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fahai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略记

热度 6已有 221 次阅读2010-2-21 23:36 |个人分类:教学思考|

《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略记

 

 

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钱民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73千字,2004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这本书年代有点久了,2004年,已经是6年前的事了,在知识信息高速扩张的时代,6年的确是可以更新太多了。就连图书馆的印章都由“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变成了“西南大学图书馆藏书”了。然而我对这本书却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作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写这本书的,正如其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既考虑到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又考虑了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的学术背景和学科兴趣,重点不是介绍各种学科理论术语,而是介绍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让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学会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同时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也能从中对教育问题产生研究兴趣。本书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可读性较强。尤其是从社会这一宏观角度来剖析处于社会中的教育问题,显得视野开阔而更加高瞻远瞩。

举几例可见“一斑”。

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P88-)

各国面对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策略不同,相应地在教育和培训系统中所采取的政策也不同,总的来看,这些策略可以归为两种类型: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

新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是: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战争,国家在教育方面也应该采取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让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教育市场中彼此竞争,通过市场机制使学校之间优胜劣汰,以优质教育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市场化可以使消费者选择那些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工作岗位和培训课程,并最终解决人才和技术短缺问题。这样做可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保证劳资双方为各自的利益都会积极投入培训资金。

看起来新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不错啊,能取到这么好的作用怎么会不好呢?

有许多批评家在质疑新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如果采取市场化的竞争和选择机制,受益最大的是那些中产阶层。这是因为所有的社会群体并不都可以平等地进入教育市场,在教育市场的竞争除了经济资本外,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重要的因素。双向选择和学校间的竞争必将产生一个依据社会阶层进行分类选择的隐蔽标准,学校系统也会根据社会阶层、种族、信仰而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学校。有能力的劳工阶层的孩子将会因所在学校的教育质量差而失去继续进入大学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人力潜能的大量浪费。而高收入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孩子由于各种资本的优势,可以进入好的学校接受优良教育。从结果预期看,教育市场化在名义上提供效率和弹性的同时实际上“生产”出大量的低技能的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市场化改革可能产生大量的不具有人力资源价值的社会群体。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培训系统更进一步的批评是,劳工阶层和社会底层的学生不仅仅要支付培训成本而且还面临双重风险:首先来看,当学生接受某一培训后进入市场,但市场的需求变化了。其次,现在的热门产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会消失,针对热门产业的培训是短期的、不确定的。

真的也,如果真的推行教育市场化,不就是这个样子吗?这不就是现在很多不公平现象的反映吗?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因为我从来没想过那么远,从来没站过那么高来看世界啊。

另外得解释一个词,什么叫“中产阶层”,上文说到“受益最大的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是哪层呢?(P132-135)

社会学家韦伯区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四个阶级,他们是:(1)作为整体的工人阶级——越是成为整体,工作也就越趋于自动化;(2)小资产阶级;(3)缺乏财产的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各类白领雇员、公务员等);(4)凭借财产和教育获得优势的阶级。韦伯的分析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中产阶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阶层:总体性精英阶层、工薪阶层、贫困阶层或需救济阶层。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中产阶层呢?其实仅根据收入情况居于中产阶层者比例非常低,还不足以构成一个阶层……尽管许多人视自己为中产阶层,其实这是一种幻觉。中产阶层不仅仅指收入上达到一定的数额,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身所具有能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还有相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比较符合客观情况的社会分层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总体性精英阶层。他们人数不多但拥有多数的社会资源,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知产阶层。他们大多虽受过高等教育,但并不是中产阶层,而是作为知识分子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这个阶层也有着诸多的分化,一些人通过自身的资本、工作成就和机会很可能会接近或进入总体性精英阶层或与总体性精英阶层联盟。一部分人从事知识生产和创作,成为知识经营者,有较高的收入,他们会以中产阶层自居。另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靠国家再分配给予补偿,在没有得到再分配补偿的情况下,被市场抛弃的知识分子也出现了平民化的倾向;(3)平民阶层。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最大,大多数人基本是靠国家工薪生活的。由于社会中各单位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收入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些人是个体户维持着“长不大的”企业和商业过活,另一些人可能是靠着退休金过活。这个阶层的生活质量方面不能说过得很好,但基本能达到“温饱”水平;(4)需救济阶层。他们生活在贫困状态,并且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弱势地位,就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重要是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下岗失业者。(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果演变的新趋势》)

我等大概该定位在平民阶层,所以受益的并不是大多数的平民。自然也不该赞同新福特主义的观点。看看后福特主义有什么好点子?

