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熊定富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37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016星韵地理年会感悟之二谁的思维谁的图

热度 4已有 1558 次阅读2016-8-9 11:47 |个人分类:教育争鸣|系统分类:教育技术| 思维导图, 安徽淮北, 北师大, 艺术品, 王树声

谁的思维谁的图

2016郑州星韵地理年会,关于思维导图的发言最多,有理论精讲、有应用案例、有成果汇报,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

思维导图,我最早接触是十几年前在安徽淮北一中听北师大附中王树声老师的讲座。当时好像叫“知识联系图”,王老展示他的学生的作品。我惊奇的是能够就一个点发散开去,将诸多知识融入一幅图中。于是回来后在学生的二轮复习时我和学生一起绘制这种奇怪的图,效果还是很好的。后来在备课中我往往就绘制这种知识联系图。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通过这种图表示课堂知识结构。但是我一直对“思维导图”这一名词没什么太深的印象。

走进星韵地理,“思维导图”的概念凸显。首先是长江口口绘制的星韵地理网组织结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简约、美观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接着拜读诸如任言、符永权老师、谢娜、汪洋等作品,这次年会上又关注到王晨光老师的思维导图和概念图,都是我的偶像!

思维导图拥有图片固有的直观形象,结合学习认知将思维可视化有利于知识结构的解构和联系,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是思维导图在中小学教学推广的过程中,质疑的声音时有出现。

结合平时的思维导图练习,我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有些浅薄的看法。

首先要明确思维和绘图技术那个是灵魂。毫无疑问思维的发散应该是灵魂,没有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纵使图形再绚丽也没有多少价值。当然没有精湛的技术图形缺少外在的美感,不论是作者本人还是读者都会存在视觉疲劳。

其次、是谁的思维谁的图。这要看思维导图的用处。作为教师向学生的介绍内容,当然是教师的思维教师的图,比如开学第一课教师用一份思维导图呈现本学段(学期、学年等)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注意问题等。作为学生对学习知识能力学科思想学习意义建构,教师当然不能越厨代庖。学生在自我建构之后的思维图教师可给与适当的点评,当然我认为没有唯一的答案。在教学中或者在很多教辅资料中,因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现成的思维导图,受首因效应影响对学生往往不仅没有起到思维训练的效果甚至还限制思维发散。

第三、基于备考复习的思维导图。在备考复习中,一轮复习是将书变“厚”。应用思维导图围绕一个知识点,将思维发散将思维向“精、准、细”方向发展。二三轮复习中要将书变“薄”,应用思维导图将整个高中知识提纲携领建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和综合思维的养成。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6-8-9 16:52
白璧微瑕,有几个错别字。
熊老师说得比较实在,时代在进步,一些东西也会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探索,新实践,也将结出新的果实。
回复 熊定富 2016-8-9 21:10
geonet: 白璧微瑕,有几个错别字。
熊老师说得比较实在,时代在进步,一些东西也会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探索,新实践,也将结出新的果实。
谢谢贾老师,我改正几处,不知是否还有!
回复 景荣 2016-8-10 10:52
应用思维导图将整个高中知识提纲携领建构知识网络,怕是多有难处的。我更主张,工具化看待思维导图,将这样的工具和方法传递给需要的学生,然后用于自主的学习建构。至于效果,每个人的经历与阅历不同,做出的思维导图也会差异很大。
回复 lyw1230458 2016-8-10 23:12
我也赞同景总观点,我在教学中用符永权等老师的几幅思维导图作为引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建立知识体系即可。
回复 熊定富 2016-8-11 09:39
lyw1230458: 我也赞同景总观点,我在教学中用符永权等老师的几幅思维导图作为引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建立知识体系即可。
我也赞成景总的观点,老师先给出思维导图,让学生体会是一种教法;教给学生工具和方法,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思维图,也是一种教法;当然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的争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回复 熊定富 2016-8-11 09:48
景荣: 应用思维导图将整个高中知识提纲携领建构知识网络,怕是多有难处的。我更主张,工具化看待思维导图,将这样的工具和方法传递给需要的学生,然后用于自主的学习建 ...
其实在二轮知识网络建构,应用思维导图也不是太难,而且对于地理综合思维养成确有益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当然差异是绝对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49 , Processed in 0.0584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