引领变革意义)
另外,问题研究课如何上?这个问题其实在去年的安徽省新课程优质地理课后,针对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先生选题的用心和意图,我也做了一些思考。吴先生博学、儒雅,富有深邃的哲思和教育理想!我想吴先生选题的用心其一在于体现他对新课程理念精深的理解和独特的视角;其二估计吴先生是想看一看我们一线的地理教师如何上“问题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研究”课为我们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对“问题研究”的教学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考验教师的智慧和能力。
在我看来,“问题研究”课如何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遵循,但有几点我认为必须努力贯彻的: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研究”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独立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猜想、归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不断的质疑与探究,重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注重过程教学。 对于“问题研究”,我们教师除了对教材知识进行恰当补充、必要的拓展外,我们还应积极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收集学习资源、提升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我们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温暖、愉悦的课堂里求学,在快乐的精神享受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
3、要有积极的赏识性和包容性。对于“问题研究”来说,大部分研究主题结果都具有开放性,因此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里,我们教师要鼓励人人参与,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和思辨,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描述论证能力及缜密的思维能力。我们教师要以一种赏识性态度和眼光,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当然,对于问题研究的结果,并非需要一个明确的结论,学生的质疑和反驳,只要不是违背科学和逻辑,我们都应以包容的心态来接受他,毕竟,敢于质疑是我们教育本身所积极倡扬的最基础精神理念和价值之一。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47 , Processed in 0.0607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