一些学者将新福特主义标签为新右派,作为对新右派学者观点的回应,左派即后福特主义思想逐步发展起来,他们主张兼顾效率和公平,发展高技术、高工资、磁性经济的做法。认为知识、技能、民众素质是发展繁荣经济的关键。对西方国家来讲,保持经济繁荣发展的方法就是要发展能够吸引高科技、高工资雇员的磁性经济,因此应当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加大投入。但是对每位社会成员来讲,并不是都具有高技术、高报酬的机会,如果建立弹性工作制度可以形成更高的职业流动率,这样就会调节就业和失业。如果每位工作者有向高技能、高工资工作发展的机会,一时的失业和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是可以被接受的。

鼓掌鼓掌,说的真好!大家最终都能得到高工资的工作多好啊,那不就大同了吗,理想社会啊~可是,批评还是不断……

对新左派学者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高技术、高工资的磁性经济促进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扩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果,造成了新的人才浪费。在毕业的大学生中,只有级少数的人能够找到高技术、高工资的工作岗位。当一些企业家认识到人力资本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的同时,还有许多企业家认为通过雇佣低技能、低工资的劳动者也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在大学生堆积的地区,高技能、低工资的现象也同样可行。其二,全员培训能够解决失业的问题。从现实上看,高技术、高工资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以高失业率为代价的。当所有的人经过培训后都具有了高技术,但是,高技术、高工资的工作岗位没有变化或很少变化,同样解决不了失业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的增长并不能确保本国就业率的增加。这是因为一国经济的增长,很可能是由于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国内需求的增加可能是为另一国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不是本国。失业问题是西方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新右派还是左派学者,都没有能够解决失业问题。左派学者也没有提出足够的理由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到教育投资和全员培训的好处。其三,收入的差异反映了劳动者自身的知识、技术和综合素质的差异。左派学者认为,高技术应该有高工资,收入的分化是劳动者知识、技术和自身素质的反映。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许多国家中,高知识、高技术并没有与高工资挂钩,收入与知识、技术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所制约,比如日本的收入水平是建立在雇员对公司服务的时间长短和忠诚度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雇员的知识、技术水平的高低。其四,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保证有平等的发挥他们潜能的机会和实现人力资本的更新。左派学者提出有必要扩大高等教育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样做从理论上看似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对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受教育水平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怎样操作,事实证明,一味强调了提高雇员的受雇佣水平,反而增强了工作的不稳定感。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仅强调个人竞争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强调受雇佣能力的提高就会导致赫布斯所讲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地位竞争问题不解决,教育的“马太效应”就会约演越烈。因此国家必须介入调节教育机会竞争,这不仅是作为经济效应问题,而且还是作为后福特主义经济时期的社会公正问题。左派学者认为,只要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培训有适当的投资就会缩小社会不平等的想法,也许是没有认识到隐藏在背后的权利、地位、受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些事实。国家若不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实现高技术、高工资、后福特主义经济战略,也不能保证对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开发他们潜能的机会,实现人力资本的更新。

虽然有些不是很懂,不过居然看似完美的策略也有那么多的漏洞还真是有点惶惑。更加深了我对自己无知的懊丧。对于这些大策略大方针,我完全没有一点洞察力,无法自主分析。

还有一个部分提到了高校扩招的显/潜-负功能,看了那段经典论述之后更是对自己的蒙昧深感无颜。就在上学期编辑一篇学生眼中关于高校扩招的评论文章,我以为他的观点比较尖锐,而且也说到了重点和要害,所以初步编辑文饰后就交上级审稿,结果这篇文章被打回来,理由是不够深刻。原本还不是很服气,因为文中有些措辞过于激烈而以为是言论自由的反面教材。没想到看了社会学对高校扩招现象及其他社会现象的分析后,发现自己真的是井底之蛙,甚至连学校为什么教为谁教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搞懂就在随波逐流地闹变革,真是无地自容了。

然而,我想真正熟悉社会学之后,也许会觉得社会被分析解释得那么清晰深刻会活得不够自在吧,毕竟如果生活赤裸裸地突然呈现,任谁都会毛骨悚然的吧。

2010217日星期三 2226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tzzxywx 2010-2-22 14:22
爱学习、善思考,令人起敬!
回复 ygldy 2010-2-23 12:54
任何理论都不能包治百病!
回复 qlzhu2003 2010-2-24 00:13
邵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修养与日俱增,佩服中!
回复 fahai 2010-2-24 08:20
见笑了。照搬而没有内化思考的读书笔记其实是很低级的。我无非是在吊书袋而已。
回复 saimen 2010-2-27 22:32
星韵需要一些这样的文章。
回复 fahai 2010-2-27 23:44
saimen: 星韵需要一些这样的文章。
好久不见。您是我最重要的读者,谢谢您的认真阅读。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2 23:32 , Processed in 0.0784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