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基于地方感的情境创设微探
——以安徽省2015地理优质课大赛为例
地方感是一个包容性概念,是指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地方感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
在地理课堂上基于地方感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家国情怀,也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育理念。
2015年安徽省地理优质课大赛第三轮赛场设在淮北。16位选手中有10位选手以淮北市区域为研究对象(见下表)。
授课 教师 |
课题 |
以淮北地方感为背景的情境创设 |
张智玲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活动探究:比较淮北和黄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 比较淮北和黄山自然地理差异对产业结构影响 |
杨春芳 |
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 ——以白色污染防治为例 |
课堂引入:合肥至淮北沿途白色垃圾视频 模拟会场:“建设垃圾电站”听证会 |
张惠 |
水污染及其成因 |
活动探究:“淮河流域水污染”案例 |
孙赛群 |
图解太阳视运动规律 |
活动探究:北纬34°(淮北组) |
沈计梅 |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子的 |
活动探究:淮北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 任务一 秸秆问题 任务二 华北塌陷区 任务三 石榴文化发展 |
卫文 |
公众参与 ——以淮北雾霾防治为例 |
微课任务单:淮北卫片和风频图分析成因 活动探究:防治雾霾从我做起 |
郑圆圆 |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
课堂提问:淮北有没有土地荒漠化问题? |
王宁 |
淡水资源短缺及措施 |
活动探究:淮北市水资源缺乏原因 淮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
汪洋 |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
活动探究:淮北南湖湿地“探原因议影响;析开发论发展” |
詹银萍 |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
活动探究:淮北塌陷区(湿地和复垦) 华孚色纺退城进区 课堂总结:淮北宜居宜业宜游 |
10位选手基于学生熟悉的淮北市地方感创设教学情境,让地理课堂精彩纷呈。
首先,淮北是学生的家乡,任何人对于生养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创设这种地方感为背景的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消弱师生间的陌生感,从而为师生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张智玲老师执教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家乡和自己的家乡对比分析,真实的景观图片,师生共同欣赏,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
其次,选用学生较熟悉的本土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发现分析阐释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落实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如卫文老师执教的《公众参与——以淮北雾霾防治为例》一课,学生本身就是淮北的公众,理应积极参与淮北的雾霾防治践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再如沈计梅老师执教的《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子的》一课,选择淮北农业相关的三个问题:秸秆如何解决、华北塌陷区如何复垦、 石榴文化发展如何发展等,都是立足地方特色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地方实际问题,这无疑会会促使学生应用学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项能力。
再次,以地方感为背景的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家乡,感恩家乡,树立未来建设家乡的宏愿,进而将这种乡土情怀升华为家国情怀,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如汪洋老师执教的《湿地的开发和保护》一课。课堂小结时的情感升华“上善若水的水精神,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煤的精神”。
在立足地方感创设情境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和探讨。
第一、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更多的来自教师的微课,或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真正来自学生生活感悟或学生社会实践的信息偏少。
第二、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加工处理,虽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根据教师的设计思路思考,教师很害怕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偏离既定的方向。这样就使小组合作探究徒具形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虽然立足淮北区域,选择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但是缺乏对事件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核实。很多来自与网络或者官方的宣传材料,而这些材料的往往是不够真实的或者不够全面的。对学生乡土情感的培养有教明显的误区。学生对家乡的爱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官方的宣讲。它更应该立足于当地人地关系发展变化。比如塌陷区复垦,南湖湿地的修建,首先他应该是当地人的灾难吧,这些塌陷区给当地居民带来的苦难到现在是否全部解决,我亲自到南湖考察,沿途看到还有一些塌陷区并没复垦,当地居民仍然居住在低矮的破旧房屋里。这些材料呈现给学生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思维能力。再如,淮北真的是宜居宜游的城市吗?旅游收入占多大的比重,垃圾电站能变废为宝,为什么不能推广?秸秆处理如此轻松,为何还要焚烧?并且政府动用很多人力资源去管理仍然屡禁不止。
利用本土资源建构地理课堂,首先信息源要全面真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才能让学生体会地理事物的真实性复杂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地方感和家国情怀。(本文写于2015年12月)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3 01:38 , Processed in 0.0652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