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话说“闸港湾”
说在前面的话:目前上海正在规划完善黄浦江滨江生态发展带水系布局。2018年4月,闵行区协同市政府开始启动“浦江第一弯”水环境整治和美化工程。作为当地土著居民,想到家乡将有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心里着实兴奋不已。为此,特地实地考察了“闸港湾”,想记录点东西,以作纪念回忆之用。
说起“闸港湾”,可能大多数上海人不知道,可说起“浦江第一弯”,上海人知道的应该不少。其实“浦江第一弯”就是“闸港湾”。
如果我们从地图上仔细看,会发现黄浦江流经闵行区吴泾镇的时候来了一个大转弯,形成“L”形直角的独特河道景观,当地人称 “闸港湾”,作为当地人,我也就习惯称之为“闸港湾”了。
插图1:闸港湾-“浦江第一弯”(百度地图截图及标注)
插图2:“闸港湾”
插图3 : 繁忙的河运和不远处的闵浦大桥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时多艘船只驶过也是毫无压力。
黄浦江流经闵行区段,以“L”形大转弯,并与金汇塘、大治河相交形成大“十”字水域景观,江面最宽处约600米左右。
据记载,“闸港湾” 是黄浦江在整个上海区域内最深的河段,因此地为黄浦江下流区域,加上转角达90度,河水流量急剧增加冲刷河床致使其深度达33-37米,而黄浦江常规深度也就6-8米,当地人常开玩笑说就算哪天有艘船在这沉了也不会影响河道正常行驶的。据单位有居住在闸港湾河边的同事介绍,小时候深更半夜,经常能听到有船家因发生沉船事件而喊救命的。经过实地考察及走访当地居民,我得出了当时为什么沉船事故多发的原因:1.闸港湾地处黄浦江、大治河、金汇塘三河交叉地段,又由于黄浦江在此河段还有明显的潮汐现象,水流极不稳定,多处地点形成漩涡,大大增加了船只的控制难度;2.当时的运输船只吨位比较小,往往只有十几~三十吨左右,而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船家往往又会超载运输,这样发生沉船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3.有些难得经过此河段的新船家,根本不了解此河段的水文特点,航行线路一个把握不准,事故也就在所难免。当然,现在这类小型船只已禁止通行,加之有海事部门的严格监管,沉船事件鲜有耳闻。
我们当地人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发生在此处河段的“蟹潮王”。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再早的,我也没有记忆了,正常的可能也有),每年的8月~10月之间,总有那么一天,大量的大闸蟹涌向黄浦江的下游河段(推测可能是到下游河口去产卵),但遇到了下游化工区大量污水排放而导致的水污染,影响了大闸蟹的顺利通行,最终聚集于此江段,绵延4~5公里,一直可以到再下游些的车沟桥附近。
每当“蟹潮王”来临之际,可谓盛况空前。当时即使还在农田里忙农活的农民,也会放下手头的活,拿着大花袋(当地一种摘棉花时用的布袋),下到江里去捞大闸蟹。不夸张,真的是“捞”,因为此时的大闸蟹多得脚底下一踩就有一只,一移动脚,可能又会踩到一只,可谓手忙脚乱。有些人家,经过这样一次“蟹潮王”,家里的大水缸里可以盛满满满一缸。自己吃,肯定是吃不完的,那就拿出去卖掉。当时卖大闸蟹,不像现在,用一根绳子一只一只分开绑,价钱也贵的要命,在当时,穿大闸蟹的绳子是用水稻秸秆搓成的,我们称之为“稻绳”,搓好的稻绳必须浸水后才能用,否则很容易断。一般一串大闸蟹有十只(也有十二只,也就是一打),一卖就是十几、二十几串,而价钱大概是八毛钱左右一串,按现在来讲是极为便宜,但在当时,农民出工一天的收入也就一元左右(当地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高),可见抓大闸蟹是很赚钱的事。记得当时我们班里几个家住在黄浦江边的同学为此还逃课呢。
由于吴泾化工区水污染的日趋严重,“蟹潮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已不再出现,男女老少下江抓大闸蟹的盛况也就消失了。(但愿随着吴泾化工区产业转移、转型,黄浦江污水整治的进一步加强,黄浦江水质的进一步提高,未来还能再见到这一盛况。当然安全问题也是要重点考虑的。)
插图4:“第一弯”“第一村—寺嘴角村”
插图5:寺嘴角路
插图6:寺嘴角村前保留的地堡工事
由于远离工业区或城区,寺嘴角村所在的地块一直属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得不到开发,或者说,政府在相当长时间里,不知如何开发是好,故而没有开发,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方宝地,为后期的开发利用留下了无限的可能……
新一轮的开发建设终于开始了。
去年四月开始,吴泾滨江公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吴泾滨江公园将作为闵行滨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运用国际滨水地区开发的最新理念和技术,形成滨江地区合理的规划空间布局,建设高复合、高品质、低碳和谐的滨水地带。
插图7:正在建设中的景观水系工程
未来的“浦江第一湾”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令人向往的休闲旅游好去处。
插图8:未来的“浦江第一弯”
(图片来源于网络)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07:07 , Processed in 0.0652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